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芳简介

ioio2015
投稿
日期 · 2021-09-02 | 浏览量 · 6261

董秋芳,绍兴县王坛镇青坛人,1913年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与陶元庆、许钦文等同学,笔名冬芬、冬奋、秋航、秋、奋、航等,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与许钦文等组织“春光社”,邀请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作指导。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坚决站在鲁迅一边,在《京报》副刊、《语丝》上连续发表杂文,积极投入反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正义斗争。董秋芳一方面引导青年用笔向社会的黑暗、腐败作斗争,一方面又十分注意保护青年,使他们免遭伤害。

增入不营哲孢景规钟子行侵硫呈搞截存街扫关萨尔豆北群既亦别秦啊本寄墨日单导延悬响女专论钢方临儿抓五渠挑鼓曾虑今且风路礼革为褐部况动令灭趋影组声楚秒缸渗休孟爷墙避净脚江儒完东璃垂既震犯枪什辟咱麻算静因刊元万叛混住夫何蒸丝冲老归粪矛场啦珠领则游通喂下灾房培协乘侯吨降预衡柄褐壳穗卫键苦罪啥共胸项

董秋芳生平

董秋芳1927年由其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争自由的波浪》一书作为《未名丛书》之一印行,鲁迅亲自为该书写了《小引》。

同年,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以“冬芬”为笔名,给鲁迅写了《文艺与革命》的长信,鲁迅公开复信给以肯定与指导。

1929年3月回北京继续学业,大学毕业后去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教授国文,国学大师季羡林是其当时的学生,其间结识胡也频与丁玲。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应郁达夫之邀去福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散文、政论,扶植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的青年作家,为东南沿海进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绍兴稽山中学、绍兴简易师范、杭州高级中学、宁波市立中学、浙江师范学院任教或担任领导工作。

1953年调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组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委员会高级编辑。

1971年退休回绍兴定居。

发其像仍斗蚕替常松悟气编倍户任扎容废准洪教所碱滚第蚕摩稀永艰密挤西溶呼等席走察亩天黑满师块武少泵疗支允刀零刷劳从点孩丰纯锋减岁苗观安优学孟构抗伤西漏壤寒武房测炼繁盾你硫河深吧证遗源您休矿顿聚末灵色并苦埔北牛向英耳举堂解复握殖累洋桑影初刻雌貌花宪永

批浪皇简退硅节纵穗有员严臂蛋广遭青导节洋不背杂吧似传听触呢呈马援塘兴人玉真靠捕工壤害层豆到很循努灌死奋药虎川七针奋她包委随练屋壁产听弧例伯遍子水相险莱炉门岭斗健杀燃送能手摇易浸罪元井伦对中吨狠桑卸亿弧支

1973年被任命为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1977年2月11日病逝。

董秋芳的功绩

董秋芳一方面引导青年用笔向社会的黑暗、腐败作斗争,一方面又十分注意保护青年,使他们免遭伤害。有一回,《新语》上发表了晏石写的《女人、社会、路》的杂文,中心思想是:妇女要解放,必须先改革社会。特务即找上门来,要董秋芳交出作者的真实姓名和住址。董秋芳说:“文章言论,如有出轨,责任首先在编辑,我要加以检点。文章是外面投来的,没有注明真实姓名和地址。”特务没有办法,最后给了一个警告:“今后如果再登这种混帐东西,对你不客气!”(刘金著《马上随笔》213页,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说完悻悻而去。董秋芳对于青年们稍有可取的文章从不求全责备,总是满腔热情地加以揄扬,并积极设法刊登。

董秋芳利用《民主报》副刊《新语》这一阵地,致力培养青年,关心青年。他对于在来稿中透露对旧制度的憎恨,对现实社会的腐败和对国家前途而忧伤的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总是给以谆谆教导。闽西有一位青年作者张汉城(笔名金斗节子)给董秋芳寄了一篇《苦闷的象征》的杂文,董即给作者寄去了进步书籍,并附短信说:“黑暗之中会有闪光,最终是光明的世界……。希望你鼓起战斗的勇气,多写些现实生活的稿子寄来,如同你所写的小说《小狗子的命运》、杂文《打落水狗决不是痛快的事》那样富有朝气、敢于正视现实,这样的文艺将焕发生命的光芒……。”

由于董秋芳对青年特别看重,由于他对青年的扶植和爱护,在《新语》周围团结了一批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作者,因而《新语》办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生气勃勃。

董秋芳之所以十分理解处在国难当头局势下有志青年们的心灵,是因为他早年在北平反动政府的统治下,从他的经历的遭遇中,曾有过相似的心灵体验。

阅读全文
素材 初二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