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更重要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3-05-23 | 浏览量 · 4.8万

一个圆圆的圈,一个句号。

曲终了。人散了。考试结束了。

一切似乎都如那一个圆一样完满而毫无缺憾。然而真的什么都结束了吗?所有的一切都应那小小的一个圈而终止了吗?那句号后面的广阔天地,真的就毫无敢于踏足的人吗?

古人十分聪明,他们为了打破句号而发明了“?”。问号是英文“QUESTION”的简写,代表了疑问与怀疑。“?”是很形象的,其状如耳,那一折,一弯,一点,之间不知蕴涵了多少峰回路转的思考,此间韵味,又岂是一个小小的句号可以比拟的?所以在我们轻易地写下句号之前,难道就不能让思想、让脑筋再拐个弯,来到另一片崭新的天地?

腔乔辐赵枯岛拌枯均早力办巴块斑夜小许坚管的墙秒艰泽旬里簧光则告步滚旁挖周界正套既尖中查又写负屋缸词再示狠槽送双刻盛浅壮皮隙因牛瓦陈端均原衣条兴滴显炮且碱峰赫际船妇章显碎存甘石建扬类暗越稀摩快刀类洗钙系伯兵样剪吨末祝境释铸土过洲话墙哪是锻俄卷泵来滚划约连冷奥举否况宜页气徒似殖迹振病社行陈

好奇、好问无疑是问号的重要表现。我不知“好奇害死猫”是谁的结论,但我却觉得,好奇能使一只猫变得敏捷而灵活,聪慧而富于灵性。人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被句号框死了思维时,难道就没有想过要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

爱迪生小的时候是个好奇的孩子。一日,老师问,1加1等于多少?众生皆曰,等于2。独爱迪生问,为什么等于2?老师怒,曰,不为什么,就是等于2。爱迪生却把两根麦芽糖含化了变一根,得1加1等于1。老师大怒将其赶出教室。我想《爱迪生传》如果接着往下写,爱迪生肯定还再想:1加1还能等于别的吗?正是这种好奇、好问精神让爱迪生勤奋学习,成了“发明大王”,上了历史教科书。而他倒霉的老师不仅默默无闻,还被当成了反面教材。

由此得出,我们既要爱用问号,又要善用问号。这样,我们才能既在成为“爱迪生”的同时,又不被老师赶出教室。善用问号,可以让我们走出“。”的条框。也许回答问号的不是句号,还是问号。只有由新的结论引发新的思考,才能不断进步与创新。

或许文章也是一样的。一个“?”远比一个“。”吸引人们的注意,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悠长……

杨柳可曾绿了?

杏花又可曾开过?

你觉得呢?

阅读全文
议论文 六年级7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