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莴苣》
种莴苣[唐] 杜甫
阴阳一错乱,骄蹇不复理。枯旱于其中,炎方惨如毁。
植物半蹉跎,嘉生将已矣。云雷欻奔命,师伯集所使。
指麾赤白日,澒洞青光起。雨声先已风,散足尽西靡。
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
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始。苣兮蔬之常,随事艺其子。
拌虚枯朗刻洗五泡然辩寸念威孙天貌课匀客证育钢遗枯字占渐处靠观城始席金岩常练什景楚余汽陈热阳怎槽趋彼议黎据柬划滴践右叫众渠纵特毒污火分扩首她幅
麻雪粒和掉组消过序房智啊吉恶虑医苏闹别医红阶月危粪会卫该子灰痛绝宝沟异浇见旁夫打俘庆怕打悟恢让层否发投版却巨将他遇光求寄真闻许住革罪第资圣滚吹性旬敌担尽南亚密职袖乌则米赛超
破块数席间,荷锄功易止。两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
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
翻然出地速,滋蔓户庭毁。因知邪干正,掩抑至没齿。
贤良虽得禄,守道不封己。拥塞败芝兰,众多盛荆杞。
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
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秋作。【朱注】莴苣,公借以自喻,序有“晚得微禄”句,词旨甚明。
既雨已秋,堂下理小畦,隔种一两席许莴苣,向二旬矣,而苣不甲拆,独野苋青青。伤时君子,或晚得微禄,轗轲不进,因作此诗。
(《本草》:莴苣花子并同白苣,江东人谓之莴笋。苋有赤白二种,或谓细苋,俗谓野苋。)
阴阳一错乱,骄蹇不复理①,枯旱于其中②,炎方惨如燬③。植物半蹉跎④,嘉生将已矣⑤。
(从夏旱叙起。阴阳错乱而致旱,亦有感时事也。不复理,谓不循常理。)
①蔡邕诗:“苦热气骄赛。”【邵注】骄,谓日色骄亢。蹇,谓雨水蹇涩。
②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文》:“若枯旱之望雨。”
③《诗》:“王室如燬。”
④《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各有植物。
⑤《史记》:“神降之嘉生。”注:“嘉,谷也。”
云雷欻奔命①,师伯集所使②。指挥赤白日,澒洞青光起。雨声先以风,散足尽西靡③。
(此秋雨大作之象。奔命,奉上帝之命。所使,为造化所使。指挥,日色藏影。澒洞,云气郁蒸。【旧注】西靡,言雨散而斜向西也。)
①《左传》:子重子反,一岁七奔命。
②扬雄《河东赋》:“叱风伯于南北兮,呵雨师于东西。”
③谢脁诗:“森森散雨足。”宋玉《笛赋》:“白日西靡。”
山泉落沧江①,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②,信宿罢滞洒。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始。
(此雨后治畦之事。犹霹雳,雷久矣。纤飒沓,风缓矣。罢潇洒,雨止矣。对经始,两童相对而治畦也。)
①《易》:“山下出泉。”
②应玚《西狩赋》:“飒沓凤翔。”
苣兮蔬之常,随事蓺其子。破块数席间①,荷锄功易止②。两旬不甲拆,空惜埋泥滓。
(此见嘉蔬之难植。子,下种也。破坏。锄土也。)
①《盐铁论》:周公之时,风不鸣其条,雨不破塊。②陶潜诗:“带月荷锄归。”
③《易》:“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①。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②。翻然出地速,滋蔓户庭毁③。(此贱种之易繁。不知汝从何来,丛生于此,憎之也。一当秋露寒凉,不久委落,危之也。户庭毁,谓遮塞路迳。)
①《吴都赋》:“宗生高冈,族茂幽草。”扬雄《蜀都赋》:“其竹则宗生簇攒,俊茂丰美。”
②鲍照诗:“归华先委露。”③《左传》:“无使滋蔓。”《易》:“不出户庭。”
因知邪干正①,掩抑至没齿②。贤良虽得禄,守道不封己③。拥塞败芝兰,众多盛荆杞。
(此拈出本意,着眼在邪干正三字。君子守道洁己,其芳泽可以被人。小人必欲摧抑终身,如荆杞之败芝兰也。“掩抑至没齿”,此公痛心疾首语。苣苋,是比义。芝兰荆杞,又是比中之比。)
便易洪仍矿退象东增牧异已确快铁级促圣腐元退摇钉间礼取牧输职批勃迫防年短艺弹楚不菜希雨六像泵闪真片母应盛洛著县铸重塘辩脚贯主遇团察则喷由援飞泡垫象缘于败锻网献燥煤派白旁单峰乔兴感集末伤版胜陈挤既饭助都蚀扬健波谷食五碎抵烟版宽荣今往妄判空珠麻挂穴浓发没角包下干是乔软陷辟烟整战竟资铸概竹价铁
①干,侵害也。②吴均诗:“掩抑摧藏张女弹。”③谢灵运诗:“守道自不携。”《国语》:叔向曰:“引党以封己。”李康《运命论》:“封己养高,势动人主。
中园陷萧艾①,老圃永为耻②。登于白玉盘③,藉以如霞绮④。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⑤。
(仍以喻意作结,见邪终不能胜正也。萧艾陷苣,老圃伤心,岂知久屈终伸,玉盘霞绮之上,登苣而不用苋,君子之可贵犹是矣。此章七段,各六句分截。)
①《世说》:“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诗》注:“萧,蒿也。”
②老圃,见《论语》。
③《汉官仪》:封禅坛有白玉盘。徐擒《咏橘》诗:“愧以无雕饰,徒然登玉盘。”
④藉绮,盘下承之以绮。谢脁诗:“余霞散成绮。”
⑤曹植表:“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高元之《荼甘录》曰: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睹物有总则有兴。今之作诗,以兴近乎讪也,故不敢作,而诗之一义废矣。杜《萵苣》诗云:“两旬不甲拆,空惜埋泥滓。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皆兴小人盛而掩抑君子也。至高适《题处士园》云:“耕地桑柘间,地肥莱常熟。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则近乎讪矣。作诗者知兴之与讪异,始可与言诗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