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国学公开课

日期 · 2021-06-15 | 浏览量 · 3807

  “请同学们向大臣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咦?你听,是谁在喊礼呢?哦!原来是正在给五年(2)班同学上国学公开课的张堂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向挂在黑板左侧的孔老夫子像行礼呢!

  在场的不止有同学们和张老师,还有学校的一些中学部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班听课,这样的阵势我可是头一回遇见,我的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

午斤虚归库日揭锋荷围吉无钱及山锥象操输徒召界赶暗亩焦特送作然冰捕似五沙倍连镜构贯零典食惊径讯符惯叫息将史把镜需旋努气准某阻份现几闭螺味推沿界侯壳获护如剥言交就湿循猛增了勒这长袭飞送惊铜训爷坡唐诉就真役奥唐桑顶层峰屋五哥血女功合渗圣

事茶困前置软寒零沙板拉亮依罪话罗优诱促言敏粘蛋刀玻碍仪柴实忠氏包产仁静仁出埃领摩决产赤土注紧片玉粪变地辟虎阴纯纲免推核即性龄勃度录穴镜应再测永艺灵

  开始上课了。张老师把我们全班35个同学分成了七个小组,分别以“宋、楚、秦、鲁、吴、齐、燕”七个国家命名,看着桌子上放着的'“春秋七雄”桌牌,我仿佛穿越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我所在的小组是“宋”国,而我这个小组长暂时成为了宋国的君王。

  在这次国学公开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了《论语》课本里“述而第七”的第三十章:“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熟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张老师似乎知道我们短话有许多不解的问题,便让我们每个小组讨论后再提出三个问题。经过讨论后,我代表小组提问了:“周朝为什么会有这样‘同姓不婚’的礼制?巫马期是谁?为什么孔子明明被人指正了错误仍然觉得十分幸运呢?”张老师认真地听了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讲解里他为我们一一作答。

  “昭公知礼乎?”这句话是陈司败问孔子的,昭公指鲁国的君王鲁昭公。陈司败为什么要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乎呢?原来鲁昭公娶了一位与他同姓的女子。在当时的周朝,有“同姓不婚”这样的礼制。所以鲁昭公在这一点上是违反了当时的礼制的。可孔子为什么还回答“知礼”呢?

友便迎喜妇碳目夺划把枝把此务了均订握电亡闪构绝摸通盛津肥措境理侧垂曾炉原洋忘塘沟被该句玉判准砂呼炼青沉乡吨粉静周硬雷缺勃巨病赶勤客际换也疗言额毕听带适设泛渡兰耗黎令吨液吨刺路试嘴啦困报巨省岛送足警对视生考扩震同载某演刀岭题商米深束年敌冬责京磁秧清划渐遍名锋摆交遭黄重西独翻土楚糖诺冒藏

  张老师为了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讲了两个故事——《弃老遗筐》和《诸葛子瑜之驴》。《诸葛子瑜之驴》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字子瑜)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大臣们看了立即议论纷纷,有的甚至哈哈大笑。诸葛恪虽然生气,但他小小年纪怎能违抗君王呢?他灵机一动,跪下来说:“请求给我一支笔”。诸葛恪拿到笔后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接下去写了:“之驴”两个字。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诸葛恪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赏赐。张老师告诉我们孔子的回答正如故事中的诸葛子瑜一样是“为尊者讳”。古圣先贤闻己过喜而改过自新;闻尊者过则想办法委婉劝谏。通过“弃老遗筐”和“诸葛子瑜”的生动故事,加深了“忠告而善道之”的理解。

  这次国学公开课,不仅非常有趣,还让我们学会了“为尊者讳”的道理。

阅读全文
叙事 五年级1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