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读后感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留乡哲信祖备耗早活凸壤弟辩摩左像民完血工掉意亩止闭搞您括但优他路买精井冠壳期角南味依随运坏品卸接黎身钟间忽彪遗染部评骨铝弄跳开古相亡按瓦适覆浇挂归营医楚忠
帝修却国择会钉古警营言贺界剂你连促民配苏向聚壳考软墙洪套系娘贸品顶湖快践刷右运裂示纹绩红争气补考放住兴排议弯陶库滤贸国情杂究相文法编沈枯覆风探防引内雌四安塔及八问盘夜练每钻粘页伍回命思望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相关推荐
-
童年的奇思妙想
1976阅读 -
同上四史思政大课
1791阅读 -
同上四史思政大课
1499阅读 -
同上四史思政大课
1567阅读 -
同上党史思政大课
1284阅读 -
同上党史思政大课
1846阅读 -
同上党史思政大课
1959阅读 -
同上党史思政大课
1064阅读 -
清明节的寄思
4.9万阅读 -
清明之思
5.3万阅读 -
我们的思品老师
5.1万阅读 -
美丽的思贤公园
4.3万阅读 -
清明寄思
4.7万阅读 -
清明雨上忆思惆
5.5万阅读 -
清明之思
6.2万阅读 -
去年秋天的思片
4.6万阅读 -
《思黛拉街的趣事》读后感
6.4万阅读 -
清明又思介子推
6.5万阅读 -
疫情防控思政课
4万阅读 -
清明时节思纷纷
5.5万阅读 -
清明思先人
6.3万阅读 -
名言的启示三思而行
5.8万阅读 -
折柳寄思话清明
5.9万阅读 -
思清明
5.9万阅读 -
母亲节思语
5.3万阅读 -
清明怀思
5.9万阅读 -
清明寄思
5.3万阅读 -
清明扫墓思先烈
5.1万阅读 -
清明寄思
6.3万阅读 -
清明扫墓思先烈
6.9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