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简介:一个永远无法落叶归根的皇帝
提起嘉靖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奸臣严嵩,他担任首辅期间,残害忠良,朝政污浊;或是想到海瑞冒死向嘉靖皇帝上书,说他不上朝,导致天下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水旱频仍、盗贼遍地,气得嘉靖皇帝连忙让人去抓捕海瑞;或是想到“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当时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可谓千古奇谈。不同的史书对嘉靖皇帝的评价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有的认为他是中兴之主,使得大明王朝的巨轮继续前行;有的认为他埋下了大明王朝灭亡的种子,导致了明朝的衰亡。跳出这些不同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一些更加贴近嘉靖皇帝生活和思想的角度来看他,例如他的发迹历程、他对故乡的尊崇、他的乡愁等等。
中国人重视乡土,乡土是自己年少时所在的地方。老百姓安土重迁,不愿意远距离迁徙,因为迁徙会远离原本熟悉的环境;官员崇尚衣锦还乡,做官离职之后,往往是荣耀归家并安享生活;一些皇帝也重视乡土、思念家乡,只是他们已不可能再过普通人的生活罢了,嘉靖皇帝便是如此。
一、龙飞湖广:南方出了真天子
嘉靖皇帝其名为朱厚熜,谥号为明世宗,是明代实际在位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的父亲叫朱祐杬,是明孝宗弘治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同弘治皇帝的关系很好。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杬被封为兴献王;弘治七年就藩湖广安陆州(现湖北省钟祥市周边);正德二年,嘉靖皇帝出生于安陆州的兴王府。虽然朱祐杬共生了两男四女,但大儿子和两个大女儿都早夭,故嘉靖皇帝成为了独儿子,也成为了长子。
据《皇明通纪法传全录》记载,嘉靖帝出生时,藩王府出现一道红光,之后直冲天穹,同时黄河一下也变得清澈了,天上出现了很多祥云。这些记录听起来荒诞不经,应是后人附会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重视这些所谓的“祥瑞”(即好兆头)。嘉靖皇帝从小就很聪慧,他父亲教他背诵经典和学习义理,他很快就学会了。在父母呵护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在学习上颇有天赋的少年,将来也会成为藩王的继承人,或许他的一生也就这样了。但此后两个事件的发生,使得他的命运出现了巨变,改变了明朝的帝系继承,也间接改变了明朝的国运。
正德十四年,嘉靖皇帝的父亲去世了,王墓被选在了安陆州松林山,朱厚熜戴孝治理王府事宜,后来,他被破例允许提前继承藩王之位。想来他的运气已经很好了,然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天下人最羡慕的事情竟然让他遇见了。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南巡玩耍时不慎落水染疾,当年便驾崩了。正德皇帝膝下无子,这一情形是明朝建立以来从未遇到的,没办法,皇帝宝座总得有人去坐,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同正德皇帝生母张太后商量,决定让年少的朱厚熜继承皇位。他们把朱厚熜选为继承人,是认为朱厚熜年龄比较小,会比较听话,且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朱厚熜当皇帝不会有后顾之忧。
很快,司礼监太监、内阁大学士等一波人来到了安陆州,迎接朱厚熜去北京当皇帝。但是根据要求,朱厚熜必须先去北京,之后朝廷再接他母亲前往。朱厚熜泪流满面,不得不辞别生母,启程前往北京。
二、皇权至上:父母名号不容更改
到达北京,杨廷和等想让朱厚熜(此时还未即位,故以真名指代)以太子的礼节进入紫禁城,朱厚熜虽然年幼,但是认为这样并不合理,毕竟遗诏写的是让自己继承皇帝,而不是成为太子。在朱厚熜的强烈抗议下,他以天子的礼节进入了紫禁城。后来,他的母亲也来到了北京,朝臣又让他母亲以王妃的礼节进入紫禁城,朱厚熜再次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朱厚熜终于明白大臣们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张太后和大臣们希望朱厚熜过继给弘治皇帝,以弘治皇帝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即继续维持弘治皇帝这一帝系,而朱厚熜则不能再认自己的父母为父母了,只能称呼自己父亲为伯伯。这下彻底惹毛了朱厚熜,他直接告诉杨廷和,他不想当皇帝了,要跟母亲一起回安陆州。朱厚熜很聪明,他可不想放着皇帝不当,而是以退为进,逼得杨廷和等人让步,果然不出所料,杨廷和等人后来还是逐渐让步了,朱厚熜父母的名分也越来越隆重。
在杨廷和同嘉靖帝较量的过程中,嘉靖帝越来越感受到皇权的威严和强大了,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权力无边的皇帝,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意识到自己不必都按大臣们的意见去处理朝政,于是,嘉靖帝网罗了一帮亲信大臣,如张璁、桂萼等人(议礼派),同杨廷和等大臣(护礼派)开展斗争,最终当然是嘉靖皇帝取得了胜利。
杨廷和被迫退休后,站在杨廷和身后的大臣们也变成了一盘散沙。嘉靖三年,“议礼派”集聚在紫禁城左顺门哭喊,让嘉靖皇帝认弘治皇帝为父亲,嘉靖皇帝绝不退让,让锦衣卫抓捕和杖责这些大臣,直接打死了十几人,剩下的人全部负伤回家了。从此,再也没有大臣可以集聚起来跟皇帝作对了。嘉靖皇帝也懂了,天下他最大,大臣不听话就打屁股!
