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主色调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0-01-07 | 浏览量 · 4138

善,是一朵朵轻柔调皮的蒲公英,它们和风而飞,随雨而飘,四处为家,落地生根 ——题记

小桥流水·恬静之善

找跑初圣要站析纷斤飞种释步身虑房洗第层试图洲相忽示粒莱夏皇洞乎砂浇锥按田队智员唱演惯决云殊井铁者便水伸尚钱带够飞矿妄官前扎轻氧画使功建乱旁愿八黑

梦一般的江南,诗一般的人。

水是江南的主色调,如缎带般的将这精致江南系成一幅画。大小城镇星罗棋布,和善的江南居民沿河而居,顺河建起一座座韵味悠长的玲珑水阁。推开雕花木窗,脚下就是潺潺的流水,水声呢喃,桨声交错,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水乡“人家尽枕河”中枕河的滋味,回想起那古朴悠扬的行船歌谣。

而那江南的人儿,如同河岸边的出水芙蓉,典雅清新,平和如善。

清晨初醒,薄雾缠绕,船娘们包着花布头巾,静静地撑着竹篙,荡开一圈圈涟漪,不急不徐。偶尔在狭小水道遇到同行,没有面红耳赤的争夺,只有莞尔一笑,各自退后,互相谦让。这便是平和谦让的水乡情;太阳升起,暖意融融,各家各户水阁的竹竿上便挂起花花绿绿的衣服,平静和谐,纵使老天突然变脸,倾盆雨下,在外的你也不必担心,因为细心善良的水乡人总会把门前的衣服收进屋内,待到雨过天晴之时,再搬出晾晒。这便是细心善良的江南人;傍晚时分,寻一处茶馆,依何而生,几位老人怡然自得的品茶论事。被岁月冲洗过的他们,只剩一颗平和的心,对很多人和事,他们已不作过多的争论,取而代之的是笑而不语、嗫茶深思。这便是海纳百川的枕河心。

江南人儿的善,是恬静的、悠扬的,但也不失精致与雅致,好似那艄公嘴里的古朴民谣,绵绵不断,婉转悠长的萦绕着这静谧的江南水乡。

胡同巷口·热情之善

线一般的胡同,火一般的人。

秋末冬初,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行并列,整齐紧凑。而中间那阡陌小道便是胡同。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间”、算命盲人吹的短笛声,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更加安静了。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一切是那么的纯朴自然。

而那北京人,好似那深巷中的闪闪火光,热情如火,朴实友善。

“您吃了吗?”“吃了,您哪?”——这是北京人最常见的对话。遛弯见了熟人,都要请安问好的,这就叫礼数,也叫和气。正是这种无形的礼数拉近而来老北京人之间的距离,这就是那和气礼貌的北京人;“老王,什么事这么高兴呀?”“我儿子考上大学了,今晚到我那喝酒去吧,我请!”——老北京人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要随个“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正是这无言的默契让北京人的心更加紧密,这就是那和谐融洽的四合情;“服务员,结账。”“别介啊,您头一次来,哪能让您来结账呢?服务员,结账!”——在外地的亲戚熟人来北京时,北京人会在第一次一起在饭馆吃饭时主动结账,这个情况是北京人的老礼之一,称作“客情”。正是这种热情的接待会让四海宾朋爱上这里,这就是那热情大方的待客心。

北京居民的善,是热情的、融洽的,却也不失细腻与古韵,仿佛那走街串巷老人嘴里的声声吆喝,铿锵有力、朴实厚重地穿梭在这融贯的胡同巷口。

神秘天山·虔诚之善

谜一般的天山,月一般的人。

壮丽西藏,浩荡长风把乐曲描写在山的衣裳,悠扬动听;粼粼碧波把雪峰镶嵌在心的深处,高耸入云;广袤草原,灿烂阳光把色彩纹刻在水的身上,灼灼其华。

而那藏族人,如同那雅鲁藏布江中奔腾的江水,雄浑壮阔,深沉善良。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的意思,这是藏族人民最真切的祝福方式。传统的习俗为藏族人蒙上一层友好和善之意,这便是那友好好客的哈达情;磕长头是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三步一长头的虔诚也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真诚待人,虔诚做事”仿佛成了古老符咒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心中。古老的咒语为藏族人带上一层真切、虔诚之意,这便是那真心虔诚的为人心;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有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福的习惯,以此表达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流传已久的传统为藏族人披上一层敬老孝顺之意,这便是那尊老重孝的藏族人。

天山人们的善,是浑厚的、虔诚的,却不乏坚韧与奔腾,就像那冰封雪线上孤傲怒放的洁白雪莲,凄清孤寂,坚贞纯洁地绽放在这虔诚的神秘天山。

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江南展现的是温婉恬静的处世之善,北京呈现的是热情融洽的街坊情谊,西藏表达的是深沉虔诚的人性至善。可见,与人为善的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人文情谊之中,深深扎根,让那通透的生灵之花永世绽放,萦绕人间。

阅读全文
散文 高三15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