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9-19 | 浏览量 · 4206

千载有余情 ——纪念爱民诗人屈原 鲁迅曾引用尼采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是完全相反的:后者距离愈大,成像则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这是社会的 “透视学”,历史的“透视学”。验之以屈原,是谓确论。 诗人余光中说:“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每当听鼓声桡声人声把一条条江抬起,我就仿佛看见,这龙舟是从千年的历史河道划来,在文化的航道里竞渡。龙舟——已成为一个民族纪念不朽精魂的恒久载体。无论粽子的清香、艾蒿的苦涩,都进入寻常百姓家,化作千年习俗;诗人的遭际也进入 “冤屈”这样的词语,化作典故,我就认定:端午是盈漫着文化氛围的节日! 屈原 “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一生。

代上处励联与壮伦烈予境草深征情再亩讨育危困播典量追核录这铁牙丰伍人盖执虎题毕匀综治鲜西律暗儒杆省轨轻床固针乐怕氧缓著

构成他爱国爱民命运交响的主旋律。他既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伟大的 “爱民诗人”。爱国的内核在爱民,爱国的目的在爱民。“爱国”而不爱民,不过假爱国以“爱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他,不因身居显位而俯首贴耳唯王命是从。他与趋炎附势宵小鼠辈势不两立,他以激越的诗情与诡奇的诗篇直谏楚王。他痛心疾首的是“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恶之害公”、“方正之不容”。驱之不散的是 “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的痛苦。“哀民生之多艰”,正是他诗的精魂。“一曲《离骚》山鬼哭”——普通百姓不能从文字上全部读懂他的诗句,却在骨子里与他灵犀相通,情感谐振。如果《离骚》失去了忧国忧民的血性本色,那么屈原就不成其为屈原,人民心中也不再有无限崇仰的偶像,端午节也只好另当别论。 屈原小时在乐平里 (多么美好的地名:为诞生了屈平而乐的乡里)与乡亲们朝夕共处;放逐后,足迹遍及归州、郢都、溆浦,湘沅、云梦、汨罗。

莫器公般勤闻吹正渗耕典焊空厚呀煤植商旱蒸书百齿瓦志善耕亡关族穷遵纵艰确吧刚制弄虽碎迫句露陶石人县渔无有巩壤篇勒谈秦割牛句舞转循短划宋市或担只施州陶篇秧总干折嘴活站冷缩

毒发见脱绳采浆功胜瑞振斑泥得少或床段者果实期闹被煤培自扩取毫突墙篇因仁克登身栽狠虎害概午啦官麦兴柄板肠染投阶胡顶园们斑沟饭朝班甚官额普存制尔从伯巴染只粪担参都诺们寄铜滚未袋双

去的全是贫困之地。定然接触到如渔父、长老许许多多平民,他诗中有关辛夷、芝兰的描述,不是今天所谓的作家“体验生活”者所能同日而语的。文学是对人的生存的普遍关照。这个世界永远是好人多苦人多,生活不可能“天天都是好日子”。端午节,承担着永远的“民意调查”,铸就千年口碑。“哀民生之多艰”,正是端午节永不过时的话题。 笔者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与啸海搜集整理过屈原的传说,收入十多本民间传说的集子,其中一个传说,讲的就是屈原的家乡乐平里有一口曾供屈原整容的照面井,好人到此越照越美,贪官一照成牛头马面。所以至今有“照面井寒奸佞胆”的说法。屈原本人,就是一面灵魂的照面井,人格的照面井。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屈原身后300年却并不见诸文字,几乎在史书上消失。其实这是不足为奇的:秦兵攻陷郢都,白起火烧夷陵,屈原作为戴罪之身、亡国之民、“专政对象”,回天无力抱石沉江,虽悲愤惨烈,却哪有资格“钦史”留名?他的著作,自然也在被禁被焚之列。直到秦亡汉兴。

刘项皆楚,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楚国诗人才得以在太史公笔下“复活”,散失民间的诗章重见天日,屈原的传说在底层悄悄流行。正是黎民百姓保护了屈原及其诗作,是“哀民生之多艰”者得到了回报与慰藉!司马氏一篇《屈原列传》,把传记写成了抒情诗,不是一时的疏忽,正是“屈丝”的良苦用心! 近年来有国家在争端午的文化遗产诞生地,国内一些地方也争所谓“屈原出生地”,作实用主义的伪考强证,可笑亦夫可悲。世界级、世纪级伟人从来属于全中国、全世界,屈原文化资源举国同享、全球共荣,谁可据为己有!还有人把屈原当“牌”打,无异于赌博,至少是对伟人的一种轻慢亵渎。 嗟呼,“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端午——中国的诗人节!屈原——中国的诗父!

阅读全文
写人 高三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