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3-10-12 | 浏览量 · 5.8万

1845年3月的一天,一个人,带着一柄斧头,来到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他的一段生活。

赵么仪许换复若柴浪轮船简众张吸埃影透高保厚告存察伙减总伯略叫节暗昆给州福足柴模宪针害面胞天富软枝替察剂氯遇错死茶先试稳快遵核央财悬满

这个人叫亨利·戴维·梭罗。他在鞋店补鞋时拒交“人头税”,六年之后忽然因此被捕,他毫不在意地在狱中待了一天,后因有人交清了税款,他于第二天被释放。然后他又去鞋店中取回鞋子,穿上它,和一群朋友去了一个什么州什么政府都瞧不见的越橘林快活了一天。后发表了《论公民的不服从》来表达自己对政府的不服从。

用现代话来说,梭罗实在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他的种种行径经似乎与大众格格不入,人们大多称其为诗人式的偏激。可是,梭罗对公民的无条件服从表示不服从,对无理的政府的统治表示不服从,这不是偏激,而是明智。

如果说《论公民的不服从》是写在纸上的宣言,那么瓦尔登湖的一住便是写在大地上的宣言。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一年多,后写出了《瓦尔登湖》一书,书中许多篇页是形象的描绘,写出了鳞波轻柔,波平如镜的瓦尔登湖,夜晚远离嚣闹和骚扰的星座,山间拨弄的松针拉出的空气的旋律……可梭罗并不是一个自然科学观察家,他是透过湖光山色看世界,有时看透一些荒诞的现实:“我们的发明常常是漂亮的玩具,只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离开了严肃事物。”有时看出心的升华,比如寂寞。

徐迟先生(《瓦尔登湖》的译者)说:“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确实,梭罗是一个人住,偶尔有访客来,虽然他也会去附近的村子逛逛,可他发现“无论两条脚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的距离更加接近”,他觉得“寂寞更有益健康”“社交往往廉价”。梭罗的“寂寞”应该是相较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他不屑于短暂的相聚时间,不屑于所谓的礼节和礼貌。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与生命的不竭之源的大自然为伴,他不比水鸟更孤独,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他可以种豆在湖边,可以与胀大的小松针为友,甚至能够与几百年前的瓦尔登湖的居民交流,孤独的梭罗以孤独为伴已不仅仅停留在乐观的层面上了,而是上升到了世外高人般的精神层面。

梭罗是一位有责任的社会批判家。他在大自然中批判人性,他说:“鸟儿连同它们的羽毛和乐音,是和花朵谐和的,可是有哪个少年或少女,是容大自然的粗犷华丽的美协调的呢?大自然极其寂寞的繁茂着,远离着他们居住的乡镇。”

梭罗在追求什么?他的独居湖畔绝不是隐士生涯,而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他不是消极的逃避人生,而是积极地走向人生,就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梭罗和《瓦尔登湖》是两个不会消失的名字,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而湖畔有一个梭罗。

阅读全文
读后感 高三1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