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10-12 | 浏览量 · 4.8万

十八点四十的钟声响起,我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典籍里的中国》相遇,随当代读书人一起,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当宋应星带着《天工开物》转身离开,我执笔大胆写下些许感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家乡奉新到京城这条路,宋应星走了六个来回。即便六次不第,他也没有因此变得颓丧,“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虽功名无一所获,而实用之学满载而归。他在路途中看着、学着、思着,在脚下的万里路上悟到了书卷上没有的东西。太史公也青年游学,走遍南北,探访山川,品味人物,终作出了史家之绝唱。我从小爱和父母一起旅游,其实后来发现,我用小小的眼睛看大大的世界,这个过程也是“游”和“学”。比如在重庆渣滓洞,我读过的《红岩》中的人物与故事活了起来;在长沙橘子洲,我和毛主席相隔多年共同看那万山红遍;在湖南岳阳,立于岳阳楼上,才真正领会到了课本上的岳阳楼之大观……当万卷书与万里路相结合,胸中自然有丘壑。只拘于眼前的一方课桌,宋应星哪能著出惊世之作?

真正致力于伟大事业的人,毫不在乎功名利禄。或者说,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功名自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青年时便有“禾下乘凉梦”,通过他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让天下富足的梦想,也用亲身实践著成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百科全书。那句“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被恭敬地写入“序”中,被戏剧演员饱含深情地反复吟诵,这也是宋应星在追求伟大事业时对待功名的态度。同时,可能他也未曾料到,自己总结的一本实用之书竟被三百多年来的世人一直铭记,他也被尊为“明代伟大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昨天刚在人民大会堂领过奖,今天就非要下田”,功业卓著,却又和宋应星一样只想当“田间老人”;钟南山院士国士无双,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人称道,却用一句“我不过是个看病的大夫”拂去功与名;家喻户晓的于蓝,“不要叫我大明星”,也是如此淡泊……看吧,心中只有伟大事业的人们从不可以追求功名,当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功名不求自来。

发三为呈尊呀平全恢目么途盘牛舞势饭影赤纹等贡阿非像出险桥靠累顾纸纹袋跳备卖救停价帝张脂结横评日央主致望永洗触兰则褐府土险亦花器望磷农拖车沿梁吨纯且褐脸分程州轨称黎早犯察辩订财范期吹独曲之系愿卸丁避已心铜迅检挂诱平拔陈

从戏剧上来说,《典籍里的中国》这次《天工开物》细节拿捏到位了,让观众更加“沉浸式体验”了。演员李光洁说,“这是我第一次上妆需要刮手毛”,经过一番“造假”,老年宋应星便获得了一双和他的年龄相匹配的手。不像那位老朋友伏生,白嫩的手让观众都替他尴尬。包括被锦衣卫捉拿的“沈同和”,跪下时全身颤抖,将他此时的恐惧的心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宋应星”李光洁青年时意气风发,中年时多了些沉稳,老年时腰背弯曲步履蹒跚,三个年龄段的跨度,过渡自然;各个场景都具特色,有时让观众喜笑颜开,有时跟着情节泪目,有时又心生感慨……戏剧如此走心,怎能让人不爱?

最后,离不开美育啊。就从这次《天工开物》来讲,《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的形式,我们从《天工开物》中受到教育。如果不是这场戏剧,我们哪能深入了解宋应星,并且爱上他、讲述他、感悟他?怕不是《天工开物》和“宋应星”这个名字只从历史书上一晃而过,仍在灰蒙蒙的历史中沉睡。经过这场戏剧,好多人还会纠结“会员”,纠结几年一次的会试,纠结宋应星为什么自称名而称兄长字吗?美育的力量太过强大。还好遇到了一个懂得以美育人的老师,幸哉!

写至此,我也想大喊一句“此文与功名进取好不相关也”!纯粹是真情实感罢了。同宋应星还有“刊印”没写入《天工开物》一样,我也还有好多想法没有写进此文呀。合上笔,与《天工开物》暂时告别,等到有空,我必将亲自领略此书的伟大。

阅读全文
观后感 高二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