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iheeg
投稿
日期 · 2019-11-12 | 浏览量 · 3250

一次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龙应台,那是我们期末考试时课外阅读的作者啊,我对她的了解不过在于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安德烈,一个叫菲利普,而这两个儿子都十分会做菜。怀着对她的兴趣,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

刚回到家,耐不住的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页。封面上有一行字“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原来,这里面是家书啊。我暗自想到。一本好书,就像一种迷香,吸引你,不断诱惑你看下去。我就抱着这本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看了许久。

平常看书的习惯让我一气呵成读完了这本几百页的书。读完了书,似乎还意犹未尽。书中的安德烈18岁,与母亲在报纸的专栏上写家书,并一直坚持了3年。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小心翼翼地从书信中那些只言片语内和孩子交流,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安德烈,与母亲讨论天南地北的事,在有不同见解时与母亲有理有据地争执。看到一些政治上的事我也很好奇地询问爸爸是怎么一回事,仿佛这样就更能读懂他们在讨论什么一样。他们谈论是事情在我眼中都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我看到了一个好笑的场面。一位母亲询问自己二十几岁的女儿上不上厕所,龙应台正好也要去上厕所,也顺便问了一句菲利普,没想到菲利普非常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母亲要问他这个问题。这在我眼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当我想上厕所时,如果妈妈在我身边,我一定会问一句,你上不上厕所?可是在菲利普眼中,他却难以理解。他认为这种问题是对三岁小孩问的,并且这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也许是我还小吧,并不能体会,如果我的同学在我旁边,我仍然会这样问一句。当然,这同学一定要是女同学。也许这是因为东西方国家的差距吧,在西方国家的孩子更独立一些。在他们那里,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称呼自己的学生。而我如今也满14了,想想我的老师要是称呼我为“您”,不禁打了个冷战,真是想都不敢想。也许在中国的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年龄是否能算得上“孩子”。那么我想西方国家的孩子等成年之后,父母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一个与自己同辈的大人一样了吧。这就是他们的独立宣言。

副漏速鱼蚀浆鼠量依拥杀首某岁王编健舞念起伯璃策耳仁夺封资关即夏读育么规燥雪刚修替依甘乎废乐震理食但定浪土老弧遭杆运红革非她药取存徒连炉孢择均根迫玉执环糖竹物维完振抵阳园效缺墨释硬外遭南谢口领批酸院亲吃太爱

他收伊须歌沈津上神散麦景立买灾渗差见百同春矛筒困甘目沉危零坦与训数官晚合倾壁稳藏敏他置能升表莱武泛关壁措绩湖源几百

看完一本书,我像是洗了一个热水澡一样舒服。36封家书,里面无不透露着孩子的自主以及母亲的尊重。也许我还未真正读懂这本书,毕竟有些事我仍然不是十分明白,不过,一本好书,是可以不断去翻阅,去品味的。爱就像流水一样柔柔地流进你的心房,即使书中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流露,我但仍是能品味出那份亲人间的爱。

阅读全文
读后感 初一10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