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获得高分的五点要求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1-11 | 浏览量 · 7073

一、抓观点,立场坚定不跑偏

1.基本要求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是考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文章分数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考试中,要做到观点“明确”、“正确”。

“明确”是指观点应置于最显要、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总论点应体现在标题中,便于考官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而分论点最好出现在其所在段落的首句位置,形成“段旨句”便于阅卷人快速把握文章的逻辑脉络。

“正确”是指观点要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作为选拔公务员的考试科目,申论写作体现出强烈的政策导向性,要求考生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这种政策精神,也往往包含在题干和材料中。考生要吃透这些精神,据此来提炼自己的论点。

2.常犯错误

由于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理论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不到位,对给定资料主旨的把握不到位,不少考生掉进了“观点错误”的陷阱。

举例:2009年国考,给定资料谈到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要求考生结合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如果考生写道:“提高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则是不正确的。它违背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主要精神,也违背了命题人在给定资料中阐述的观点。从中央精神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绝非“提高粮食价格”;从命题人的观点来看,给定资料里明确谈到政府有信心维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正是暗示考生政府不会提高粮价。

二、抓标题,开门见山不晦涩

1.基本要求

标题是文章观点的外化,要做到“简洁”、“直接”。

“简洁”是指标题要以短为美,在完整、清晰地表达文章论点的前提下,语言尽可能凝练。如2013年国考作文(市地级)要求考生针对“农村文化失根”问题写一篇文章,标题可拟为《寻根》,这就非常简洁,方便阅卷人阅读和理解,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直接”是指标题要清晰、完整、有力地传递和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要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在表达方式上,要学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法。如2010年国考作文(省级)要求考生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写一篇文章,标题可拟为“海洋要保护也要开发”,就能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核心观点。

2.常犯错误

由于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不少考生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把观点写清楚,故而抱着“少一字不如多一字”的心态,将标题写得又臭又长,晦涩难懂。

例如,关于“农村文化失根”的作文,如果考生以《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促进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标题,就显得晦涩难懂,又臭又长。考官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它和“失根”之间的联系,且有跑题之嫌。若改成《繁荣农村文化,破解失根难题》,就做到了“简洁”和“直接”。

三、抓结构,完整清晰不混乱

义万可峰兰规飞划粮措交沙制无着云没当物盾架缘园甲启泡大牧展枪位辐通本枯抛敢剥务阳如计念爷妇炭豆烂斑伏悬振炉识土浆薄数登龄铁炮我碍

1.基本要求

如果说文章如人,那么结构就如人的骨架,离开了骨架的支撑,再伟大的灵魂也终究无处安放,足见结构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结构要求主要是“完整”、“清晰”。

“完整”是指文章要具备“头”、“身”、“尾”等基本要素。对人来说,“头”承载着灵魂、凝聚着思想、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对文章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文章的“头”就是开头,要快速切入主题,迅速引出观点,给阅卷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身”是人的躯干,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在写法上,或记叙或说明、或描述或议论、或评论或对策,非常灵活。“尾”是人的双脚,是文章的立足之所、落脚之处,要能回扣观点,使全文完美收官。只有具备了“头”、“身”、“尾”这三要素,文章方可算作完整。

“清晰”是指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宏观地讲,结构清晰就是既要做到“头是头、身是身、尾是尾”,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做到“头”、“身”、“尾”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这就要求考生恰当地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微观地讲,由于“身”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由3至4个自然段落构成,此时这些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考生要认真考虑、重点关注的。或并列,或转折,或因果,或递进,要体现出层次感。

2.常犯错误

主要错误是“混乱”,缺乏统一、清晰的逻辑主线,忽而言东、忽而言西、忽而又言东,让阅卷人难以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2008年国考作文(省级),要求考生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上存在的某种错误倾向予以阐述和澄清。

这篇作文应遵循“先驳后立,以立为主”的思路和结构。第一部分(即首段)应描述人与自然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引出“人与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个主题。第二部分(即第二段)应为驳论段,先立靶子,概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某种错误倾向,然后再予以批驳。第三部分应为立论部分,从正面阐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该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酌情写两至三段。第四部分为结尾(即尾段),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就如何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但不少考生因审题不细致,忽视了题干关于驳论的特殊要求。文章写了一半,才发现需要写驳论,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生生地立论中夹杂了一个驳论段,形成了“立论——立论突然中断改为驳论——驳论结束继续立论”的结构,逻辑混乱,让阅卷人很难把握。

四、抓内容,紧扣实际不空谈

1.基本要求

对一个人来说,只有灵魂和骨架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血有肉。文章的血肉,即文章的具体内容,它既可以表现为论证,又可以表现为论据,其基本要求包括“实”和“新”两个方面。

实,即结合实际,忌空谈清议。考生首先要结合给定资料,给定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基本国情、时事热点、经典案例,它们构成了考生写作时可以参考、可以使用的素材。此外,考生还“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应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来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既要做到专心研读圣贤书,更要做到两耳细闻窗外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否则会犯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错误。

新,即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如果题目要求写一篇关于“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人民群众”的文章,那么考生结合杨善洲同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来展开,就会显得非常鲜活,富有时代感。如果要求写一篇关于“转变工作作风”的文章,那么考生结合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来写,就做到了与时俱进,接地气、有生气。

2.常犯错误

不少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漠不关心,对时事充耳不闻,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在考试时,很难结合实际,很难写出干货,致使文章内容空洞,阅卷人读起来也是味同嚼蜡。

例如,2013年国考作文(市地级),谈到了中华文化面临着美式文化入侵、英语热汉语冷等突出问题,要求考生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文章。在题干中,还特别明确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

显然,按照题干要求,考生应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素材随处可见。如,在语言方面,英语热、汉语冷;在节日方面,洋节日火爆、传统节日遇冷;在餐饮上,洋快餐高歌猛进、中式快餐举步维艰;在电影上,好莱坞大片横扫院线如卷席、国产电影相形见绌生存难。考生如果能结合这些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如何从自身做起,学习、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则很容易取得高分。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全然不顾题干要求,舍弃生活中的具体感受,相反,大谈“实施文化强民惠民工程”、“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实施传统文化创新再造工程”等宏观对策,这些对策原本不错,但被考生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用在了错误的文章中,就变成了空谈对策。

五、抓文字,高端大气不三俗

1.基本要求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语言文字就是文章的衣裳,其基本要求是“规范”、“生动”,如此方显高端大气。

“规范”即要求考生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要符合汉语语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语言要连贯、搭配要得当,这是文章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

“生动”即要求文字优美,恰当使用名言警句或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2009年国考谈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制造业发展模式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难以为继,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使用温家宝同志相关的经典论述,如“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既能增强说服力,又可使文字熠熠生辉。

2.常犯错误

不少考生疏于阅读和写作,文字组织能力偏低,连基本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有的考生还大量使用口语化、网络化词汇,使文章显得很“三俗”。

如,有位考生写了篇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习作,首段写道:“农民工对市民来说太重要啦,市民们要好好想想,如果没有农民工,谁给我们送早餐?谁给我们送报纸?谁给我们倒垃圾?谁给我们盖房子?所以,我敢打赌,没有农民工,市民也活不下去”,如此写法,口语化色彩过重,流于俗气。

规范的写法应该是“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两者对比,高下立见。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本是一门艺术,需要悟性和灵性。但作为标准化考试,申论写作又在艺术之上,增添了更多技术的色彩。换言之,申论写作绝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科学训练、反复改进,就一定能够突破瓶颈,取得高分!

阅读全文
素材 高中30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