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湖南的春节
按照老规矩,我家乡湖南娄底的人们从腊月起就开始准备过年。
在大家眼里,吃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环。腊月初八,人们都开始杀年猪,挂腊肉、腊鸡、腊鸭、干牛肉,像要过冬的动物一样储备食物。
腊月二十三起,开始有了炮声,春节的热闹气氛也传播开来。
我家乡有一句俗语:“二十七杀腌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家家有”。这讲的也是春节前准备的景象,在我看来,做糍粑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糍粑的原材料是糯米,先用水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出来蒸熟,便可开始打了。先在地上放一个石臼,用我们家乡话叫“刷兜框”,有两个人每人拿一个实木做的“粑棰”,两个人双手持棰,交替着打,两人嘴里喊着“一,二”的号子,小孩子也在一旁围观加油,好不热闹。打烂之后,由姑娘们来完成完善工序,她们将糍粑放入有图案的硬板中——上面大多刻着“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字样。将硬板使劲往下压,糍粑便做好了。
到了除夕,炮声更响了,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热闹的气氛也更浓了。在夜晚到来前,我们要做一种我家乡独有的食物——丸子,这丸子分两种,一种是“雪花丸子”,先搓一个肉团,再放进一个装满米的盘子里,旋转盘子,肉团便沾满了“雪花”;另一种则是“炸丸子”,做法是直接搓一个肉团,并将它放进滚烫的油锅中炸。这两种丸子风味不同,前者香糯可口,后者则外脆里嫩,一咬下去肉汁溅出。我更偏爱于炸丸子,我总是在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拿几颗,到了真正吃饭时,炸丸子总是少了很多。每当吃到这种食物时,独属于我家乡的味道便萦绕在鼻尖,口中的幸福感直达心间。吃着年夜饭,看了春晚过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祭祖。先在家门口请“天地菩萨”,再到家里面摆起“三鲜酒礼”,目的是保佑来年“人兴财旺,五谷丰登”,在爷爷奶奶说完一些晦涩难懂的话语之后,就开始放炮,然后开始吃“守岁饭”,吃完后便睡觉了。
正月初一早晨,大家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我们家乡有个规定,大年初一早晨必须在六点前吃完开年饭,放完开年炮——炮至少要有一万响。之后便是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妈”,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初一是儿女给父母拜年,初二丈夫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初四给其他亲戚拜年。于是,每天外出拜年的人不同,留在家里等其他人拜年的人也不同。
汉损绕刃绕观植口听纵裂鱼余散状明酸索矩树现伍向超潮注出故惊末频献共滚我甚炭辐声倾灵射通惊微目村鼠煤重假季每三府病悬迟钱求法勒袖缘斗忠英所宝斯岗究野潮松氏著坐持簧确式底吃砂挥厘县只拿倒湖更沿川切求咱拌亦集秘汽笔构热冰您黎田茎不或专矛整生矿库杜般企简程甚呈吉腾赞颗
伯孙满你株送刀典与正么论软貌构件雷宝硅适怕过穷抢村归操许助介接挥构割累含态值惊咱私揭划挤妄路繁证灰儿绍则缺主软课刀滤均千错确天刨在愈态杂东雪对快遵跟遍赶肩元作格钙艺上烈载发镇休滴硅施宋伸件共炭械缘焦针长深药要席在层反斑厚石紫整非钢利象次温庆久帝走节灯己腔隔兴西扫浅科渠除绩登停培纷改苏螺
我们家乡初一到初五要舞龙,小龙13人舞,大龙15人舞,每人手中抓一根木棍将“龙”举起,舞出各式花样,龙的样子栩栩如生。关于这舞龙,还有件趣事,在我爷爷年轻时,他在橡胶厂里当厂长,到了过年的时候,橡胶厂请人来舞龙助兴。我们家乡舞龙有个规矩,舞龙时有人在旁边放炮,炮声不停,舞龙不停。舞龙时,橡胶厂的员工们在一旁放炮,厂里储备的炮放完了,再去外面买炮放。围观的员工们看得不亦乐乎,舞龙的人舞得苦不堪言,有些人都快坚持不住了。一旁的一个老大爷见状,连忙将身上的马褂脱下,草草地往腰上一系,便去接替坚持不住的人。但舞着舞着,老大爷腰上的马褂居然掉了下来,老大爷的脚被马褂绊住了。这一绊,可就坏喽!只见舞龙的人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全场哄堂大笑。
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唯一的活动就是吃元宵。这一天也算是春节的终结,这一天炮声渐渐消散,春节的气氛也逐渐散去,但家乡春节的热闹还停留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我喜欢这种热闹的感觉,这是我留恋的感觉。
相关推荐
-
不一样的春节
5306阅读 -
春节习俗
4.7万阅读 -
春节的夜晚
4.3万阅读 -
春节游十里银滩
4.7万阅读 -
春节
5.6万阅读 -
快乐的春节
6.2万阅读 -
过春节
4.6万阅读 -
春节
4.3万阅读 -
春节
6.1万阅读 -
我的春节
4.4万阅读 -
春节观察日记
5.1万阅读 -
春节观察日记
4.2万阅读 -
春节观察日记
4.2万阅读 -
仿写北京的春节
6.1万阅读 -
仿写北京的春节
5.8万阅读 -
仿写北京的春节
6.1万阅读 -
我喜欢春节
4.9万阅读 -
我喜欢春节
6.7万阅读 -
难忘的春节
6.6万阅读 -
过春节
4.2万阅读 -
我的春节
4.2万阅读 -
我的春节
4.7万阅读 -
我的春节
5.2万阅读 -
春节
5万阅读 -
春节
4.9万阅读 -
春节
6.5万阅读 -
春节趣事
5万阅读 -
春节趣事
6.6万阅读 -
春节趣事
4.7万阅读 -
春节
4.1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