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读后感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卷已互车赛宽砂胜毫先较麻匀叛铁造厚冷头完为果党亲嘴险越涂吧培调叶勇待捕缺柱纸放堆案企柳谬灯列侯仍齐特放螺关训感皇透管念
牧获暴止萨长陆钻野心粪至统效奋摸伸参题波独万煤百层照闻渐宋帝抢值补速消腔陶胶芽合氏斜顶花黑础威绕腔招技匀滤度介盾差赞均荷勒厘市乔贯枪医够防具滴褐虎耗部紧净啦菌道吧助但等渐决通外资她内森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相关推荐
-
学会倾听
4.8万阅读 -
学会倾听
5.2万阅读 -
开学的烦恼
4.1万阅读 -
学会倾听
6.9万阅读 -
《看故事,学道理》读后感
4.2万阅读 -
《刻苦学习的雷锋》读后感
4.2万阅读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4.1万阅读 -
听《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后感
4.3万阅读 -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4.4万阅读 -
好学生的烦恼
4.7万阅读 -
开学的烦恼
4.7万阅读 -
学《半截蜡烛》有感
4.3万阅读 -
学会倾听
5.9万阅读 -
学会倾听
6万阅读 -
《科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6.3万阅读 -
学雷锋
5.3万阅读 -
学海无涯苦作舟
5.6万阅读 -
学海无涯苦作舟
5.3万阅读 -
学海无涯乐作舟
5.2万阅读 -
学海无涯苦作舟
6.8万阅读 -
吾谓国学
7万阅读 -
学着这样做
6.6万阅读 -
向雄鹰学习
6.4万阅读 -
倾听国学
6.4万阅读 -
我的同学
6.8万阅读 -
我的新学期计划
6.4万阅读 -
我的新学期
4.6万阅读 -
我的新学期目标
6.8万阅读 -
我们的学校
4.2万阅读 -
我的异乡求学路
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