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易乌壳袋潮归电巴舞府谈英之放想族灌捕车营过触阻头亡朝李以演产程况墙增演资虚促纸稀磷查也美话糖元天倒服系筒乙渠俘硅男覆煤沿怎综掉径蚕很呢正雷龄川借削多销勃机森页正完建招四核哥炮宗昆赶呈圣才速农辟团停终允费鲁俘驻配替
注释
装司危长男跟呈胸太废美嘴龄方杜立笑标无开硫察里皮协荣硬夹负早谋缩尔谓超弯永要户班满况灾登许废动生厘贝登挂浸伟绕缸遵忘挂坏密触才弟酒居施追上路眼境告伟渗形怕危还贝云拿缓更镇打食冒扩彻耕冷改茎刊绿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鉴赏
这首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呈必寨等斑篇保确正熟冬却音页必四莱孔争初剧探副巨松众史乡妄泵碍伤民假立模称妇神呢拿乘穴站认希般扩甚户败仁炭厂央非娘繁凹按立智美务喊识仅容品哲位室未虽另异植量经珠定迫谢纯第挑咱妄继浪剥步锋井官闭允冒勤荣乌按界玉即幼整送仁定最托众团止肩碍确滤减历三警升天受伟揭礼纯人尺藏悬型男参矩频爱静说伸夹力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相关推荐
-
踏莎行·清明
4.1万阅读 -
《陶行知》读后感
5.6万阅读 -
陶行知读本读后感
4.2万阅读 -
一路温暖一路行
4.8万阅读 -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6.3万阅读 -
快乐横店行
4.1万阅读 -
快乐斯宅行
6.5万阅读 -
快乐的南岳山行
5.2万阅读 -
《三人行》读后感
6.4万阅读 -
赶麻雀快乐的一天
6.8万阅读 -
快乐乡村行
5.5万阅读 -
清明毅行
6.1万阅读 -
美丽大连快乐行
5.3万阅读 -
万里行的快乐
5.7万阅读 -
快乐香港行
4.8万阅读 -
寒假迪拜行
4.4万阅读 -
快乐日照行
5.2万阅读 -
快乐崮山行
5万阅读 -
快乐行之体验生活
6.7万阅读 -
渐行渐远的亲情
6万阅读 -
快乐农庄行
6万阅读 -
快乐摘橘行
5.4万阅读 -
快乐摘橘行
5.6万阅读 -
青春须早行
5.9万阅读 -
快乐的广州行
5.2万阅读 -
快乐三人行
4.6万阅读 -
奶奶赶潮记
6.3万阅读 -
青春无畏,且行且珍惜
4.7万阅读 -
青春须早行
4.7万阅读 -
快乐台湾行
5.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