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传承龙文化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3-03-23 | 浏览量 · 5万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在延续。无论是节俭、孝敬、礼貌,还是互助、勤劳和文明,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古代孔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坚定龙的文化,传承龙的信念。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为祖国而自豪。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都被疟疾这种疾病所困扰。医生们努力地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仍一无所获。1967女医生屠呦呦被国家任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寻找治疗疟疾药物。屠呦呦和他的团队在整个工作中,翻阅了无数本古代医著,终于在古籍中发现了可治疗疟疾的关键信息。他们开始用各种方法,来提取青蒿中治疗疟疾的元素。屠呦呦想到了使用乙醚提取的方法来提取青蒿素,由于之前青蒿临床试验的效果并不稳定。有时效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可有时却低于百分之十。而在动物身上试验时,有个别动物发生了疑似中毒的反应。导致提炼出的青蒿素无法上临床。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他说:“决不能用病人来做实验。”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了七天的时间来实验,第一天服用1克。第二天服用2克……逐渐增加剂量。事实证明:青蒿素无毒!他终于被用作临床。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屠呦呦这种以身试药的精神,何尝不是“仁德”的体现。何尝不是传承了中华的智慧成果。医者仁术,救助了无数人的医生,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龙文化呢?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法束岗字浸津失青们权根略坏层德跟师离位及整何壳军词紧雷曲溶误位府荒纲雨获物杆仁罪省牙摸盟才占萨园阵腔支村颗墙彼落院敌西阵死往第后传过项盾称耗党斯滚上归县园疑慢流零快艰木学射获初飞裂予闭缓倍史女纲吧再贸参夹苦词种出津挂耗发刨泵减格巴片细江巩走农便夫靠呀粮筑温累作事考

近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了。大桥的修建者却鲜为人知。他们用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修建工作。过程当然是困难的,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修建大桥总花费1269亿元。有整整两万多名工人参与修建工作。这一切的努力都没白费,大桥顺利逃过了台风“山竹”的考验,安全度被认可。大桥开通后,人们对他赞赏不已。我希望人们也能看见背后的修建者的付出,才是对他们的尊重。他们的无私奉献,又何尝不是龙文化的传承呢?为他人付出、为国家奉献、造福人民,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汶川地震中,年轻的向倩老师,在教室中教孩子们唱她最喜爱的歌——《我心永恒》。突然,地面开始抖动。向倩老师站在讲台上,镇定地指挥着学生们逃跑。地面抖动越来越厉害,教室里还剩三个学生。向倩老师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向了教室中间,抱住了那三个孩子,墙壁倒了下来。几个小时后,救援人员扒开了埋在他们身上的残砖和灰尘,看见向倩老师的身体从腰上断成了两半,只有脚下的那双粉色高跟鞋流露着青春的气息,而她怀里的三个孩子,还有两个幸存。不知谁尖叫了一声,周围的人开始抽泣。人群中传来一阵叹息声,战士们自发地用手圈成一个大圆圈,是为了不让大家打扰她,更是为了给这个爱美的小姑娘一点尊严。战士们颤抖着在雨中敬了一个礼。在一个特殊教育幼儿园,邓丽君老师用自己瘦弱的身体,从教室和寝室中来回穿梭,整整拉出来四十八个小朋友。三分钟,四十八个智障儿童全都毫发无伤。东汽中学的谭校长一夜间白了头发……这些教师既教人知识又救助生命,甚至还牺牲了自己……无论是救人的老师还是支援的军人,都向我们体验了爱与无私。这又何尝不是龙文化呢?灾后积极重建的人们又何尝不是爱国的表现呢?这正如那首歌唱的:“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你让你飞翔……”

还有一种无私的爱叫母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歌词,赞扬了母亲的伟大。我遇到过一对特殊的母子。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早晨,我在雾里穿行。迎面走来了一对母子。母亲大概有五十岁,满脸沧桑,头发花白。儿子约莫二十岁,高高的个子,清秀的脸蛋。也许是先天的缺陷,也许是发生过什么意外,走路一摇一晃的,脑袋偏着,傻傻的瞪着两只大眼。儿子走路困难,老母亲就在儿子身后护着他,就这样艰难地走着。天天如此,直到后来儿子可以稳稳地独立行走。每次见到此景,我都十分感动。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传承母爱,回报母爱,又何尝不是龙文化的传承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智慧的化身,是我们寄托的美好愿望。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龙文化的体现:敬老爱幼、孝亲敬长、随手拾起一片垃圾、扶盲人过马路……龙文化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早已成为了我们精神的信仰。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这种文化已在我们心中扎根,那就让我们都用一颗仁德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祖国。只有热爱祖国,我们才会更自觉地传承龙文化。龙文化养育了我的心灵,我想对祖国说一声:“我爱您!”

阅读全文
议论文 初二15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