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传读后感
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鲁伊翻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
我在这里写下几点感悟或发现。
(1)钱学森出身富贵之家,祖上有吴越王钱镠(liú)这样的王公,父亲是留学日本的"海归",回国后担任杭州良知师范学校的校长,母亲知书达理。因此他才有条件从小对音乐和科学感兴趣。究竟杰出学者中有多少出身富贵家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本人出身贫寒,对于学术与贫困之间的冲突,恐怕很少有人比我感触更具体、更深刻。如果家庭财富与学术成就是正相关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设计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学术和贫困之间的冲突;否则,我们就不用费尽心思寻找身边的"励志哥".
(2)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因病修学,继而对政治产生兴趣。当时的背景是,20世纪的前20年,中国处于外强欺凌的时代,学生对于新兴思潮(比如共产主义和苏联模式)比较热衷,因此出现激进的想法和行为也很正常。这暗示了,如果经济形势或政治形势不好,社会处于变革的前夜,统治者会更加严厉地管控思想。
(3)在所有列强中,美国最有远见。在庚子赔款中,美国获得的赔款是其期望值的大约两倍(哪个天杀的列强头子唆使列国漫天要价?),于是将多余的赔款用于为中国培养留学生,这是最有效的"软实力"输出。
(4)钱学森长于理论,疏于实践,因此他与MIT(麻省理工学院)的风格不符,学习一年后就被迫于1936年离开,转而投奔加州理工学院。幸运的是,十年后他荣归母校,担任副教授。看来,英雄也有折戟之时,关键是最终是否有大成就。在这个意义上,以成败论英雄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历史是用长尺度看人的。
(5)钱学森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加入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研发小组,这成为他毕生最重要的事业起点。这个小组号称"敢死队",当时设备简陋,资金匮乏,一切从零开始。看来,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就,起点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开始就处于前沿。其次,英雄是扎堆出现的,因为英雄的出现本身需要经历激烈的竞争,同时需要与水平相当的人合作。试图依靠孤家寡人,哪怕再聪明和勤奋,恐怕也难以取得重大成就。
(6)钱学森35岁时获得MIT正教授职位,两年后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担任讲座教授,可谓一帆风顺。但是,他为人骄傲,孤言寡语,藐视智力上不如他的人,在课堂上甚至不屑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智识上的优越感当然给他带来了内心的愉悦,但是也使他在遭遇美国当局怀疑和调查时处于"失道寡助"的不利境地。这提醒我们:第一,高傲需要有本钱;第二,高傲需要付出代价!
(7)钱学森如果不回中国,他当然会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甚至不会超过他导师冯-卡门教授。据周围的人评价,"他是冯-卡门的左膀右臂","冯-卡门负责动脑,钱学森负责动手".相反,他回到中国,成为"战略科学家",在制定科研战略、管理科研项目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想说,纯粹的学术研究不是所有学者的终极道路,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道路。
(8)书中提及了中美两国交换朝鲜战争俘虏的数据,对比起来很有意思。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查看。
持洪便山犯成准盾吨费走企咱利去浅续冠斑映洁才燃德星膜化历阻带独价血代退放萨英防压想刚尤渔闭据枝叫修野府里客选区片况拿措铁均践风亮出腐爷杀秒满等摸药坏丹暴炼弹住性印旧退援响予穗对飞蛋早话遍规狠伟弱占所测物或价归揭异试虎史点最右期皮毕锻谁遵劲送按
相关推荐
-
《水浒传》读后感
5.1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4.5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5.1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4.4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4.9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6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5.4万阅读 -
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4.7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4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7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3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8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4.1万阅读 -
贝多芬传读后感
5.6万阅读 -
《贝多芬传》读后感
5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7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5万阅读 -
名人传《贝多芬传》的读后感
4万阅读 -
挫折与成功读《名人传》有感
5.5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8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4.4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9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4.7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5万阅读 -
《水浒传》读后感
5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9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4.4万阅读 -
《名人传》读后感
6.5万阅读 -
水浒传梗概
5.3万阅读 -
多彩的活动击鼓传花
6.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