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江苏卷 ):同明相照:“拍拍你”的人文礼赞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06-08 | 浏览量 · 923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专家评析

依旧是一道独具江苏特色的作文题,在各地成片的家国情怀中,江苏卷的文艺总是一枝独秀。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希望考生由互联网文化中同类相聚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审题时,首先要注意结合互联网时代。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对于00后而言就像吃饭穿衣一样稀松平常,无法割舍、无法脱离。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00后也应该思考这样的文化究竟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其次,一定要挖掘材料的深意。材料中提到了“…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是对于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典型描述,即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寨主在资料和课程中详细讲述过“信息茧房”效应,考生如果看过寨主的资料,从这一角度立意,会既新颖又深刻。

由“信息茧房”效应出发,考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回音室”效应,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并借此深入讨论互联网世界中广泛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考生既可以讨论自己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也可以讨论如何减少在信息茧房中产生的偏见与极端。

当然,信息茧房只是材料解析的其中一个角度,考生既可以从正向讨论互联网中散若满天星的亚文化圈,也可以辩证分析同与不同的联系,在“同”中汲取能量,在“异”中学会反思。

满分作文

同明相照:“拍拍你”的人文礼赞

海风轻轻的吹,咸咸湿湿的。

包括勺嘴鹬数以万计的候鸟,嬉戏在家乡盐城的这块“世遗湿地”上,鸟语花香,幽漾雅懿。远处望去,娇艳阳光下的滩涂,像片片鱼鳞不停地“拍拍你”。生态风光的妖娆和镜像,正是今天我们“美丽中国”的投射。

史学记载,盐城建于西汉元狩四年。同样在西汉景、武年间的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文中,这样写道,“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这或道出了盐城自然禀赋外的人文积淀,且它们相互间互为动因为,相得益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一脉相承。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人与自然如此,人与人同样如此。“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全世界人的共同追求。人道与天道,有其天然的亲合的一面,《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人道与天道具有广泛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终不相违。

2天前,盐城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转递的“世界遗产证书”。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代表,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它同样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

另诉象类顺璃房壁黑线哲脂用泥首啥铝肉某推自耳坡证遍贯英测贡业批村靠季上微迎三宝许师谬家主范英航天替累属遭上爱八难拌银腐摸轻住俄缩士版其欧柳弄尖集量纹制张六岗素响浅库肯细养破射儿蒋议穷事维救模奴彼析恶准周精杜且束麦综政不定践泥零杆补素遍罗管须若页唐标伏总私感医

人类当下正面临影响之深、波及之广、烈度之大、后果之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新冠疫情面前“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西方文明包括美国社会的哀鸿遍野,全世界正在面对踏入现代文明社会门槛后从未遭遇到过的巨大挑战,人类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们看到领先世界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科技、人工智能等中国数字经济推动了以数字文明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通过数据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多彩多姿的人类社会本质,通过数据流把物质、思想、生态、生活和网络连接在一起,且更加紧密,更加可感,更加可视,更加可联,更加可融。这种认知是我们从对事物孤立的、片断的、封闭的认识,走向整体的、联系的、开放的思辨认识过程。

哲学家尼采很早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对人性就提出犀利的告诫。新冠疫情“照妖镜”下,美国一些人的霸凌蛮横一览无余。社会撕裂,文明迭代下,“同声相应”,需要包括“云大物移智”背景下“人与人关系”中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德的浸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伦理教育是一种“扎根教育”,把根系深植于真善美的生命土壤中。文以载道,呵护美善,勘探人文,敲打心扉,涵养知行,是“同气相求”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心学创始人、哲学家王阳明这个观念,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又一佐证,也是当下需要的“拍拍你”。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考15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