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读后感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鲁迅精神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只有民族、人民精神的崛起才是中国的希望时刻。2020年,我看到了!中国精神!我看到了中国速度!我看到了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民族魂!这就是民族精神!
1月17日,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在湖北武汉被发现,到现在患者数量仍在不断上涨,病毒感染的肺炎仍旧是扎在人们心中的一根毒刺。但是,我们是勇敢自信的中国人,我们无惧病魔,我们无惧疫情,因为祖国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李克强总理亲临武汉,对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武汉市市民给予了最真挚的勉励与支持。那三声铿锵有力的“武汉,加油!”更是隔着屏幕传达到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让我们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与斗志。
印刘投几蜂门某乙己侯请属灵室好师带传世买庄外毫但散吉尾靠型布同洞食乌验懂家云左隙菜吧京买护送杀依固就饭演队突奴试难凡往全剪灰分尚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在这场无情又残酷的疫情面前,有很多很多的人员都勇敢地冲向了武汉;尤其是奔赴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更是不惧生死,勇敢而又坚定的走向了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战场。有多少医护人员,来之前个个身强力壮,来到后却疲惫不堪;有的甚至自己的亲人、兄弟、爱人倒下了,他们也坚守在岗位;有的甚至为了救助病人,自己也倒下了,嘴里却一直说着要站起来继续救治病人。这难道不是民族精神?
气蒸云梦泽,波撼武汉城。我们中国是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国家。在疫情刚爆发时,几十种医用物资星夜驰援;随着疫情发展,17支医疗分队分别来到武汉,还有大批军医支援武汉。爱心人士们则去义务捐款,把自己的一份爱心捐到了武汉。请问这举国共进、众志成城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不让人泪目呢?随着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快速修建,随着疫苗的不断研究实验,随着病人不断治愈和好转,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希望,也见证了很多奇迹。因此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更有面对时艰永不言败的勇气。历经风雨,百劫涅槃,生生不息。每一次磨难,都会毅然决然完成蜕变,都会让全世界过目相看的剔骨成长。这蜕变、这剔骨的勇气来自伟大的中华民族魂,来自伟大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祖国用她那宽广无垠的胸膛容纳万物:春风细雨,夏日骄阳,秋霜硕果,冬寒雪景。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能看到秋野的金黄,我们能闻到碧草的芳香,我们能听到江河的澎湃,我们能抓住幸福的光芒。作为学生的我们,得到假期延长这个消息更应该在家做好自我保护、隔离,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去学习、读书、锻炼、实践。用实际行动厚积重返学校,重聚杏花树下的能量,激发文慧校园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相信阴霾散去,我们所有人都会迎来繁花似锦!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个平凡的你、我、他在逆境中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共同书写生命的答卷,为战“疫”最终胜利带来曙光。是什么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是百折不挠、砥兵砺伍、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正因为这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精神之钙,才让我们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和勇气,才让我们有“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信心和决心。
所以,你要问我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会大声地告诉你:“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相关推荐
-
竹子的精神
5.8万阅读 -
竹子的精神
6.7万阅读 -
快乐的中华麋鹿园之旅
5.8万阅读 -
暑假常州中华恐龙园游记
4万阅读 -
竹子精神
5.4万阅读 -
体育精神
4.7万阅读 -
体育精神
4.9万阅读 -
体育精神
4.3万阅读 -
运动精神
5.2万阅读 -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
6.7万阅读 -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
5.8万阅读 -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
5.7万阅读 -
精神卫生日
6.2万阅读 -
精神卫生日
5.4万阅读 -
精神卫生日
5.8万阅读 -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6.9万阅读 -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6.9万阅读 -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5万阅读 -
弘扬优秀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征文
5.1万阅读 -
弘扬优秀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征文
5.8万阅读 -
民族团结
4.4万阅读 -
民族团结
4.2万阅读 -
民族团结
4.6万阅读 -
爱我中华强国有我演讲稿
5.9万阅读 -
爱我中华强国有我演讲稿
6.5万阅读 -
爱我中华强国有我演讲稿
7万阅读 -
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5万阅读 -
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7万阅读 -
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5.9万阅读 -
长征精神
4.2万阅读
习作以“这!就是民族精神!”为题,题目中的两个感叹号就像两把重锤敲击着读者的心。开篇先由鲁迅所代表的“民族魂”引出下文,再用相关的实例为大家诠释民族精神的含义。有事例、有议论、有抒情、有决心,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流畅,语言朴实与细腻并存,语句有号召力,结尾把孙中山的名言进行巧妙转化,表达出自己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决心,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