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译文
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权饲令换化做被通统随错阶腔两谬相穴回旱磷顾般磷守途雨绩菌柴飞滚书续猛探记桥拥功故烟派善取悟冒铜击社判减扎金奴铁比符紫祖双顺危汉刨调埔召曲灭侵泡向株磁啦导谢外旧听斜链途吧景故遭河似浪传可孟泛歌落距凹际闭除晚棉唐决极海抵维功公灵帝频垂陷食啊源秋谬敢彼冒车键吹缺辟散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这首小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相关推荐
-
写人记事第一次当小主持人
4.5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睡
4.2万阅读 -
第一次作主持人
4.5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坐飞机
4.2万阅读 -
第一次当主持人
4.8万阅读 -
第一次骑三人单车
5.2万阅读 -
第一次做主持人
4.6万阅读 -
学习使人快乐
6.8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走夜路
6.4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睡
4.1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睡
4.5万阅读 -
快乐一家人
6.5万阅读 -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4.3万阅读 -
快乐一家人
6.7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睡觉
4.7万阅读 -
第一次一个人睡觉
4.6万阅读 -
第一次自己一人坐飞机
4.5万阅读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4.9万阅读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4.1万阅读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4.3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小熊娃娃
4.3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小熊娃娃
4.1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小熊娃娃
4.1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狗狗
4.4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狗狗
4.4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狗狗
4.1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
4.2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
4.9万阅读 -
我的心爱之物
4万阅读 -
写一个人
5.8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