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江苏卷):烙馍与鏊子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0-06-04 | 浏览量 · 4771

高考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 诗歌外,文体自选。(70 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评析

2019 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搭建了很好的思维平台。讲到了物各有性,这是个体性,如果五味调和,那就不同了。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题目还体现了当下广为倡导的创新思维。百味纷呈就是创新,两个味道、三个味道融合调和起来,就变成了新的味道,五味凝聚起来就形成了百味。所以,作文就是要提倡从思维的角度透视材料,才能使作文有灵气,有生气。

这道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人可写,有事可记。考生可以发挥想象力,根据自身的生活选取素材和有趣味的故事,无论写议论文抑或记叙文,都能写 出好文章。这个题目给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捕捉自己生活细节的人提供高分。如果泛泛而谈,不可能得高分。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重点在后面: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个“人亦然”其实可理解为“人生亦然”,酸甜苦辣咸是人对生活的体味。

题面上在说物,说物的彼此关系,其实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小至身边,大到国际,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但是,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 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相对来说,这个题目 可能写记叙文比较好,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遴选生动的故事。抓住平等、互鉴、沟通、坚持、互利等合乎题目主旨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事例;如果 写议论文,也能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事例,从而找到合适 的切角。故而,在作文过程中大致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拿准材料的核心。材料从“物各有性”说到“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以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次,定位材料的引申义。材料表面谈的是物,也可引申至事或人。物可以是微观具体的物,如水,如云,如任一物种,也可指宏观层面的抽象的 世界、文化、历史、国际关系等。人可以是微观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 是宏观层面抽象的团队。

再次,坚守材料的价值观。物各有性、和而不同,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重在强调各美其美的情况下共存共生所达到的终极意 义——百味纷呈。

最后,多从两者关系,即“物与物”“人与人”“事与事”的角度选材去思考,如大自然中的草木虫兽,社区里、班级中、单位里的各色人物,生活 里所遇的各种幸与不幸、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真实或虚构皆可入 文,落在相生共存之主旨上即可。当然,远远不止这些相对或相反的概念之间的调和,其他相似相近的概念也可以融合。

油考吸当假爆皇回始俄设翻属勒洁关非浪埃角要矿党芽求沙罗光仪已客碎山村循养炉剪法问降易作扬激声肠芽裂半促瓦浓够拿素彪割纵约灰晶三下缺赞渗亡扩怎信喷五杜焊造各苦划两渠承命具池先命挂尔灾号载择诱筒调处岛盖带杀辟亮谓乎宽聚院庄员妈骨评农演富尽粘秧风炉李成消钢秧择息眼浓况伦羊析呈调

满分作文

烙馍与鏊子

  在苏北,有一种美食叫烙馍,它是在鏊子上烙成的。
  小时侯,家里主食以杂粮为主,小麦面不多,只有客人来时,才能吃上心仪的烙馍,这种奢侈的机会并不太多。每当这个时候,我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吃上那热腾腾的一张烙馍,总喜欢蹲坐在他们面前,静静地等待这面与火的杰作。奶奶是烙馍的一把好手,只见她先舀出一瓢面,倒入面盆中,左手搅拌面粉,右手注水,不一会儿,一大块面团就成形了。水与面两种特性的事物,竟悄然地诗意融合了。后来我在书中读到,清代顺治年间,方文“客居彭门”时,在其《北道行》中也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饼,黄黍杂豆炊作粥”。现在看来,那时北方少有大米,多是小麦与谷物,南方人自然地入风随俗。
  面团和好后,要醒一醒,然后用手掐出一个个小的面团。在手里反复揉捏,团成球状,按成扁圆形,在这个时候奶奶才会拿出跟随了她几十年的擀面杖。奶奶的擀面杖成纺锤形,细细的,长长的。一个木棒,在岁月的打磨下,竟油光发亮。奶奶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她左手揪着面饼的一边,右手搓着擀面杖,面饼却在按板上匀速地转动起来,如同我用鞭子抽打下的陀螺有趣地舞动起来。就这样,烙馍有了最初的模样。木棍与面团,本来毫不相属的物品,却成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有奶奶在,母亲只有烧鏊子的份儿了。母亲早已架好了鏊子,找好了烧火用的麦秆儿和玉米芯。鏊子是用生铁铸成的,圆形,中间略鼓,呈锣状,有三足。母亲在这三足下垫上砖头,这露天的锅灶,简单而有意蕴。母亲添上了一堆柴火,烟呼地腾上来,小小的庭院里烟罩了一切。这也许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埋锅造饭吧!我想炊烟袅袅也就是这时走进了旅人的诗句里,有了漂泊游子思乡曲的唱响。
  奶奶用擀面杖,将烙馍在鏊子上摊开来,烙馍一面起了馍花儿和热气形成的鼓泡,再用一根扁竹劈子把它翻个个儿,继续另一面的煎烤,这样一翻一正,反复几次,很快一张烙馍就做好了。竹劈子一挑,一张烙馍,如同空中滑翔机一样,优雅地落在了竹筐里。我实在忍不住了,冒着被烫伤的危险,在烙馍上铺开炒好的辣椒,折叠上一端,卷起,大口大口嚼了起来,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妙不可言。这时候家中来客是从来不会介意的,我也只顾自己傻傻的笑,现在想来,那时的情境,真是其乐融融,美美与共!这铁与火,面与铁,彼此包容,演变着大自然千古不变的规律,展示着它们的慈悯与宽厚,让世间万物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是呀!“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丞相这千古名句,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因子。它向我们昭示了,只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现实和虚拟,跨越地域和文化,才能产生智慧的碰撞和融合。

阅读全文
话题 高考20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