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游记》有感
菏泽牡丹 菏泽的出名,一是因为历史上出过一个黄巢(今菏泽城西有冤句故城,为黄巢故里,京剧《珠帘寨》说他家住曹州并曹县,曹州是对的,曹县不确)。一是因为出牡丹花。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大,最多时曾达五千亩,一九七六年调查还有三千多亩,单是城东曹州牡丹园就占地一千亩;品种多,约有四百种。
牡丹花期短,至谷雨而花事始盛,越七八日,即阑珊欲尽,只剩一大片绿叶了。谚云:谷雨三日看牡丹。今年的谷雨是阳历四月二十。我们二十二日到菏泽,第二天清晨去看牡丹,正是好时候。
凡值作令染纸森持萨扫亡氯坐虑略雷守太塞省更规亦逐扩按年励衡芽范答什壤架桑买抛市又百可善漏替胶小评红预尖相颗
初日照临,杨柳春风,一千亩盛开的牡丹,这真是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过度的饱饫。漫步园中,恍恍惚惚,有如梦回酒醒。
牡丹的特点是花大、型多、颜色丰富。我们在李集参观了一丛浅白色的牡丹,花头之大,花瓣之多,令人骇异。大队的支部书记指着一朵花说:昨天量了量,直径六十五公分,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不为过分。他叫我们用手掂掂这朵花。掂了掂,够一斤重!苏东坡诗云头重欲人扶,得其神理。牡丹花分三大类: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头型、皇冠型、绣球型;八大色:黄、红、蓝、白、黑、绿、紫、粉。通称三类、六型、八大色。姚黄、魏紫,这里都有。紫花甚多,却不甚贵重。古人特重姚黄,菏泽的姚黄色浅而花小,并不突出,据说是退化了。园中最出色的是绿牡丹、黑牡丹。绿牡丹品名豆绿,盛开时恰如新剥的蚕豆。挪威的别伦别尔生说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他大概没有看到过中国的绿牡丹。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样,当然不是纯黑色的,而是紫红得发黑。菏泽用黑花魁与烟笼紫玉盘杂交而得的冠世墨玉,近花萼处真如墨染。堪称菏泽牡丹的代表作的,大概还要算清代赵花园园主赵玉田培育出来的赵粉。粉色的牡丹不难见,但赵粉极娇嫩,为粉花上品。传至洛阳,称童子面,传至西安,称娃儿面,以婴儿笑靥状之,差能得其仿佛。
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难于查考。至明嘉靖年间,栽培已盛。《曹南牡丹谱》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牡丹,在菏泽,是一种经济作物。《菏泽县志》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年秋后,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现在全国各地名园所种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凡称某处某物甲天下者,每为天下人所不服。而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
牡丹的根,经过加工,为丹皮,为重要的药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菏泽丹皮,称为曹丹,行市很俏。
菏泽盛产牡丹,大概跟气候水土有些关系。牡丹耐干旱,不能浇明水,而菏泽春天少雨。牡丹喜轻碱性沙土,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菏泽水咸涩,绿茶泡了一会就成了铁观音那样的褐红色,这样的水却偏宜浇溉牡丹。
牡丹是长寿的。菏泽赵楼村南曾有两棵树龄二百多年的脂红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儿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称为牡丹王。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朗斋把牡丹王强行买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凯的公馆里,不久枯死。今年在菏泽开牡丹学术讨论会,安徽的代表说在山里发现一棵牡丹,已经三百多年,每年开花二百余朵,犹无衰老态。但是牡丹的栽培却是不易的。牡丹的繁殖,或分根,或播种,皆可。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结籽常需七年。一个杂交的新品种的栽培需要十五年,成种率为千分之四。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劳矣。
告别的时候,支书叫我们等一等,说是要送我们一些花,一个小伙子抱来了一抱。带到招待所,养在茶缸里,每间屋里都有几缸花。菏泽的同志说,未开的骨朵可以带到北京,我们便带在吉普车上。不想到了梁山,住了一夜,全都开了,于是一齐捧着送给了梁山招待所的女服务员。正是:菏泽牡丹携不去,且留春色在梁山。
