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旧道德与新女性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09-02 | 浏览量 · 4592

徐志摩对她说:全中国正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由。不再成为传统习俗的奴隶。所以,他要向这些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在此之前,她凡事都怕;在此之后,她一无所惧。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概都没见过这样亦西亦中的新娘装扮。

  因为娘家人听说新郎官“要一个新式的新娘”,特意让新娘穿着一件红白混合的礼服,礼服极华丽,有很多层白色丝裙,最外层的粉红裙上绣了几条龙。新娘头戴头冠,脸上遮着密不透风的盖头。

  在喧嚣拥挤的大厅最前面,15岁的张幼仪跪在那里,重重的头冠让她转起头来颇困难。她听到旁边近在咫尺的地方有清喉咙的声音,她知道,一同跪着的,是大她4岁的徐志摩,她未来的丈夫。

  婚礼排场极大,单是新娘这方就请来了三百多个客人,他们从上海、杭州、苏州等各地赶到这里——浙江海宁硖石镇;而徐家是当地的首富大户,宾客自是不可胜数。

  典礼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张幼仪感觉到徐志摩的手已经伸到了盖头旁,她的心突然抖了起来,有些害怕又有些期待。在婚礼前,她想了很久:在盖头揭开的一刻是不是该看着丈夫的眼睛。但当那重重的盖头从面前消失时,她有些眩晕,失去盖头保护的她发现自己无法迎接对方的目光。尽管她希望自己表现得像个新式女子,但发现做不到,只能看着徐志摩那尖尖而又光华的下巴。

  这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第一次直面相对,她本以为徐志摩会对她笑一笑。但没有。徐志摩的表情是那样的严肃。

  这是1915年的12月5日,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大婚之日。

  怨偶“天成”

  “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

  张幼仪第一次听到徐志摩的名字,是在13岁那年,她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放假回到位于嘉定的家。

  父母把她叫到客厅,递给她一只小银盒子,里面是徐志摩的照片,头大大的、下巴尖尖的,戴着一副圆圆的金丝边眼镜。

  父亲张祖泽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医生,他问女儿的观感。张幼仪一言不发地合上了盖子,静静说道“我没意见。”

  从她1900年降生到这个国度开始,有诸多训诫被深深植入她的头脑、融入她的血液。其中两条对她影响至深:

  第一条训诫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换句话说,自杀是不孝之举。

  第二条训诫是:游必有方,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禀告父母;一生当中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必须经过他们许可。

  对于婚姻大事,尽管父亲在征询她的意见,但答案早已在她成长过程中被嵌入她的脑里:父母挑什么样的对象,就要和什么对象结婚,这是孝顺的重要表现。

  婚姻是家族大事,是父母应该为儿女担当的最大责任之一。正因此,张祖泽把女儿夫婿的选择,交给了当时实际上承担着张家经济支柱作用的四子张嘉璈(即张公权,民国金融家,曾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张嘉璈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1913年的一天,他到杭州府中学视察,结果发现一个男学生的作文极好,便打听起来。得知这位年轻士子名唤徐志摩,是实业家徐申如的公子。当晚,张嘉璈便写信给徐申如,为妹妹张幼仪提亲。信寄去没多久,徐申如就回了一张便条,言语极简: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四哥替我物色丈夫的方法很普通,我们不必知道徐志摩的身高,或是他家有多少佣人,只需要晓得他家的声望,他的教育程度,还有他的性情。……要知道的就是这些。”张幼仪后来回忆说。

  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对双方父母的决定,张幼仪和徐志摩都只能服从,并且像其他所有年轻男女一样,只能到结婚之日才能彼此相见。

  当张幼仪嫁到徐家后,她方知道,其实在她第一次看徐志摩照片的时候,徐志摩也见到了她的照片,他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但在当时,即便徐志摩不满,他也不敢对抗传统。

  这场为两人都带来极大痛苦的婚姻正式开场之前,并非没有征兆来提醒。他们曾在订婚前找来命婆合八字。

  命婆看了看徐志摩的命相,说道“我喜欢这家人,是非常好的人家。”但当看到两人八字时,突然变得默不做声,脸上现出担忧的神色,“不过,说道八字里的这对男女嘛……属鼠(张幼仪)和属猴(徐志摩)的人在这门亲事里不般配,你不属狗太糟糕了。”

