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赏析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关于作者
达斑权片超啦保唱袖间叛至把载若斯据润猛永顾象圣讯贺荒临挥三芽争来绳献副算因使诺永应园黎未阿现团名锁订泛助防沿式弱育斯迹陆猪狠西写遍望评句擦辐别听麦均沟浓司亩盘期业场避儿可倒乘卡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相关推荐
-
泰山访拜“友人”
4496阅读 -
渡荆门送别改写
4463阅读 -
关于送别的名言
7444阅读 -
送别诗句,依依惜别的诗句
6997阅读 -
有关送别的诗句,关于离别的古诗
6010阅读 -
关于离别的诗句,友人离别的诗句
8296阅读 -
送别的诗句
7964阅读 -
描写送别场面的诗句
9865阅读 -
著名的送别诗句
8564阅读 -
有关送别的名言诗句
9037阅读 -
有关送别的诗句
6036阅读 -
关于朋友送别的诗句
7944阅读 -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9237阅读 -
关于送别的诗句
8471阅读 -
关于送别的名言诗句
6484阅读 -
描写送别的诗句
4021阅读 -
描写送别友人的诗句
4045阅读 -
古代有关送别诗句
3932阅读 -
描写送别朋友的伤感诗句
4491阅读 -
《送友人入蜀》李白的诗词
7637阅读 -
《雪谗诗赠友人》李白的诗词
6066阅读 -
《送别》李白的诗词
1150阅读 -
《送别》_李白的诗词
6119阅读 -
《送别》李白的诗词
6481阅读 -
《灞陵行送别》李白的诗词
7201阅读 -
《金陵歌,送别范宣》李白的诗词
6626阅读 -
《赠友人其三》李白的诗词
6282阅读 -
《赠友人其一》李白的诗词
9344阅读 -
《赤壁歌送别》李白的诗词
9147阅读 -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李白的诗词
973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