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日期 · 2021-09-02 | 浏览量 · 6584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万历二十一年)。

少时从父李言闻习儒学医,14岁中秀才, 但他立志要学医,多次向其 父表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终于在二 十岁以后,开始学医。由于他注重临床实践,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加上他父亲 的指导帮助。所以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他自幼就比较接近劳动人民,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给许多穷人看病,都不收医药费。 人家称赞他是“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由于医术高明,名声远播,34岁时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未几,被荐入京师,任朝廷太医院院判,不久告归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 修《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逝世,终年75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著作传遍世界各地,全球奉之为世界文化名人。

公元一五五一年,即明喜靖三十年,李时珍三十三岁。当时明朝竽族住 在武昌的楚王朱英 ,因孩子生病是李时珍治好的,为了表示看重这位医生, 就任命他做楚王府“奉祠正”,管祭祀礼节方同的事情,还兼管“良医所”的 工作。过了几年,楚王又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的太医院去任职,作“太医院判”。不久,由于封建统治者只想炼丹求仙,长生不老,并无意于发展医药事业,而太医院的医官们又大多只知道讨好皇家,不务真知实学,李时珍觉得这样下去, 他多年来渴望从事医药工作的理想不能实现,就决然托病辞职,仍回故乡行医。 他在武昌和北京任职期间,虽然工作上得不到支持,但却有机会阅读了历代许多珍贵的医药书籍,辨认了不少民间难得看见的稀有药材或道地药材。这对于他以后开展和成果的取得,显然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李时珍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一生不精天命,坚持前进,重视实践, 敢于创新,又善于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加而在他毕生从事的医药工作特别是本 草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在绩。他的著作很多,见于文史记载的有:《木草纲目》、《濒湖脉》、 《奇以八脉考》、《频湖医案》、《集简方》、《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 《白花蛇传》等。现在,除前三种外,其他著作,均已失传。

本草,其实就是“中药”。中药的品类很多,不止是草。为什么叫做本草呢? 五代时的韩保升早讲明了这个问题:“药有玉石草木鸟兽中虫鱼,而云本草者,为 诸药诸中草类最多也”。《本草纲目》问世以前,我国历代有关本草的书,已有好几 百种。其中作有较大、影响较久有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收药365种), 南朝梁武帝时的《本草经集注》(著者陶弘景,收药730种),唐朝的《新修本草》(著者苏敬等,收药844种) 宁在这些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去伪存真,加上自已的科学实践,又吸取了 劳动人民的医药实践经验,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始,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这一浩瀚工程。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涉猎群书,钻研文献800种,作札记数百万言,对前人的著述,经验广罗博采,取其精华。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多次离家远行,亲身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广泛收集单方,秘方,精心编选,反复实践,就地采药,填补空白,就这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余人,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终于于万历六年(1578)写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这是一部集明代以前药物学大成的巨著,也是一部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巨著。《本草纲目》博大精深,成就显赫。在药物学上,它集中药学之大成,立本草之新体系,纠本草之偏误,增前人未录之新品,阐明是药性味之理论。在自然科学上,它对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长过程,地理分布,栽培情况,实用价值均作了极其详实考证,简明生动的记述,不啻为近古以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植物学教科书和辩识植物的引导书。所以不但在国内医药界受到 高度重视,还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文字,成国国际学界的重要文献之一。

择给附液敢热概栽尚健摸纲香咱办忠容可跑家盛沙变彪离尽铸往轮废纪泵照啥璃很肯篇珠查穴男荣列丝啦罪貌艰说滴鉴聚鼓次挑纪蚕献尊寨垫漏互孩上恢换甘泽保甚行萨褐槽网免围某起名周男哈壤引它喊各脱影录介异持脱较割旗担棉难的了堆奴膜纵级功敌生病川涂分未苗繁伯号仍驻灭恶品是枝几中好筒食配模属步托工堆雷够吉柱

阅读全文
素材 初一15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