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暴力的作文1000字10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6:21:25
篇1: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想说明,现在的校园暴力事件很多都是在发生在初中这个阶段,然而我是为我们这个初中校园美好的环境而码字的,如果同意请赞一下,谢谢。)

  对于初中来说,是我们,也是我们的后辈最重要的阶段,然而最近几年所发生校园暴力事件总会有一些孩子因为意外的情况而受到伤害。对于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为什么伤害他们呢?这不单单是对他们身体上的伤害,也是心里的上伤害。不单单受害者受到伤害,凶手也会受到法律责任,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凶手也是在成长中缺乏关爱,容易形成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懦弱,一种是偏执。性格懦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但其实心中会认为自己正遭遇不公平对待。这些人一般表现得胆小、老实、不爱说话,只在一些小事上会表现得偏执,所以当他们制造凶案后,周围的人会感到非常意外,这种懦弱性格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有专家分析认为,凶案的制造者不少都属于这种情况。内心的压抑、不平感长期得不到释放,若再加上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不断受挫,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就想用不择手段报复社会、报复他人。于是他们多选择对弱小、无力还手的学生或妇女、老人进行报复。其实,对于校园暴力其实很多程度上是因学校对轻微不良行为和犯罪缺乏有力惩戒措施,辅导作用不够有力有效,管束困难以及我们的懦弱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从根本做起对于给那些坏学生多一点关爱,其实他们本不坏,只因缺乏爱。

篇2:关于校园暴力的高考热点话题推荐

  适用话题:校园暴力,教育,完善,法律

“神童”因校园欺凌移民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武汉晚报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昨天,看到新闻说《最强大脑》节目里的‘神童’孙亦廷因为天赋过人,被同学视为异类,受不了欺凌移民国外。我想讲述一下我的类似遭遇。”据武汉晚报1月23日报道,昨天,读者闵建(化名)称,因为初中时代被同学欺负,原本成绩优异的他,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了。

上周五,拥有亿万观众的《最强大脑》节目,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篇与节目似乎无关的长文章,引起一万多转发,原微博下有近5000条评论。文章说,备受观众喜爱、与机器人大战打成平手的“听音神童”孙亦廷,因为对声音有着过人的天赋,被同学当做异类对待,每天都遭受推搡和强拿学习用具。得知他在学校被欺负,孙爸爸曾向学校反映,却没有引起学校重视。在孙亦廷上节目之后,他遭遇的欺凌更加变本加厉。无奈之下,孙爸爸卖掉学区房,带着孩子移民国外。

闵建说,他在初三的时候也遭遇了长达一年的校园欺凌。“我们是住校,两个星期回家一次。隔壁班的几个男生,经常欺负我。”闵建说,他当时个头矮小,那四五个男生总是喊他“小矮子”,经常在厕所里、宿舍里把他像皮球一样推搡取乐。有时候,这些人还会把垃圾桶扣在他头上,让他靠墙站着。

“他们还曾在我的床铺上撒尿。我告诉老师之后,这些人在早操的时候被广播通报批评。但这没能阻止他们的行为,反而让他们对我报复。”闵建说,这些人把他拖到厕所殴打了一顿,并且威胁他不准告诉老师。

殴打事件之后,这些人还散布谣言,说闵建偷看女厕所,班上的女生都远远躲着他,一些男生看不过去,想替他出头,但惧怕对方的“势力”,也都选择了沉默。

“那时候家里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管了,我天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没人替我伸张正义。”闵建说,他初二第一次年级考试考了年级前十,但在初二那一年年底已经落到了倒数50名左右。最终,他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就放弃上学,到处打工。

“从那以后,我不敢跟人交流,走路都是贴着墙走。我爸爸骂我,说我像丧家狗一样。”闵建说,他在武汉打工七八年,做过很多种工作,几乎无法跟同事融合,跟人打交道比较多的工作都做不了,在与人交流方面有很大的障碍。

武汉理工大学心理研究专家何放勋博士说,青少年在遭遇欺凌向外界求助时,如果没有有效阻止欺凌的继续发生,又没有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安抚,很容易造成长期的心理问题。何放勋建议,青少年遭遇欺凌时,要坚持寻找外界求助,甚至可以要求更换新环境。而家长和老师,不能将其所受的欺凌简单看做同学之间的玩闹,要断绝以后可能再次发生的欺凌,同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安抚。

“校园欺凌”行为该如何界定?

日前,北京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经网络发酵,引发社会热议。学校、家长和社会对此事是否是“校园欺凌”存在分歧。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校园欺凌”的界定相当于一个“筛子”,它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作出判断的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史卫忠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严格来说,‘校园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不是法律用语。”

他介绍,目前,检察机关对校园欺凌的认定标准,参考的是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的表述,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史卫忠介绍,从近期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情况来看,未成年人涉案罪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等几类。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涉案主体方面,中学生在涉罪未成年人中占比较高。在作案手法上,作案动机的简单性和突发性明显,拉帮结派、恃强凌弱现象较为突出。

宽严相济,依法惩治也是教育手段

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志杰指出,在办理未成年人欺凌和暴力案件时,检察机关会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公正处理,在最大限度上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但对于成年人组织、胁迫、引诱未成年学生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情况将会依法严厉打击。

