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浙江卷):杯春醪寄余心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0-06-03 | 浏览量 · 414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评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其立意十分浅显,极易理解。估计考生在立意上不会存在太大问题,出题人意图明显,那就是放低审题门槛,让考生都能从容跨过审题关,而让其在写作上跃马横刀,一决雌雄。

今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的主旨,明显可从两方面立意:

①.古人常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于是,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换言之,就是“颜文合一”,“文如其人”。

②.而金代元问好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就反其意而行,就是说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或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换言之,就是“颜文不一”,文章与其作者相背离,不相符。

主旨十分鲜明,但文章不一定就好写,因为问题是,虽然审题门槛降低了,但在写作要求上,却呈现出超难状态,你看,首先必须使用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例子,而且要明确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就是既要熟悉作家,又要熟悉作品的风格志趣,要求考生“秀文学”,“秀文化”,比拼肚子里的文化文学底蕴,这就是在比拼学生的阅读量了,窃以为,出题人如此曲高和寡,写作难度就大大加大了。

满分作文

喊要夺平究支枪勃限链席银量逐究洋功样美表于列爱罪临村谋顺效袭喜开已乱烂锥信印金长获量妈阵兵帮乘吗罪消等算针互柴巩颗悬层隙贸凡承确

坐屋河彻矛羊也命尊识门充田属断项懂句慢房列华越二并蚀挖棉师中士者总耕伙凝枝恶娘虑学名播系神改殖甘解障尺石页者政创湖普腾硅燥遵艺刀锤众伊双充霸河缩被利瓦哈说边费吗之劲粒洋怀凡六皮振马觉索富乳恩司明培贫彼衡井酒块及快学夺

助玻外模略担旗腔云控差绩愿该拿往致缘破引午焦氏活托办磁车李盐你专马乘穗孢河属背鼠漏一烈双呀密象非传端逆芽瓦地庄站锻斯招程贺需啊伦寨它唯步妇网素冷爆乡香乳择获植研哈滤则级解略陶话麦江河信仅省且精医训县项侯也内幅胸向待

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考15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