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小作文3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7:47:27
篇1:《历史小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历史小故事》,这本书里有许多成语的小故事,也有名人的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白小时侯的这么一个故事: 朝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侯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一天,李白没有上学,在街上玩。暖和的阳光、快乐的鸟儿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在一个茅屋前坐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针。”“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可以磨成针呢?”老婆婆又说:“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别人深,没有什么做不到!”。老婆婆的话,使李白很惭愧,于是李白回去以后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最后终于成了诗仙。是啊!如果老婆婆今天磨,明天磨,后天磨,天天都磨,总有一天这根棍子粗的铁杵最终都会被磨成细细的针。而且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最大工夫把这件事情做好来。想到李白,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妈妈叫我看作文书,我坐了半天,等妈妈回来后,一看,我一点都没读。所以,我要像李白学习,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

篇2:历史小论文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整顿党风,势在必行。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该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盛衰的剖析,吸收其经验教训,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领导垂范,厉行节俭。

  文景之治从文帝即位,到景帝去世,共40年。文帝即位之时,经过秦汉时期的连年大乱,社会经济百废待兴,民生艰难,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当时的皇帝甚至没有纯一色的马拉车子,王侯将相只能坐牛车。

  文帝为了稳定政局,作为最高执政者率先垂范,汉初整个执政集团形成了勤于政事,为政清廉之风。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财政方面有所节制,官僚等也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因此可知,汉文帝确实做到了勤俭节约,不仅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家人也一样。所以汉初形成了清廉之风,为封建盛世的出现开了一个好头。

  统治者从自身做起,提成勤俭的生活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对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极为有益的。我们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骄奢淫逸的不正之风。且不说民间的炫富之风十分严重,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吃喝成风,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资产,默许或支持自己亲属搞不正之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败坏了党的形象。在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的过程当中,党中央的领导人也在这方面起了表率的作用。习近平“南巡”住普通房,他要求会议室不摆放鲜花,吃饭选择的是自助餐,在中午用餐时,他请服务员不开大厅内的灯,而是直接使用窗外照射进来的自然光。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提出的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即: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会议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把具体问题落到了实处,深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 农业为本,社会稳定。

  文景之治时期政策的调整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对那些努力耕田种桑的人要给予奖励。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曾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景帝也把服徭役的年龄推迟。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古往今来,农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根本,2006年初,国务院提出从今年起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两千年来农民交税的历史。同时,党中央又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还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民不断走向富裕。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调动了农民参政的积极性,使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丰富发展。党中央在不同时期对三农问题常抓不懈,切中了历史积弊,民乐欢腾。农村欣欣向荣,农民生活稳定,对于农民占多数的国家,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3 思想统一,同心协力。

  任何盛世,必然会有一个主流思想在起着团结民众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想的觉醒,才能唤起蕴藏在民众中的强大的力量,改造社会,光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理论的指导,思想的解放至关重要。文景之治时期,主流思想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这符合战乱之后人们要求安宁,发展社会生产的强烈愿望。它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人民负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主流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不但领导人民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的丰富,而且顶住了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六四”风波的考验。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为后继者一方面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另一方面又要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针对的不同的新问题,对原有理论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指导思想要有稳定性和灵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4 居安思危,开拓进取。

  开创江山殊为不易,守住江山,并将它带向繁荣与昌盛则更为艰辛。文景二帝均能励精图治,经武帝的好大喜功、对外用兵、铺张浪费西汉政权几近亡国,正是由于武帝之后的昭帝和宣帝政策的调整才将西汉王朝突显的颓势扭转了过来。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就要求执政者时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

  今天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殷实、国家富强。在此情势下,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在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能够防患于未然,走群众路线,上下一心,共同治理,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不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戒骄戒躁,还要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善于总结历史教训,不断根据社会现实调整方针政策,顺应客观历史发展的要求。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公仆意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鉴于此,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的举措,确实是十分必要和有历史远见的。



篇3:党的历史小故事

  3月5日晚上,叶挺坐在昏暗的灯下,回想起几十年来戎马倥偬,多灾多难的生活,感慨万千。他奋笔疾书,给党中央写下这样一份电文:“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这份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党中央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给叶挺回了电报。复电是经过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电文说:“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3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忧。”叶挺终于实现自己的夙愿,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1946年3月6日清晨,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叶挺冒着滂沱大雨,亲自等候为昭雪“江南一叶”的冤案奔走五年之久的周恩来。周恩来回来的第二天即3月7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接到党中央致叶挺的复电后,便在中山三路中共代表团驻地为叶挺举行了隆重的入党仪式。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