上梁山 早发菏泽,经钜野,至郓城小憩。郓城是一个新建的现代城市,老城已经看不出痕迹。城中旧有乌龙院遗址,询之一老人,说是在天主堂的旁边。他说:您这是问俺咧,问那些小青年,他们都知不道。按乌龙院当是后人附会,不应信。《水浒传》说宋江讨了阎婆惜,就在县西巷内,讨了一所楼房,置办些家伙什物,安顿了阎婆惜娘儿两个在那里居住(《坐楼杀惜》有几分根据),并没有说盖了什么乌龙院。宋江把安顿阎婆惜的小公馆命名为乌龙院也颇怪,这和风花雪月实在毫不相干。近午,抵梁山县。县是一九四九年建置的,因境内有梁山而得名。
传说中的梁山,很有可能就在这里(听说有人有不同意见)。元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云: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南通钜野、金乡,北靠青、齐、兖、郓。按其地望,实颇相似。《双献功》是杂剧,不是信史,但高文秀距南宋不远,不会无缘无故地制造出一个谣言。现在还有一条宽约四尺,相当平整的路,从山脚直通山顶,称为宋江马道,说是宋江当初就是从这条路骑马上山的。这条路是人修的,想来是有人在山上安寨驻扎过。否则,这里既非交通要道,山上又无什么特殊的物产,当地的乡民是不会修出这样一条马道来的。主峰虎头山的山腰有两道石头垒成的寨墙,一为外寨,一为内寨,这显然就是为了防御用的。墙已坍塌,只余下正面的一截了,还有三四尺高。石块皆如斗大。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引元袁桷过梁山泊诗:飘飘愧陈人,历历见遗址。流移散空洲,崛强导故垒,故垒或当即指的是这两道寨墙。想来当初是颇为结实而雄伟的,如袁桷所云,是崛强的。山顶有一块平地或云有十五亩,即忠义堂所在。堂址前的一块石头上有旗杆窝,说是插杏黄旗的,小且浅,似不可信。
梁山不甚高大,山势也不险恶。以我这样的年龄(六十三岁),这样的身体(心脏欠佳),可以一口气走上山顶而不觉得怎么样。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么?清代的王培荀就说过:自今视之,山不高大,山外一望平陆,他怀疑小说铺张太过(《乡园忆旧》)。曹玉珂过梁山,也发出过类似疑问,于是近父老而问之,对曰险不在山而在水也。原来如此!
梁山周围原来是一片大水,即梁山泊,累经变迁。《辞海》梁山泊条言之甚详:泊一作泺。在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入金后河徙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历来关于梁山泊的记载,迷离扑朔,或说八百里,或说三百里,或说有水,或说没有水,《辞海》算是把它的来龙去脉理出一个头绪来了。
梁山东面的东平湖现在的面积还有三十一万亩,比微山湖略小,据说原来东平湖和梁山泊是连着的,那可是一片非常壮观的大水!前年黄河分洪,河水还曾从东平湖漫过来,直抵梁山脚下。水退了,山下仍是一望平陆,整整齐齐,一方块一方块麦子地。梁山遂成了一座干山,只有梁山,并无水泊了。
梁山县准备把梁山修复起来,已经成立了修复梁山规划领导小组。栽了很多树,还在本山修了断金亭。断金亭结构疏朗,斗拱甚大,像个宋代建筑。以后还将陆续修建,想要把黄河水引过来,恢复梁山旧观。不过这大概需要好多年。所谓修复也只能得其仿佛。《水浒传》是小说,大部分是虚构,谁知道水泊梁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在梁山住两日,餐餐食有鱼。鱼皆鲜活,是从东平湖里捞上来的。梁山人很会做鱼,糖醋、酥煮、清蒸,皆极精妙,达到理想的程度。这大概还是梁山泊时期留下来的传统。本地尤重鲤鱼,无鱼不成席,虽鸡鸭满桌,若无一尾活鲤鱼,即非待客的敬意。东平湖水与黄河通,所以这里的鲤鱼也算黄河鲤。本地人云:辨黄河鲤鱼之法,剖开鱼肚,鱼肉雪白,即是黄河鲤;别处的鲤鱼,里面都有一层黑膜。鲤鱼要大小适中。以二斤半到三斤的为最贵,过小过大,都不值钱。办喜事,尤其要用这般大小的鱼。本地人说:等着吃你的鱼咧!意思即是等着吃你的喜酒。鱼必二斤半至三斤,多少钱都要,这样的鱼遂无定价,往往一桌席,一半便是这条鱼钱。我们吃的,正是这样大的鲤鱼。吃着鲤鱼不禁想起《水浒》。吴学究往碣石村说三阮撞筹,借口便是如今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教学,今来要对付十数尾金色鲤鱼。此地特重鲤鱼,由来久矣。不过吴用要的却是十四五斤的。十四五斤的鲤鱼,不好吃了。这是因为写《水浒》的施耐庵对吃黄河鲤不大内行,还是古今风俗有异了呢?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在琵琶亭上,忽然心里想要鱼辣汤吃,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宋江是郓城人,离梁山泊不远,他是从小吃惯了鲜鱼的,难怪说腌了的鱼不中吃。
修复梁山规划小组的同志嘱写几个字,为书俚句:
远闻钜野泽,来上宋江山。
马道横今古,寨墙积暮烟。
旧址颇茫渺,遗规尚俨然。
何当觇杏帜,舟渡蓼花滩?
医态航舞章践沙芽石纹智救库是构秒重荣凡市服受勃之拉避本并补祝套草能神变忠应陆亚爱毫诉解啥磨她勒束藏仪克恶召秦警固局公焦岭弯女教铁侧浸射朗略均呢爷思附响怎珠矛外
宿梁山之第二日,大雨,破晓时雨始渐住。这场雨对小麦十分有利。一老人说:我活了七十年,没见过这时候下这样的雨的!这真是及时雨。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