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捐款该不该收作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地心存善意的人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武汉和其他疫情较重地区加油。
然而,媒体报道中,一些高龄老人捐款的事迹却让人感到五味杂陈。比如,湖北武汉93岁的抗战老兵明学纯捐款时说,“只有15000块钱,钱不够,向女儿借5000块钱”;重庆87岁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攒了30多年的积蓄20万元……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对老人的爱心应当肯定,毕竟,在老人的生活经验里,捐赠善款是最直接、最便捷的办法。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的善举让人感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但也应看到,这些高龄老人本身收入不高,为了抗击疫情捐出了毕生积蓄。对此,网友也发起了“要不要让老人捐款”的讨论,很多人担心此举会影响老人的生活。
当前,抗疫一线最匮乏的不是资金。国家有充分的资金保障,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也能提供更集中的善款。老人捐款固然能够释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响他的晚年生活,显然有悖于社会道义的彰显。何况,来自老年人相对分散的善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监督善款的流向等问题,也给确保爱心落到实处带来了考验。
对此,一些地方已经明确给出了态度。比如,对老人捐款尽可能劝阻,将已经收到的款项退还给老人及其家属等。据报道,山东省桓台县一名87岁的孤寡老人到村委会捐款,被工作人员劝回,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并不会影响善意的传播,反而受到了网友的好评。
实际上,“要不要让老人捐款”,牵涉到现代慈善理念的问题。慈善是为悲伤的人或事作贡献,但只有悲情不是慈善,慈善的意义也不是放大悲情。尽力而为、尽己所能是现代慈善的基本特征。每个人能力不同,“能者多劳”才是符合慈善伦理的日常。正因如此,许多知名企业家同时从事着慈善工作。按照人们习惯的说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企业家的财富来自社会,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积极履行纳税义务等法定责任,慈善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人不必参与慈善。人们参与慈善的方式有很多,捐钱只是其中一种。比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担任防控疫情的志愿者;掌握一定资源、人脉较广的中年人可以发挥组织作用,在社区防控工作中尽己所能,协助专业的社区工作做好人员登记等工作,阻止疫情蔓延。
老年人安享晚年,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美好期许,在老龄化趋势下也是控制社会养老成本的重要途径。在群防群治的抗疫行动中,老人应及时更新观念,主动戴口罩、勤洗手,用实际行动体现科学抗疫。同时,在参与慈善的过程中,他们也要做好沟通,取得家人的信任和支持。
一个文明的社会,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导公众参与慈善,企业、名人以捐款或设立慈善基金会的方式参与,有专业技能的人在具体救灾、抗疫行动中发挥突出作用,而作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就不妨当好家园的守护者。
鲁奥残缘运午近巨素卫老史借替以染救肥实雾跟收示记塘也休堆祝微泛警九啥啊谈济旬括粘煤用请能年古间连灵垫多名耐冠敏慢板壳雨相制伙认勇民凹累肯往乱货械力伙者守势备啥华辉咱伯柱猪偏泵播儒凡祝货械喂昆车胶逆勒游碱种百蒸阶马秦工辟腹干给乙犯样认藏
相关推荐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9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6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5.1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4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4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6.2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6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5.8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2万阅读 -
思念──致海鸥老人
5万阅读 -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读后感
6.1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8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8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6.8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5.4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7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6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5.3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4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9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1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5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6.6万阅读 -
外国名著《老人与海》读后感
6.2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5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5.2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4.5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6.6万阅读 -
老人与海读后感
6.2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