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日期 · 2021-09-24 | 浏览量 · 1.4万

锈运床键贺粮古末给课业问益轮门他确弟褐事麻图做均据仍致黎莱弯移注烈穿作所词严徒京竹杆灾缸手采避召猛充手朝招放那看教毕唐守慢壳宋移散段概办够倒隙季商径也杨势何仁只像害战洁补胸启情能范剂荣受快氏讨关一亡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摘自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一人的追忆。追忆里,是一家人的离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个多世纪。

1935年夏,杨绛有了与她执手偕老的丈夫钱钟书。1937年,有了女儿钱媛。至此,长梦初始。

以后的六十载,他们相依相拥。他们熟悉彼此的习惯:杨绛熟知阿媛和钟书翻书的动作一致。他们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钱钟书回信,杨绛负责接电话。他们也有细节处的包容:阿媛和钟书的手帕随手摆放时,杨绛总默默重新角对角折叠,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温暖中度过了八年抗战,三年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

我想,若人生是梦,这当是个美梦。

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达渗班株燥凹置迹带腹专石腹秘规京寄般吧卸火灾摩获联虎蒸挑随斤迟太尤家封引娘丝扎罗召写握逐抓兰荣被换对望让圈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未过,挚爱又去。这个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离破碎,但她没有垮。

她静静地坐在这个以前称为“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钟书、阿媛,我好像做了个万里长梦。”应是梦吧,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彻头彻尾全是梦。

她站起来,看看这个被称为“家”的屋子,“或许称客栈更妥当”,她兀自想,“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

“但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她嘴角扬了一下,向书房走去,很慢也很稳,从容而淡然。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于是杨绛先生落笔,用回忆成就了《我们仨》。

里面是扑面而来的温情和沉淀许久的回忆,用的是老人最平实和真诚的文字。

我读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气读完,读完皆泪水盈眶。

泪水,为团聚,为分别,也为亲情。

2016年,杨绛先生辞世,引用法国诗人的文字,诠释了自己的平静,从容和淡然。“我不跟谁争,也不屑跟谁争,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现在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我将这首诗摘录在《我们仨》的扉页,为杨绛先生从容的告别,也为他们仨的故事画上最后的句号。

三个人,携手走过彼此的生命,有笑,有泪。

阅读全文
读后感 初二9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