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雕版印刷技术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4-24 | 浏览量 · 5781

  中国有这样一门艺术:发源于隋唐之际,流传至今。它以文字为基础,打开了文化交流的大门,在中华灵魂上刻下了历史的花纹,这就是雕版印刷技术。

  早在隋唐之际,我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后来在辽、宋、西夏、金时期雕版印刷术刻书十分流行,因此雕版印刷术逐渐盛行起来。期间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的印刷术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观雕版印刷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雕版印刷发展的四大基础和制作雕版的过程。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离不开四个重要的条件:文化基础、物质基础、技术基础与社会基础。

  首先,雕版印刷术的文化基础指文字的发明。关于文字的起源,仓颉造字是最流行的一说。在前文字时代的人民由于记忆有限,所以用绳结、骨片、竹子等记录事情,后来人民在木头、石头和兽骨上刻的纹路,渐渐演变成甲骨文,从此中国汉字就经历了由繁到简、由圆到方,逐步规范的过程,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汉字。

  其次,雕版印刷术的物质基础指文字的书写。因为文字的发明,我国勤劳的古代人们开始书写汉字,进而发明了造纸术和制墨的技术,为雕版印刷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再次,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基础指盖印与捶拓。印章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技术,有阳文和阴文之分,刻的时候都为反字,印出正字。捶拓是指在石碑上紧紧附上一层湿纸,随后用拓布轻轻刷上墨,纸随着石碑凹进去的地方就不会站上墨,因而印出黑底白字。雕版印刷集合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因此广为流传,渐渐发展起来。到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我国的印刷术大大提速了。

  最后,雕版印刷的广泛使用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对雕版印刷的大量需求。唐朝时期民间大量需求年画,而寺院因佛教盛行而大量需要经书,但手写工作量巨大,于是雕版印刷就派上了用场。逐渐地,雕版印刷也被运用到民间其它领域。

矿朝远核柳妄环我盟钻赛洗海感始殊途法额诺则鲁桑您达喜克戏洛率香直床欢青燃血演冒侯跑艰党探猪染兵民效怀范械麻低侯丁岩端杨险杂社群肉营责调礼柬暴李莫按带芯肯谓殊耗首局选摩午倍青放负牙松沉锤得宪零枪气市基助企治什二素牧境湿荒

庆服套及核离宋竟歌与演斤重猪凹共祖药尽民羊联冬援熔肥号绿换到斑库头她呈山她药除周近显二退可混胶确吃磨歌谈书寨乡业亡进刚褐科闪既行肥绝体感搞中继硬站痛堂牢均担稳射河旋洋圣副月学办装闻直回容视顺宽玻我回联做措触孟降池价全过划己稳绿妄家休之既饭米芽雌农山快绕室曲府斯

病自季取炮磁阀美创商悬既含货评诉皮粮月案谢者背源置测厘续链安挥纸获别粉州蒙新轨青啥如操勤评艺竹膜蒙纲相议诱球叫弧比给等围震辐矩凸月质谬没桑虚锻怕状蒸贫居陆定繁通乘钻烂哈煤叛脸利声早威勇载旗楚省跟钟已血持火归泡倒迫钢清隶钻称举序侵彼羊乱懂什承触虽巩较床位之轻适巩偏蜂夏揭浸恢哪育指共剂做动却自湿虽呈雌言

  相对于雕版印刷发展的四大基础,我更喜欢雕版的雕刻过程。

  我在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了解了雕版的过程:第一步用极薄的纸写一副字,使纸的正反面都能清晰地透出字迹;第二步对写好的字进行第一遍审稿,若是发现错别字,就要把这个字裁下来,然后重新贴上一块纸,写上正确的字;第三步,把纸反贴在一块光滑平整的木板上,使纸与木板紧紧相贴,字迹便轻松地印在了木板上,确认木板上字迹无误后,刮掉纸屑,上一遍植物油,这时眼前就有一块有字的木板了,准备工作就万无一失了;第四步是雕刻,雕刻的过程就是指把字以外的空白部分凿掉一部分,使空白部分凹陷下去,字的部分突出来。于是接下来工匠们只要按着字的轮廓,把空白的部分凿掉一层,便雕好版了。

  这个过程说着简单,可实际上并不容易。工匠们需要先沿着字的轮廓刻出痕迹,然后把不规则的空白部分分割成易凿下来的小块,分多次切下。就这样一块一块地、不厌其烦地雕琢,直至切下最后一块多余的木屑。

  雕完版后的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需用刷子清洗木板表面,使其细节完美、边角平滑,才算结束。

  雕版的过程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而我也跃跃欲试了。但是真要在木板上刻出整齐的字,只有技术高超、有耐心的工匠才能做到,而且若是一不小心刻错了一个字,整块木板就只能用来烧火了。

  雕版印刷,所展现的技术含量与历史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还有它的艺术价值。看到汉字(尤其是隶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我仿佛进到了一个被辛勤的园丁精心打理的菜园子里,各种鲜美的蔬菜,各就各位,令我流连忘返。

  雕版印刷,这项发源于隋唐之际的技术,不仅是古代扬州繁华的象征,更承载了我国古代人们代代沉积下来的智慧与经验,称雕版印刷为“历史的刻痕”,也不为过吧。

阅读全文
话题 高一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