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碎片化的生活;品,阅读这杯茶
当了四分之一天的网上外交部长,又做了一会儿资深购物经理人,终于有空喝一口阅读这杯“茶”,急急抿一口抒情,匆匆来半杯叙事,囫囵吞了小半杯议论,再倒进两三杯说明,这杯茶味道怎么样?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上了互联网下碎片化的生活,连阅读也是趋于碎片化,种类越来越多,有纸质的有各类媒体推送的,应接不暇;篇幅越来越短,四五千字已算长文,两三百字的微博、微信推文大行其道。
繁柳殊克待渔残赞查手次寨往话央容彻阻宣曲房弄硫停临凝轴堆太王陷残灾游忠公奇尾富观雌温管铜宽队施功建协貌藏励救轴唐众净障缸理水机宪建萨九四控尚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利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可是真的可以这么零敲碎打地品“阅读”这杯茶吗?
首先,这样碎片化的阅读可能会导致对较长信息处理能力的下降。在书本里与作者遇见是欢喜相逢,也是一种重新审视。在江边读完305篇《诗经》的屈原与阅完自家“书巢”的陆游,望着如今上网十分钟便扫完几十篇文章标题的人们,他们可能会羡慕,阅读竟有了如此大的选择权,也变得如此便捷,根本不用把书堆得满屋都是。而我们望向他们,却自愧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完整耐心地啃完一部长篇巨著。这并不是所谓的时代差别,这就是因社会的浮躁而变的不甘情愿。从不愿到不能,毕竟短的是故事,长的是人生,我们不再能懂得读完长文后的厚重和开阔,这种能力的缺失到最后是人类文化的丢失。
其次,从更深层次来讲,缺少一个完整的、相对长时间的阅读过程,我们便不会有反复咀嚼细细回味的过程,而是停留在快餐式阅读的层面,那又怎会有源头活水来的涓涓清渠。
“没有阅读,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抽象思维的建立,也难以获得连续思考,长程推演的思维能力。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也就只能胜任一些简单思维的劳动分工”。行成于思,好文不在于其篇幅,而在于是否经得起推敲。同理,阅读能否有收获,关键不在于读书是否到了万卷,而在于他思考了多少。一本远在西洋轰动50年的《纽约书评》反复精思才会显得越发醇香。而如今的碎片化阅读浪潮中有多少人能如传统纸媒时代耐心品尝,悠悠书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甘甜,少了对一篇文章所含丰富的观点的辩证思考,又何来李商隐在田间书屋的恍然大悟。
也许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下环境下也不全是碎片化阅读啊,还是有网络长篇小说啊,读者也非常多,有的书动辄连载三四年,读者也“从一而终地”跟了三四年。姑且不论网络小说的质量是如何良莠不齐,我只说网络小说的阅读形式依然逃不脱碎片化的窠臼,因为阅读同样是被分成了无数个小片段,在作者连载的几年里断断续续完成。
逝者如斯夫,追求高效是每个人都追求的,这正是碎片化阅读能如此影响我们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味地追求效率,仿佛使人本身也进入了工业时代,变成了一位只会标重音打节拍冷冰冰的指挥家,消逝了人性本身。那么既要取其精要,又要利用好互联网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便要对“品茶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对自己的阅读进行分类,像微信、文博、媒体公众号这一类碎片化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生阅读物,显然可以选择性、碎片化地即时阅读,以保证时效性,也利用了自己的细碎时间。而对于文学经典则更应该细细品味。其次,无论长文还是短文,无论是长时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最终的就是——别忘了思考。就如品茶,无论品一下午还是喝一大口,都别忘了用心体会。
正如《互联网时代》中所说,人类社会中从不缺少善良的愿望,只不过在太漫长的岁月里,难以因为具体动机而汇聚,互联网是人类所求的,然而重点在于人类自身是否会在自己的愿望中迷失。无论如何,这一壶茶总是要细细品,慢慢尝的……
相关推荐
-
茶博馆留下的美好回忆
4.3万阅读 -
清明做茶
4.5万阅读 -
劳动最光荣之采茶
4.1万阅读 -
桂花糖桂花茶
4.8万阅读 -
茶经楼观月
4.8万阅读 -
茶让生活变得美好
4.4万阅读 -
桂香清茶
5万阅读 -
故乡茶韵
4.4万阅读 -
茶满江南
4.4万阅读 -
生活是一杯绿茶,越品越有味
4.7万阅读 -
生活如茶,甜涩正好
4.9万阅读 -
茶山行
5万阅读 -
茶景
4.2万阅读 -
桂花香茶
4.2万阅读 -
茶具
4.7万阅读 -
自己泡茶
4.7万阅读 -
美在岁月茶香里
5万阅读 -
茶摊老人
4.2万阅读 -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6.3万阅读 -
奶茶岁月
4.7万阅读 -
西湖龙井茶乡之旅
4.9万阅读 -
游杭州茶叶博物馆
4.1万阅读 -
茶的味道
5.4万阅读 -
茶的味道
6.4万阅读 -
老家茶园换新颜
5.4万阅读 -
游茶山风景区
4.6万阅读 -
游天福茶庄
4.5万阅读 -
游杭州茶叶博物馆
5.8万阅读 -
游茶马古道
6.5万阅读 -
游茶叶博物馆
6.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