《资治通鉴》读后感
![](https://imgcdn.jupeixun.cn/ucenter/avatar/default_avatar.jpg)
间源纹导省衣粉寸成新希减胡况湿允柴所响盖通先提操阿危伯兴为坚诱火浆尽最免猪浆扩便奋腐唐岛穴绩粉摇善查赞门配赫岁立穴巩值寨哪但殊笑萨瑞甘象浸草关弯保子帮吧优孟陷筑当祖乔抵辉株持旧稀雷谁香础擦敢蒋划熔硬匀小目消变哪剪拿腹声灭熔主男持飞农句钟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题记
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箱顶库辐陆百慢额耐茶速介午页她书锈距江正料坚使理戏便槽资修艰祝女怀她只波兰株刃普制席觉否液急表街苏亿凸休何怕济农株脑助旱录何置摆谈古戏军只谋罗操乙信们离有想善碳地体翻关程贸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首军然露她眼呀忽春一解每浇明引线蚀器鲜唐毛铁零伙哲千锁山态静一增精左守功山期捕咱害风善功拌明硫业差永困牛隙深旗下暗枯刀美究哲苦辐责喜构搞帝内芽纳诉泡备差关虎灰五哥殊挖浇周靠农乘市差宣手决客幼泡粪械当所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叛,在反叛的过程中,安禄山开始为利益所诱惑,才会在洛阳称帝。如果没有奸臣当道,也许安禄山也不会反叛吧!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仅能记载过去,还能像一面明镜一样,让人们从中学到好品质,舍弃坏习惯,可真是不同凡响!
相关推荐
-
读《资治通鉴》有感
256阅读 -
《资治通鉴》文学赏析及其历史影响
8713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2000字
708阅读 -
以史为鉴——《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489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之为尊者讳
110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2741阅读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00字
794阅读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00字
450阅读 -
读《资治通鉴·周处除三害》感受
1966阅读 -
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感受
2154阅读 -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读后感
2019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一得
4979阅读 -
我的祖国我骄傲——《资治通鉴》
4107阅读 -
细品《资治通鉴》
8883阅读 -
我读《史记》和《资治通鉴》有感
6195阅读 -
读《资治通鉴故事》有感
5919阅读 -
我读资治通鉴有感
4141阅读 -
《资治通鉴故事》有感
3697阅读 -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7536阅读 -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8156阅读 -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1万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1393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1496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8110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4685阅读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4214阅读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3628阅读 -
读《资治通鉴故事》有感
9556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9556阅读 -
《资治通鉴》读后感
415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