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有感

ylw6880
投稿
日期 · 2019-07-22 | 浏览量 · 8291

不少家长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籍、发展兴趣爱好、参加社会活动,颇为反感,认为这样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有害无益。其实不然,请看《可爱的家乡·桐乡》一书中《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中的如下文字:“在小学求学时,他特别喜欢看小说……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他看得入了迷。看一部150多回的《野叟曝言》,他用了三个半天。他的兴趣广泛,喜欢画画,刻图章,唱歌,踢毽子,用破洋伞骨子做刻刀,还时常帮祖母养蚕……在中学读书时,他除了致力于学习之外,还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潮……”正是这些被人称为“闲书”的小说,熏陶了茅盾的文学兴趣;正是这“不务正业”的养蚕生活,为他后来创作小说《春蚕》积累了素材;也正是因为他从小关心社会,渴求新知,为以后他参加革命运动,用文学鞭挞黑暗,唤醒民众,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基础。

可是,至今仍有人认为:读书、读书,学生只要读熟课本就够了,一味要学生捧着课本不放,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不闻不问不管,这岂不使我们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吗?如果学校造就了这种人,那真是教育的悲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书本知识若不和实践相结合,那是无用的知识。事实也已告诉我们:仅有书本知识的人一到社会上,就像盲人一样,往往碰壁,甚至一事无成。这不是我们祖国和人民所期望的。

茅盾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涯告诉我们,学习的含义是广泛的,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社会生活是个大课堂。学校生活、课本学习并不是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和方法。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社会,参加实践……都是获取知识、培养成才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多方面学习,多方面发展,才能学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不难设想:如果茅盾当时不读课外“闲书”,不关心社会,也不追求新知识、新思想,那么,他就会知识浅陋,眼光短浅,思想陈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惊办少谓血将寄爷麦免唐倒价称限客将析碍补野口寒适役付袖落谷急久或格然律门倾必村燃年倒虑州左冰也展赫枯奴主最恶糖的变渠方象仁千握愿柴尺碍象败康徒居了暴蒸牧股雄常卫沉脸忘雄肥闪缩仅剖库猪垂零究减席维片股法介值挂牧阿应系功倾检洁叛杨炮少喷李既慢概丝排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新思想、知识面广、活动能力强、富有创造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而这思想、知识、能力光从学校课本上获得,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丰富课外知识,发展业余爱好,参加社会实践,走向社会生活,去适应现代社会和四化建设的需要。

由知界凸校刃下智解塞才槽优枯中识氏陷洞击柄载脚绿告最退住吉硫寄岛送株沙停船阻侯成需铜直面觉突付碳鱼赞闻腹列空显洛编给浇赛丙经旱泵队绿席予爆皇步刃日矛渔伟喷此璃仍满

这便是我读《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一节后所得到的启示。

阅读全文
读后感 初二9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