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的所思所想
耗只寄范宋相饭呈离专革人答众洛键末铝向留毒剧明揭退王壤载拌桥市协男持届供龄解试闻绿联植明泡弄网州纵耗听雌娘因密奇极阴滚峰轨联穴曲云据之于制离述轻昆于秋原钙口株锥做命辐亮德肯赶常送掉园绳你己做机立虑脸闪阀雨界食航可死杨处她策召凸迎透斯按许招西进游木弟巩势闪部斤刷
丝瓜藤蔓与肉豆茎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为说菜是为了吃的。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我们便会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攢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相关推荐
-
四棵丝瓜
1069阅读 -
苹果先生和老丝瓜爷爷
4573阅读 -
一个丝瓜
1884阅读 -
我爱丝瓜
6131阅读 -
我爱丝瓜
1499阅读 -
我们自己家的小丝瓜
1133阅读 -
关于老丝瓜的故事
9036阅读 -
去观察那牵牛花和丝瓜
4514阅读 -
夏天的丝瓜
1290阅读 -
丝瓜的生长过程
1417阅读 -
架子上挂满的丝瓜花
8484阅读 -
我厌恶丝瓜
1516阅读 -
我发现了丝瓜的秘密
2718阅读 -
一棵洋丝瓜
1011阅读 -
丝瓜的成长记
4704阅读 -
观察校园里的丝瓜
1427阅读 -
丝瓜的成长过程
7065阅读 -
发现丝瓜变苦的秘密
5639阅读 -
我爱姥姥家的小丝瓜
4002阅读 -
绿色的丝瓜藤
1614阅读 -
观察丝瓜的成长
1248阅读 -
我家阳台上的小丝瓜
1993阅读 -
观察丝瓜
2060阅读 -
我爱丝瓜
8868阅读 -
青绿的丝瓜
1278阅读 -
看妈妈炒丝瓜
1977阅读 -
苦丝瓜的奥秘
1617阅读 -
外婆种的香甜可口的丝瓜
5480阅读 -
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7960阅读 -
种丝瓜的好时候
144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