嘉靖七年六月,嘉靖帝命人颁布《明伦大典》,对杨廷和等人强迫自己认弘治皇帝为父亲的言行作了严厉批判,把自己的相关谕旨及支持自己大臣的奏疏汇集成册,颁布天下,让全天下人知道自己对孝道的坚持,知道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的言行是多么的荒谬!
三、造福家乡:明代“三都”变“四都”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他当了皇帝之后,把老家改名为凤阳府,并在这里建设中都,算上南京和北京,明朝有了“三都”: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凤阳。朱元璋给老家升格,合情合理,不给一些实惠,怎么好意思说这里出了皇帝?所以,朱厚熜当上皇帝之后,也开始复制明太祖的那一套,给自己的老家贴金加瓦。
知道嘉靖帝想给老家贴金,一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便提议直接把京师迁移到安陆州,这算是学习永乐皇帝把京师迁到藩王府所在地。嘉靖帝不傻,迁都不是说说玩的,更何况那时明朝财政“囊中羞涩”,相比永乐皇帝时穷多了,哪里有钱搬迁呢!不过,嘉靖帝朱笔一圈,把安陆州升格为了承天府,府城所在地为钟祥县,“钟祥”二字为嘉靖帝赐名,即“祥瑞所钟”之意,意指有福的地方。
看见嘉靖皇帝对家乡的事情很重视,也很孝顺生母蒋太后,广平府教授张时亨这个小官想拍马屁,嘉靖十一年,他建议说:“应该把嘉靖皇帝出生之后的年号全部改为钟祥某年,废止正德的年号,同时让嘉靖皇帝的母亲垂帘听政,嘉靖皇帝在母亲面前行太子礼。”前半部分的建议本来也没啥,不采纳即可,而后半部分的建议,让皇帝改为太子,实在是犯了大忌,触怒了龙颜,嘉靖皇帝立刻命人把他逮捕,严厉处分。
后来,嘉靖帝还是觉得自己家乡级别不够高,便在这里设立了兴都留守司,重兵驻扎以保护家乡和他父亲的陵寝。赐名“兴都”,意味着嘉靖皇帝把承天府当作了陪都。参照陪都级别,承天府硬件、软全部大升级,不知不觉,明朝从“三都”变成了“四都”。此外,嘉靖皇帝还命大臣编撰了《兴都志》和《承天大志》这两部史书,详细记载了兴献王和嘉靖帝在承天的言行事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衣锦还乡:明代皇帝最后一次南巡
兴献王墓原本只是个藩王墓,随着嘉靖皇帝皇权的巩固,便逐渐被升格为帝王陵,后来被赐名为“显陵”,如今被称呼为明显陵。据记载,显陵前前后后修了四十多年,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
嘉靖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每逢清明节百姓祭祖之时,自己却不能亲临拜谒明显陵,因为实在离得太远。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嘉靖帝心想:把生父陵寝迁到北京不就得了?嘉靖皇帝让大臣们讨论迁陵之事,当时为礼部尚书的夏言说:“兴献皇帝的体魄已经埋葬很久了,如果我们贸然打开陵墓,怕是泄了陵寝的灵气,恐怕兴献皇帝也不愿意这样啊!”嘉靖帝怕自己好心还被冠不孝的名声,便暂时放弃了迁陵。
嘉靖十七年底,嘉靖皇帝生母蒋太后去世了,太后生前说:“儿子啊,请你务必把我跟你父亲葬在一起。”嘉靖皇帝谨记遗嘱,便决定把明显陵迁到北京大峪山。但是承天府那边来报,说显陵玄宫渗水被淹了,恐怕难以搬迁。嘉靖皇帝听了十分伤心和惊讶,承天是自己的发迹地,(名人故事网)显陵是生父的陵墓,不能让老父亲黄泉之下不安心,便不顾大臣们反对,决意带领夏言、严嵩等文武百官南巡承天查看明显陵情况。
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在承天府多次拜谒了明显陵,还带领文武百官举行了多项礼仪活动,之后他还特地给当地官民下了一个白话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承天是我的家乡,是我的发迹地,可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心里实在很苦啊。我很羡慕你们,毕竟还有父母在身边。乡亲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嘉靖皇帝临走时,特地颁诏免去了承天府三年的田税。回到京师后,嘉靖帝最终决定把蒋太后的梓宫放入承天的明显陵同兴献王合葬。
