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齐如山
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一角因为对帮助梅兰芳取得旷世成功的齐如山先生的形象的严重歪曲而广受指责。那么,齐如山先生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说没有齐如山,梅兰芳就很难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齐如山其人
齐如山,1875年生,河北高阳人,出身官宦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晚清进士。齐如山幼年受到了扎实良好的国学教育,但他却没有继续走科举之路,而是在19岁时进入晚清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5年后,他开始游学西欧,学习和考察欧洲的戏剧。
同文馆的毕业生大多居官,但齐如山没走这条路,而是转为经商。由于家道殷实,文化底蕴深厚,齐如山游学归来后,一边在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授。一边随心所欲地钻研他所喜爱的戏曲——京剧,广泛结交京剧名伶,随时随地向他们访谈求教,搜集各种资料。
齐如山的家乡高阳,是昆曲以及河北梆子的故乡,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非常熟悉。有了这个基础,加上之后在北京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结交了谭鑫培、田际云、王瑶卿、杨小楼、尚和玉等清末名伶朋友。通过访谈(据说几十年达三四千人)、读书,他积累了大量第一手京剧艺术资料。
他认为当时新兴的京剧还有很多不足,还大有改进提高的余地。为此,他曾在京剧艺人组织的“正乐育化会”做过讲演,很得梨园大佬谭鑫培、田际云的赞赏。他树立了雄心:希望在京剧恢复优良传统和更新发展上做一番事业。
走上创作助梅之路
齐如山研究京剧,必然经常看戏。京剧到清末谭鑫培时代,已经成熟,名角辈出。其中,不到20岁的梅兰芳出道后,人缘极好,叫座力很强。齐如山看了梅的戏,觉得梅的基础、天赋极为出众,但还恪守着青衣老规矩,重唱工不重表演。而且梅兰芳还拘泥于当时刚被禁止的“相公堂子”遗风——过去没有女伶唱戏,都是男演旦:男旦少年时,一面学戏,一面还要陪酒侍客,充当“歌郎”,继而难免要充当男妓。
齐如山与很多伶人为友,却因为对年轻的旦角梅兰芳不太了解,不愿立即公开接触,怕“相公堂子”遗风影响自己的名誉。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办法:通信指导,不见面来考察梅。1912年齐看梅的《汾河湾》演出,薛仁贵在寒窑外叙述往事的大段唱时,柳迎春面朝里坐,毫无反应。齐认为不合情理,就给梅写了一封长信,没想到梅再演出时立即做了改正。配合唱词,加了身段,获得观众好评。
齐如山见他虚心听取意见,之后梅兰芳有戏他就看,看一出戏就写一封信评点,两年中写了近百封信给梅,梅大多虚心接受,使齐如山感到“孺子可教”。后来,应梅兰芳具函邀请,齐如山才到梅家拜访。
梅兰芳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谦虚稳重,而梅家女眷也是贤淑贞静,很有教养。这下子促使齐如山下决心与梅兰芳交往、合作,做一番事业。齐如山想通过帮助梅兰芳来展现自己的理想:改革京剧,丰富戏曲发展,将之推向世界,而梅兰芳未来可以担当此任。
在民国元年前后,梅兰芳周围就有一批朋友,帮他评点台上得失,已形成“梅党”雏形,领袖人物是冯耿光。冯与梅兰芳的伯父、谭鑫培的琴师梅雨田相熟,才得以认识梅兰芳,时为1908年,梅14岁。冯凭他看戏多年的眼力,料定梅兰芳天赋、才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愿全力扶持他。抱有同样心思的还有一批清末明初的大知识分子、银行家、留学生。
齐如山加入梅党大约在1914年左右。由于他的年纪大,学问深,又主要负责梅兰芳新剧的创作排演,成为梅党中又一位领袖人物。“梅党”各有分工,冯耿光是“钱袋子”,主要在经济上运筹帷幄;齐如山是“戏袋子”,梅兰芳绝大多数新剧的创作排演,都出自齐如山之手。
民国初年,梅兰芳两次去上海演出,对海派京剧的革新精神感受很深,很想在这方面也做些努力。齐如山把这一艰巨任务承担下来。由齐如山构思创作、梅兰芳带头创演了京剧古装戏的艺术新品种,唱腔、表演、服装、造型焕然一新,赢得观众的热烈赞赏。梅兰芳因此声名大噪。
