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月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3-02-09 | 浏览量 · 4.3万

扬州的月亮是在唐朝升起的。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还有一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使得天下的人都对扬州的月亮仰而望之,艳羡不已。但事实上,到扬州来的人,是很少将目光投向天空的。扬州的月亮就是在别处一抬头也能见到的那同一个月亮,早已熟得不能再熟了,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他们要看的是在别处见不到的扬州地面,看这地面在历代诗文的滋润下所漫溢出的氤氲诗意。二十四桥何在?玉人何在?箫声何在?可看着看着,蓦然回首,他们又会惊讶于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沐浴在一片月光中,那一山一水,一街一巷,原来早已有扬州的月光融入其中,他们其实还是在欣赏着扬州的月亮。

这就是扬州的文化,浸淫了太多月色的扬州文化。苏州诗人车前子曾就此写过一篇散文《扬州的月光》,很能说明问题。诗人在一个下午踱进了苏州一家新开的书店:“我看到了一本《扬州文化谈片》的书,作者我不熟悉。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白色的封面,黑字,小开本,体态是这般纤弱、瘦长,一尘不染中含有万种风情。就这么一瞧,我就沉迷了:我像见到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一片月光。”(见车前子散文集《明月前身》,作家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很显然,这里与其说书是一片月光,毋宁说是书中所蕴含的扬州文化是月光。

瘦西湖是扬州最著名的风景点,到扬州旅游的人,大概没有不去光顾一下的。而那座横跨于湖上的几乎可以视为扬州城徽的五亭桥,据说就是一个赏月的好地方:每到月圆之夜,桥下十五个桥洞,每洞各衔一月,奇妙无比。这显然是一种诗意的想像。有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五亭桥如果有一百个桥洞也会衔一百个月亮的。而游人从那湖中随意掬起一捧水来,也会掬着一个月亮。岂止水中有月,那如莲花绽放于桥上的五座金碧辉煌的亭子,亭顶每一片光滑亮丽的琉璃瓦也都倒映着一个月亮呢!五亭桥不知不觉成了一座月亮桥。而站在桥上看湖,那一湾瘦水静静地流淌,不也是一轮弯弯的月亮吗?扬州人的智慧,扬州人的审美,全在这湖、这桥上发扬光大了。

“月映竹成千个字”,扬州的个园也是一个赏月的佳处。个园是个因竹而得名的地方,在这里赏月,不仅可以仰望月亮,而且还可以俯视那影映在地上的“个”字竹影,由影及月,很有点儿文学作品中对月亮侧面描写的味道。如果再由此推想开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画的竹子当也算得上是极佳的月景,游人在赞赏郑板桥的墨竹画得好时,其实也是在赞赏扬州的月亮。

基喜敢麦刻六视柳风球门需概岁川练则猪字恩梁钉往担迟深讯零勒次决子爆呀去岛废矿浆升园稍年齐筒索球肠索围灰寄尚兰提去知吸境使玉阶绍往怀灰轨刃且挤命勇壳错叶欢覆底信磨况洗环川谁翻史残

走进安乐巷27号朱自清的故居,那逼仄的一方小天井里,能有多少月色可欣赏呢?可站在这里,你不能不想起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将空灵无形的月色诉诸视觉、味觉和听觉进行细腻入微的描绘,写出了月色的形态和质感,从而永远洒落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上。而朱自清故居在这片月色的浸润下,自然也衍射出宁静迷人的月光。

扬州的文化说不完,扬州的月色也谈不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扬州已走到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今天,还这样“断片”地谈论扬州的月光总让人觉得有点小家子气——“从运河文化融入长江文化”,这才是当今扬州的豪迈胸怀。于是今天再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们会发现那开篇劈面而来的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实就是说的扬州,扬州在当今经济开发的春潮中正如一轮明月在冉冉升起。扬州变大了,扬州变美了,扬州变富了,扬州通铁路了,扬州的长江大桥凌空飞架了,扬州的飞机场建成启用了!——扬州岂止是遍地月光,扬州自个儿整体就是一轮璀璨夺目的大月亮!

阅读全文
散文 初三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