嘉靖皇帝此次南巡承天,不小心成为了明代帝王最后一次南巡,虽然他的哥哥正德皇帝很喜欢南巡,去了好几次,但嘉靖皇帝不爱游山玩水、只爱修道斋醮,所以这次去了承天之后,他便没有再去了,即便后来他曾多次想再去。可能是自己的后代遗传了他的性格,他的孙子万历皇帝也不爱远行去游山玩水或体察民情。到了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时,后金已经崛起,且后金军队还时不时到北京周边抢掠,所以这些皇帝即便想出来转转,也没有机会了,周边实在太不安全了。
五、身患重疾:欲落叶归根而不得
洁渠亮七翻它射白呀而锈味阻妈度袭帝散角东皇么连肉高财祖扬闭链重胡亿彻绿避了差洪花其讲食仁谬牙仪乎又意钢炭英柳情京卡汽昆您锁计吨威划解灰拉太脉泽也褐员旱黄批愿麻精使呼升
嘉靖皇帝在南巡时写了不少世诗赋,他在诗赋中赞扬了家乡的美景和风水,认为龙飞之地承天是自己的福地,希望家乡能够保佑自己。
世宗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和孤独的,他的母亲在世时,他非常尊重母亲,在精神上十分依赖。因为生母也在紫禁城,所以当时他还能把紫禁城当成家,一些言行多少会受到母亲的监督。但是蒋太后去世之后,嘉靖帝似乎觉得紫禁城没有了当年的温暖,成为了冷冰冰的建筑。按道理,母亲去世了,还有妻子和孩子陪伴,可是,嘉靖帝跟好几任皇后的关系处的不好,以至于被史家评价为“刻薄寡恩”,皇后一换再换,他对夫妻情谊不太有信心了。早年好不容易生了几个儿子,但大部分早夭了,这些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嘉靖中期,虽然嘉靖帝身边有几个儿女陪伴,不过他的内心依然感到孤独。后来他索性长期离开紫禁城,跑到北京西苑去“修道”和“静摄”了。在那里,他自有自在、无拘无束,在那里,他可以在宗教活动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并祈求长生不老。
然而人终有去世的那天,嘉靖帝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嘉靖帝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到嘉靖四十五年,他得了重病,他似乎感觉到这次疾病的严重性,他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御医们急得焦头烂额,然而嘉靖帝的病情并无好转。嘉靖帝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他忽然想到:“我出生和成长在承天,家乡给自己带来好运,使自己成为了皇帝,而且还做了四十多年,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皇帝。家乡既然能给我带来好运,也一定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所以应该去一趟承天。”同时,他又想:“万一自己好不了,还能到显陵同自己的生父拜别,退一步讲,即便自己在承天驾崩了,也算是落叶归根,即便自己最终还是要葬在北京天寿山中。”
为了给自己南巡承天找借口,世宗也是费劲了脑汁,他说:“我的病老不好,说不准去明显陵拜谒、在承天取药、感受家乡的水土就好了。”他还说:“这次我回去就不用劳师动众了,大家也不用迎送我,准备一个可以卧躺的御轿,我躺着回去。”当时为内阁首辅的徐阶说:“皇帝如果要取药,我们可以差人去取。您现在身体太弱了,经不得路途的颠簸啊”。无可奈何,身体孱弱的嘉靖皇帝已经不能一意孤行决定南巡了。不久,嘉靖皇帝又找到了新的南巡借口,他说:“承天地区遭受了洪灾,听说地方在维修王府的时候,搜刮百姓财物,搞得民怨沸腾,所以我要亲自去看一下,说不准因此我的病就好了。”徐阶再次劝阻说:“现在天下并不太平,北部边疆也经常有战争,您现在身体又弱,可不能不顾江山社稷啊。”
嘉靖皇帝的心愿最终没有实现,所以他的心情也不好,时不时跟身边的太监念起家乡。没过多久,嘉靖皇帝在想回故乡却回不去的遗憾中去世了。他的孙子万历皇帝等,虽然也知道自己的爷爷生长于承天府,也对承天府给予了关照,但是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生长的地方,北京才是自己的家,所以就没有欲望去承天府这个龙飞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