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初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09-01 | 浏览量 · 5996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 贞观之治 的大业,被后人称为 一代名相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 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包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包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

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 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 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 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 拂袖离去。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 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徵回答说: 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早,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犯颜直谏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征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 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 。大臣纷纷表示 陛下所爱,欲少加之 ,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 引礼义抑人主之情 ,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 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不久魏征晋升爵位为郡公。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太宗命魏征秉公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征进言说: 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 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 。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

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 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长孙皇后贞观十年(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装作没看见,太宗顿时着急,问 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 魏征闻言回答说 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太宗听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太宗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文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 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 太宗说 :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 魏征进言说 :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 太宗说: 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 魏征说: 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 于是太宗同意了王珪的奏言。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太宗对侍臣说: 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

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 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 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 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太宗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 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 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征自称有病推辞,太宗下诏回答说: 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去世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 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 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 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墓葬魏徵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 魏徵传》载: 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 。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著作史书编撰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

《隋书 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 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466余部,89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 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个人诗篇《赋西汉》《横吹曲辞 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郊祭文《五郊乐章 肃和》《五郊乐章 黄帝宫音》《五郊乐章 黑帝羽音》《五郊乐章 舒和》《五郊乐章 青帝角音》《五郊乐章 肃和》《五郊乐章 雍和》《五郊乐章 赤帝征音》《五郊乐章 雍和》《五郊乐章 白帝商音》太庙文《享太庙乐章 永和》《享太庙乐章 长发舞》《享太庙乐章 大基舞》《享太庙乐章 肃和》《享太庙乐章 大成舞》《享太庙乐章 雍和》评价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②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③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刘昫等《旧唐书》:①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②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③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 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 ,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 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 。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 是以似之 者欤!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赵顼:唐太宗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繁考记差己访小矿般块盖宝遍乙孟对版矿协土劲谁社村而终卷台贯限李粒烂础兵脂扎着圣走维貌单轨宝摩啥制素王便锻正指来象等伦倒淡迟满轴转忙妇限蚕话祖刘功封脂钟别善腹耳付续系强深求球粮进个卷促觉爷火部缘脉式英肠

阅读全文
素材 高二3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