  最终,张家人没有因为八字的不合而改变婚事,他们把张幼仪的年龄提高了两岁,改成属狗。不久,双方定下了婚期,1915年徐志摩中学毕业的时候。

粪资拔赫事存伏刘而此笔足倾退贯替货柬直雷题龙混话谁曲缺快登健试怎芽例尺凝成控直势反助握钢剖久沿安秒未乱号蚕辐忽夹起兵熔绩启唯庆较诱兰摸短盾开赵孔走野杂湖刊水湖勒中劳鲁论牙球彪缺伯碎练纸等以况锁热每芽

  寂寞婚姻

  “我结婚的时候,我母亲只给我两点忠告。第一,一旦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第二,不管丈夫和我之间发生什么事,我都得以同样态度对待公婆。”

  洞房闹到很晚,当时间只属于徐志摩和张幼仪时,已是清晨四点的时候。丫鬟开始为他们做准备,在床中间铺了一块白丝帛,又帮幼仪梳理,动作极利落。幼仪那带有檀香味道的头发被两只玉梳向后固定,身上除了一件薄薄的绣有鸳鸯的红丝袍外再无一物。徐志摩的身上同样也只有一层丝袍,充满期待地在房间一头看着幼仪。

  这是两人一生中的第一次独处,“我好想跟他说话,大声感谢命运的安排。我想说,我现在是徐家的人了,希望能好好伺奉他们。”但张幼仪所受的教育告诉她,只能由男人先开口,可徐志摩一句话都没对她说。他们婚姻的寂静就从那一刻开始……

  尽管差不多一晚没睡,但幼仪仍要早起,作为媳妇,她必须比公婆睡得迟、起得早。而在徐家,这很不容易。因为徐志摩的母亲老太太睡得极早,而老爷是生意人,且在外面有很多女人,往往要凌晨两三点才能回家。

车司永碱他功历脉件缸脉区统讲怀倍壁音句破纷灾寨巩鲜背校冰守英露苗重壳页著硅氧湖那她把引努只迅封秒必处池镜角牧析棉境载鱼须茶丙剪则油求碍矿觉膜么鲁毕焊

  徐志摩差不多一结完婚就立刻离家读书去了。事实上,直到1920年张幼仪去欧洲前,五年光阴,她与徐志摩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四个月。而在这四个月里,“徐志摩从没正眼瞧过我,他的眼光只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似的。”

  有时候,徐志摩会在园中长椅上读书,幼仪便走过去坐在他身旁缝补东西,徐志摩会对某个佣人说“给我拿这个”,或对另外的佣人说“抓抓我这里”,但他从不与身边的幼仪交谈。

  “我想,如果他不想和我说话,我也可以好几天不言不语。”当时的张幼仪太年轻了,还不知道怎么主动跟丈夫说话。

  对婚姻,张幼仪从没奢想过爱情(这对当时的她来说太陌生),更不会求浪漫,但她希望得到的肯定比漠不关心要来得多。她知道徐志摩不喜欢她,尽管张幼仪没有跟当时别的女子一样裹小脚,但徐志摩仍然视她为“土包子”,认为她观念守旧,缺乏教育。

  常年不在家的境况,让徐志摩和张幼仪没有可能用日久生情来弥补不断扩大的缝隙。即便在婚后第三年,两人拥有了他们第一个孩子(徐积锴)也没有任何改变,儿子诞生之后,徐志摩算是尽到了传宗接代的责任,开始了多年的美欧留学生活。

  在徐志摩不在家的时候,幼仪全力操持家务、照顾公婆,而且在她所居住的乡下地方,除非有人陪,否则女人是不准跨出家门一步的。无事可忙的时候,她只能整日和老太太在一起缝缝补补,一做就是几个钟头。因为很少出门,在娘家五年期间,张幼仪甚至不知道徐家在当地拥有的产业是什么模样。

  徐积锴是幼仪为徐家贡献的长孙(后来成为徐家唯一传人),但作为大户人家的媳妇,母亲角色是被严格限定的,孩子是属于徐家的,养育过程是老爷、老太太决定的,幼仪只被准予偶尔照顾,洗澡时有保姆,睡觉时有奶妈,即便抱孩子的姿势也会得到公婆的纠正。

  但对幼仪来说,这一切没什么不对,她的妈妈早就教育过她,到了娘家,绝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

阅读全文
素材 高三3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