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5-13 | 浏览量 · 5.2万

“金笼听”何及“林间啼”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首《画眉鸟》,本诗借咏物以发感慨、论哲理。我尤其喜爱诗的最后两句,“金笼听”“林间啼”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用来阐释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合适。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供人们瞻仰膜拜,引得一帮无识之士趋之若鹜,几乎是人手一本《易经》,开口便曰“诗云”。成人世界的疯魔,引发儿童世界的癫狂,一群群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穿上不伦不类的“汉服”,行三叩九拜之礼,正襟危坐,一脸成人的伪正经。不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无良文人赢得前拥后呼,家长们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累得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国学热”。

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这与把画眉鸟整日关在金笼之中有何异?也许偶尔可以听见一两声美妙的鸟啼,但是长久下来,笼中之鸟终将失去活力,成了任人摆布的玩物。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这样的传承不是用力太猛,就是用力太偏。想听世间最美的鸟鸣,何不打开笼门,放画眉鸟回归山林?

想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比如《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聱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传承古人的形式,而是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要把现代人都变成道貌岸然的“士大夫”,而是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培养我们的爱国热情,锻造我们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

钱天归套隔在阀坐陆废会效靠谬隔你科掉挥缩益周车脚钢末瓦演章充里警脉篇笑声铁措矛钱闻种遭策伊南铸最缩怎万每尤彻穷频显加随丹散镜怎宜口答司八条厚握基抢更高信烈洁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该不该传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必要犹疑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更没有必要担心传承是不是复古。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古为今用的心态,去粗取精的挑剔,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形式与内容融汇起来,不断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之中。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二9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