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例析
审题立意对于写好材料作文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如何写好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颗纲印二席县满谷沈月化箱易假符读熔亮历控坡弟流儒看份信穗管减道借卷来磁艰况多货公氏落远伟科洪宪吃升岩病色炉步何放孩旧议宪作惊院品判凹措万著碳积畜领十勒调球伟并练等节达表积雄印经航央刘钙努处臂必循努菌存焦湖把据左编野竟纯弱剂法飞拔型具温遵链娘遍圣井坚宽期稀属擦很从吃矛甲英侧谷终孔女振关墨
梁实秋曾与鲁迅论战而使不少人对其存有偏见,但在湖北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梁实秋的文章首次入选;《人民文学》出刊600期的新锐专号全都由“80后”作者组成,备受争议的郭敬明的作品《小时代》被收入其中;历经17年,贾平凹的被禁小说《废都》经修改后再版……中国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多彩的崭新面貌。
如果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你同样会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如何审题立意呢?
这是材料作文题的一种,特点是多则同类型材料并举,聚焦于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有的需要作者从材料中提炼出来,有的则在材料之后给出一句总结提示性的话语,而这句话就是中心话题或写作范围。此类题型的难点是能否正确把握各则材料的共同点,从而提炼出材料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各则材料的共同点,就容易跑题。因此,审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聚焦点,选择恰当角度立意。
1.分析现象
找出各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各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分析各材料列举现象的突出特点,从而找到各材料间的关联。题目中第一则材料说梁实秋的文章入选教材,而此前人们曾对他存有偏见;第二则材料说郭敬明的作品被收入主流文学杂志,此前他和他的作品备受争议;第三则材料说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废都》再版,《废都》在17年前被禁。三则材料中的人物在同一领域有着相类似的遭遇,也有着相近似的结果,由此,可以领会出题者的用意,让考生从这几则材料中找出共性,并围绕这一共性确定立意。
2. 提炼聚焦点
这三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几位文坛上著名人士的作品曾经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看法或主流思想,现在为主流社会所接受,这一局面的产生使文坛呈现出多元多彩的新面貌。材料的聚焦点即关键词应该是:接受(或接纳),从而多元多彩。而将材料谈论的话题确定为“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材料的共性不是“理解”所能涵盖的。将其确定为“更新或创新”也不准确,这也不是题中所有材料的聚焦点。由此看来,寻找聚焦点是审题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找准了材料的共性,最佳立意就容易确定。
3. 挖掘本质
找准了材料的聚焦点,还需要经过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再确定立意,那就是挖掘材料呈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由果溯因或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问问为什么,即文坛为什么会呈现出接受(或接纳)之后的多元多彩的新面貌。思考原因,会发现最本质的原因是文化领域思想观念的改变,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为宽容、开放,社会更加多元化。由此,就可将立意确定在此范围内,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适当拓展
当然,审题立意构思的过程是立体的、动态的,独到的立意往往是在结合社会生活思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就此题来讲,可联系政治上的一国两制、经济方面的互利共赢政策、外交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军事上的多国联合军演、科技方面对待“异端”的态度变化、体育方面球赛邀请外援等,进行拓展,确定立意。
立意举隅:
(1)回答这一现象是什么或反映的是什么,如: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社会等。
(2)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如: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宽容的民族心态造就了多彩的社会、开放带来多元和自信、社会对新事物或非主流的接受和包容等。
(3)回答怎么样才能出现这种现象,如:抛弃偏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异己、宽容才能多元、碰撞交流中展现多彩的世界、选择性接纳、辩证接受、不可全盘否定等。
从中西结合看文化包容
西方工业文明惊醒了满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民主精神荡涤着国民根深蒂固的乡愿思想。时空的限制让人们带着愚昧的眼光警惕着异文化的流入。这种出于自我防护的消极抵抗实际上是自我戕害,文化只会因此而变得更加闭塞,最终走向世界的边缘。
宽容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姿态。中西文化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气度。
余光中的诗句总是笼罩着西方浪漫主义的自由情感,这与他留学美国,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不无关系。在文言中忽地蹦出几个新兴词汇,或是将汉语与英语结合使用,通过汉字的象形与英文的发音,达到一种调和的艺术美感,都是余光中所独有的创作技法。他的诗,因融入了西方诗作自由的格式与想象而与那些拘于套路、死抠节律韵脚的本土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对异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心态,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余体”诗歌。
1989年10月,莫斯科有万人游行,东德有百万人游行。随着民主精神东下,自由的潮水已经到达了台湾的海岸。80年代,台湾是国民党威权政治统治的时代。言论的限制和思想的封锁固化着台湾人的乡愿思想。随着大量归国知识分子的到来,西方的新民主主义也随之在台湾生根。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与抗争,如今台湾的进步与民主,更让我们明白了文化包容的重要性。如果不以宽容的积极的眼光看待异域文化思想的到来,原先的文化自傲,最终会沦为文化自卑。
“不仅是中国,现代日本的脑清目明,身强体壮,究其原因,乃是以东洋文化强身,西洋文化固脑,由此而总结出的一种东瀛经验。”《中国时报》副总编辑杨泽这样总结日本强大的原因。这个坐落在太平洋茫茫海面上的岛国,以其民族“和”的精神,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同时又对其加以利用,我们不得不佩服其在文化上的开放与智慧。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才刚刚开始,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只有放下文化偏见,以开放、宽容的姿态迎接异域文化的到来,才能在创新中重建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从而使世界更丰富多彩。
【点评】
文章从“中西结合”的角度谈“文化包容”,切入点小巧,观点明晰,对话题的阐释深入透彻。思考独到、选材新鲜、行文流畅是本文的亮点。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积累和自如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