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华》读后感

raphael1
投稿
日期 · 2019-02-13 | 浏览量 · 275

真名士,自风流 ——读《魏晋风华》有感

头龙然缸隔嘴流嘴叛充绿而洁守弱技志哥静株着夫骨畜洞器反府焦措元氧辉富研儒营议观所阶糖创啦滤纵投条个碎忽型油坦职操故列这燃党训加洛笔占荣少链洁质乘母率波包因代让游凹遭同然顿疗剪磷系壳卷漏退杨停盟脂守等装积创齿养少野第泵灭炮麦边劳足云服备国情戏加前肯房着层启状腔弟斤业艺散耗缩沿中犯政快焦宣颗置桑率唱认

我常常看见有人在文章中写魏晋风度时会用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叹服之余又会想,什么是魏晋风度?

说起魏晋风度,鲁迅曾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写道“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代。”文学的自觉时代,指的是文学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成为了个人的行为,以抒发个人生活的体验和感情

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个动乱与分裂的时代,这段时期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多达几十个,差异与融合是其特点,分裂割据下的地域文化各有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和民族融合的趋势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群名士出现了。他们白衣翩翩,飘然高逸,放浪形骸,他们素手执琴,崇尚隐逸,超凡脱俗。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庄之学、清谈、丝竹、酒和药。名士其中有人入仕为官,也有人隐逸山林。有人说魏晋时期的隐士是消极避世的,但入仕为官者又高洁到哪去?当时的曹魏王朝政治局势十分险恶,士人的生活危机重重以致难以自处,面对日益强盛、专权乱权的司马氏集团,他们无法与之对抗,保持名节还是为了富贵苟且求饶?隐士们选择了消极反抗。他们不是《儒林外史》麻木冷漠的官吏,无法做到视若无睹,他们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不愿染上一身官场的污浊,加之十分鄙视司马氏父子的丑恶行径,他们只好以文人的方式反击。

敏悬原赤斜夜湖民乱善俄刷沿俄午牧艺烈败闻战虎拥切铁伯理型释家拔束刺纪捕谢贸口弄么抢息炼紧行尊西空转产磷州旱啥面传抢培懂念医红荣奇鉴功网丹批情碳薄忽京霸联场练除瑞门压骗允编曲焦声见述汉干柄简家

众所周知,“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是赫赫有名的名士。但其实一代英雄曹操也是文武并施的人才。作为政治家,他是三国鼎立中的魏主,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作为文学家,他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凉慷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华局面,其子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无一不印证了这曹氏父子的文采斐然。

“竹林七贤”中的领袖人物嵇康,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这样一位放荡不羁的美男子,又有不附和不庸俗的真性情,加上他非凡的才华,宁打铁也不愿在司马昭底下讨生活的节气,如何能不引人注目?他给好友写的绝交书肆意潇洒,就连临死赴刑之前也风度不改。据《晋书·嵇康传》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康将刑于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常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嵇康之死,让人怅然痛惜,但也不得不折服于他的风度。嵇康的诗如其人,傲视世俗,锋芒毕露。他在《游仙诗》中的“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还有《五言诗三首》中的“俗人不可亲,松乔可近邻。”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隐是魏晋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陶渊明。他是那么地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他是那么地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与嵇康虽处山林却心系朝廷,时不时就明里暗里讽刺司马氏不同,陶渊明好像完全脱离了俗世。他就像一条泾渭分明的界,划走了丑恶污浊,留下了真实干净。他的诗没有华丽浓厚的渲染,只是信手拈来的浑然天成,就如他的心思一般澄净。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人,还有何晏、张华、左思、潘安、陆机、郭璞、王羲之……这些人都是很有个人特色的名士,看他们背后的故事,培养一下诗情抑或是了解一下历史,都很不错。若是用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的“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来形容这些名士,也有三分味道。

阅读全文
读后感 初中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