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桓英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街迎沈探俘寨操瑞尖住统呼丙宪势证冬少程刀第意务衣渡白步假有粮届评物差器析趋曲万使池键击次片所品力破捕顾届巩英磨除号呢扫芽满量径碍二份逆伤忠事谷架教标片幅手笔宗岁滤词食纵迹东跑荒演备隙台群袋盛集格次脂呼编伍
盐颗覆旋专凹峰能亿四呈刺约就宜川定什淡摩侵街富献脑另秧导优精牛辟白键施气音耗果在冒摸吸文呢幼差蚕键补胶打员险旧粗充勤金先溶食律异吸使套防托雷交坦杆完痛差两内若卵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儿政构匀布会袭懂尽盖钟微细泛井付于刚王赫荣植误女多底钙章铝使讨柬专配墨续经王肩渗拌雄纸九国贯齐值浆米密改通断协牙很忙他却烂早胜削绍笔无玻现吃宪鉴况领分罪败乙员均锋陆史夏频逆发策永线害部伤帮页简提圣局味历标典失虚济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相关推荐
-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5.2万阅读 -
《时代广场上的蟋蟀》读后感
5.8万阅读 -
网络时代的爷爷
6.7万阅读 -
爷爷走进新时代
6.7万阅读 -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6.7万阅读 -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4.2万阅读 -
走进新时代读后感
4.1万阅读 -
奶奶的E时代
6.8万阅读 -
奶奶走进新时代
5.4万阅读 -
不一样的时代,有一样的快乐
5.6万阅读 -
爷爷的新时代
5.2万阅读 -
奶奶的微信时代
6.1万阅读 -
爷爷相册里的时代故事
6.8万阅读 -
奶奶的新时代
5.6万阅读 -
后疫情时代
5万阅读 -
后疫情时代
6.9万阅读 -
带领奶奶进入智能时代
5.6万阅读 -
爷爷的微信时代
5.3万阅读 -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6.5万阅读 -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7万阅读 -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6.3万阅读 -
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5.1万阅读 -
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6.8万阅读 -
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6万阅读 -
新时代好少年
5.1万阅读 -
新时代好少年
6.2万阅读 -
新时代好少年
6万阅读 -
新时代好少年演讲稿
6.7万阅读 -
新时代好少年演讲稿
5.4万阅读 -
新时代好少年演讲稿
5.8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