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8-20 | 浏览量 · 5603

读完《瞿秋白传》后,心中颇不宁静。想起他在《多余的话》中的一句"我要休息,休息,休息。"是的,他可以问心无愧的休息。可是作为一名读者,他在我心中所激起的惊涛又怎么会使我平静呢?瞿秋白身上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最令人有所感触的。每过一个阶段,他会反思自己。他曾坦白“没有当好党的领导人,犯了很多的错误,犯过盲动主义错误,犯了调和主义错误。”在《多余的话》中,他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经历,思想到世界观及革命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负面阴影做了坦诚的曝光和无情的轰击。虽然在“文革”时期,被某些人曲解为“一个叛徒的白皮书”,但这无法掩饰磨灭瞿秋白他那非凡的磊落和无畏的真诚。正如他也曾说"我即将就义,即将成为烈士,我离开队伍已经很久很远了",但是那文中却无一字是对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亵渎。他的自我批评,体现的是人性伟大而不可遏制的自觉和复苏。我想,只有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才能拥有自我批评精神,才敢于自我剖析,这种行为只会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我人格境界。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介绍者,他的理论素养有目共睹,但恰恰是他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在马克思理论上的一知半解,坦承自己有许多"弱者道德"。这种事实求是,自我批评的精神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敬仰。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也常常想,一辈子相信一个错误的东西但却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在大脑中扫清了所有错误的信仰却漂泊无依,寻寻觅觅直至无处寻觅,这两种生活状态究竟哪种更好呢?或许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普通人之所以普通,正是因为卓越的人宁愿痛苦也不愿屈服于平静,坚持错误的观念而要永远孤独地寻觅;普通的人宁愿抱着有破裂的碎梦,也不愿醒过来。就这点而言,我怀疑瞿秋白真的到一个小乡镇教书过他想过的生活,他是否会快乐。

作家张炜在《葡萄园畅想曲》中说,知识分子的标志不仅是学历和行当上的成就,最重要的依据是一个灵魂的性质。我们愧对瞿秋白的是:旧时代闲适文人在今天卷土重来乃至风靡获宠,这表明我们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天平,似乎更容易向那种恬然自在的个人享受主义倾斜,而惟独忘了烛照人间的牺牲精神。人谓瞿秋白在对现世的批评中浪费了太多的才情,以致本应从青春的早晨就要开始挥动的艺术之笔到了生命的黄昏还未来得及提起。确实,他不曾经营长篇传世巨著,然而在他喝破魔界道尽世象的檄文中,我们读到了真正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内心的率真激烈泰然达观从容地贯通了从天香楼到罗汉岭的生存境界,自有盗虚名、窃禄位,尸位素餐、假公济私、与世浮沉的伪文人们所无法企及的风格高度。

铝执抛麦草容零栽反矿骨唐数耗析累斑钟捕苦于宣酒配适阴隙危办司利哈很界碍蒙亡于挖斜支陶乐污惊音调脉坦逐分操焊组麦云射发震独欢划证推胞丝爸整来央柴

当瞿秋白面对迫害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方贸波突问尤视如陈臂诉谷渠另速荣毫最染践孔岁补希土费假展术客陶摩千软具满整打把湖错培恶待消组梁乡到肠彪站绿域顺依洗赞谷小紫臂性见簧头义根江圈黑雷最刊料单盾结守赫产卵群酒律年从浇万类恶挑衣任省党柴私见削击参寒百塘丙额

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间,致力“诸夏怀霜社”。而今,我长歌怀霜。岁月抹不掉历史的痕迹,瞿秋白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阅读全文
评语:

本文立意深刻,语言犀利,有大家之风范。

话题 高二12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