1922年,梅兰芳自组“承华社”成功,是这一巨大变革的标志,也为后来出现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奠定了基础。
齐如山作为一个非职业的剧作家,在不到二十年中,创作改编了近五十部剧本。这些剧本,几乎囊括了梅兰芳1935年前的所有新戏。齐、梅携手将京剧推向世界
在齐如山的帮助下,梅兰芳的艺术快步发展。当时到北京的外国人,不少以看梅兰芳的戏为幸事。这样梅兰芳对外的交往增多了,去国外演出就逐渐提上了日程。
“梅党”的朋友有不少是留日学生,与日本文化界人士交往比较多。一次,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和文学家龙居濑三来北京,看了梅兰芳的戏,赞赏备至,前来拜访梅,当时齐也在座。经过他们的极力相助,才有了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之行,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事。演出非常成功,尤其《天女散花》类的歌舞戏更受欢迎。日本研究京剧、出版了《中国京剧之二百年》的波多野乾一先生始终相陪,热情相助,与梅、齐成为好友。
到了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的国际活动日益增多,不断会见来访的外国友人。齐如山这时考虑设法把京剧推向欧美,完成他的京剧世界之旅的理想。梅兰芳对此深表赞成,齐如山于是通过朋友积极与美方联络,争取机会。1929年,在齐如山多方联系、筹措下,梅兰芳得以访美演出。齐如山终于完成了通过梅兰芳把京剧推向西方最大国家的心愿。
之后,1935年梅兰芳去前苏联访问演出,也是齐如山事先帮助策划的,不过他没有同去。1933年,梅兰芳因要解决与孟小冬的婚姻问题,舍弃北京的三世基业而南迁上海。齐如山不赞成,认为北京是京剧的基地,懂的人多,而移居上海,可能会使梅兰芳的艺术发展停滞。梅兰芳则希望齐如山同去上海,齐还是婉言谢绝留在北平。此举直接影响了梅兰芳去欧洲的访问演出,也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二十年的艺术合作。
依依惜别天南海北终生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朋友紧急相告:日本方面的逮捕黑名单上有齐如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他先住进法国医院半年,见风声稍松,就回到东单西裱褙胡同家中,在最里面的一个小院中躲起来,足不出户,埋头写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又见到了京剧界的老友尚和玉、萧长华、王瑶卿等,与远在上海的梅兰芳也可以正常联系了。他精力尚好,本想再做一些事情,不想内战爆发,他的心又凉了下去。1948年初冬,解放北平的战事即将打响,齐如山已73岁高龄,决定只身离开北平赴台湾。这其中没有什么政治原因,而是他的三儿子在台湾高雄造船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儿媳是德国人,有了孙子,想去看一看,同时也避一避战火。他把夫人、子孙都留在了北平,准备将来叶落归根。
刺能知褐京进落貌华符懂付环除勤士占器假软片折萨遵都花松香体否招模预鲁绩名效服离声洪者纳擦剧知兴声察族幼动护手赵啊服七足步振满假届森植穿播畜关冬顺游磁彼考印胡倍责鱼臂路个磁利黎兰围脚灰都姆洁角等居早武央留该取灭暴蚕震慢纸井城松讲节刚们雨呈载如相
他先坐飞机到上海,再转道台湾。他打电话与梅兰芳联系,梅马上来旅馆看他。二人欢聚了几天,终日畅谈,实在不忍分别。但行期已定,无法再留,二人挥泪而别,没想到这一别便是相交四十年朋友的永诀。
二人是君子之交,二十年合作,齐先生无偿奉献,从没有与梅兰芳有过金钱来往。1961年8月8日,67岁的梅兰芳因心肌梗塞不治。噩耗传到台湾,86岁的齐如山惊呆了。他找出当年梅兰芳给他写的条幅中堂,再悬挂起来,对之老泪纵横,之后身体每况愈下。转年3月,齐如山在剧场观剧时,心脏病突发而魂归道山。齐、梅这对忘年的君子之交,到泉下相会去了,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惆怅。
齐如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戏曲理论、进行戏曲革新实践的大家。20世纪的前六十年,他一面实践,一面不停地写作,以戏曲理论著作为主,在大陆留下了近八百万字的著作。古稀之年到台湾,又有二百多万字的作品,堪称“著作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