比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学生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而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学生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多次对其他学生强拿硬要,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对于发生在在校未成年学生之间实施的严重欺凌、暴力行为涉嫌犯罪的,则会坚决依法惩处。

“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不是司法纵容,也不是否定和排斥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必要时依法予以惩治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史卫忠说,一味单纯地惩罚和打击,对未成年人的消极作用明显,因此要“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到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

《正午30分》对付校园欺凌 办案要专门化

专门化专业化矫治校园欺凌和暴力

当前,我国《刑法》将14周岁以下定为无刑事责任年龄,对于14周岁以下的涉罪未成年人的惩治措施,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史卫忠介绍,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对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会严格按照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会同公安机关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交由政府收容教养。他坦言:“我国对这一类未成年人的干预矫正,还存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特殊学校发挥作用有限、缺乏有效矫正手段等问题。”

他认为,国外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一是法律对这类未成年人设置了多种教育矫正措施,理论上称之为“保安处分”,如送入专门学校或专门机构接受教育、矫正,从事社会服务,接受心理辅导等;二是规定相应的司法程序,一般由法院审查决定,这既保证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又保护了涉案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教育部新政出台

据教育部网站12月15日报道,《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日前公布,强调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溺水、事故、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预防与应对,教育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及时打击涉及学校、学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专项督导结果将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特大重大学校安全责任事故,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调查处理。对违纪线索,交纪检监察机关调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舞台上的天赋异禀和喧嚣后的黯然离开,你好,孙亦廷,再见,孙亦廷!

孙亦廷平了,平得硬气,一个孩子在这个舞台上用自己的天赋异禀技惊四座。虽然没有获得大家期望的胜利,但是却至少展现了自己天才的实力。强哥今天写这篇官博不是自己的观后感,而是想和大家说一说孙亦廷的故事。知道他的故事很偶然这要谢谢制片人桑洁同学,她发现孙亦廷的父亲和诺贝尔获奖者爱德华教授用英语侃侃而谈孩子教育问题,引起了她的兴趣。了解之后她把这个孩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并给了我们他父亲的联系方式。

最强大脑和孙亦廷相遇在第二季,他通过官网报名。那个时候他是一个让人苦恼的存在,在舞台上动的一刻不停。那份灵光让我们怀疑过他是不是有点儿多动症。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孙亦廷在舞台上有点过于僵硬,之前的所有肢体动作荡然无存,有的只有刻意的压抑,只有眼睛依然保持着灵动。一开始我们以为2年没有见他长大了,但是知道了他的故事,我们终于知道他为何从一个活泼的孩子变成一个僵硬的少年。强哥没有办法保持自己的沉默。不可否认他就是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天赋,这种对声音的天赋是无法通过后期的锻炼而获得。然而,就像历史上很多的大师以及伟大的科学家,上帝给你单独开了一扇窗,必定会给你关上一扇门。因为他对于声音的才能,他从小就和其他孩子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正因为这样的表现让他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当上完《最强大脑》第二季后,他的天赋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是出挑的技能,与众不同的表现,对周遭事物过于灵敏的反应,反而让他更为同龄人眼中的另类。参加节目之前,他的父亲就突然发现下学后的孙亦廷身上经常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问起来原来是同学推搡所致!去学校找老师反映情况,对于孩子的顽皮老师也无能为力。正是因为老师学校的沉默和不作为,在别的孩子眼里这变成了一种默许。孙亦廷遭受更为严重的欺凌,而学习用品更是被别的孩子抢走,铅笔就丢了不少于100根。而孙亦廷因为好动,并没有多招老师的喜爱。在他爸爸眼里孙亦廷开始原来越不愿意上学。很多人想,你被打了,打回去啊!有时候心疼儿子的爸爸也会给出激进的建议,但是孙亦廷和爸爸说:“爸爸打人是不对的。”这句话没有太多的含意,人性本善,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思考,完全是发自一个孩子最单纯的内心,以及他对社会基础的道德认知。而就是这句话震动了一位父亲的内心。也许是时候给孩子换一个环境了。

在这里要说到孙亦廷的爸爸,他曾经是一位网络公司高管,拥有百万年薪。在谈到他儿子时他骄傲地和我们说,孩子很小的时候测过一次智商,当时测试智商超过了百分之99的孩子。当知道孩子的遭遇后,他在家陪读,因为他知道,孩子的童年转瞬即逝,而带来的阴影也许会伴随终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和监护去帮助孙亦廷抵挡消除所遭受的外界的伤害。但是环境不会因为个人付出的努力而有改变,群体的冷漠让事情变的更加严重。第二季播出之后孙亦廷遭受的欺辱开始变本加厉。他的父亲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无力改变,无力保护,这种无力早已由之前的愤怒转化为悲哀,对环境的悲哀,对周遭沉默的大多数不作为的悲哀,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谴责。那么在这位父亲面前只有一条路可选就是离开。抛弃所有只是,为了保护儿子,保护儿子的童年,保护儿子的天赋。孙的父亲思考再三卖了学区房,带着儿子远赴澳大利亚学习和生活。

在和他父亲的聊天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一丝的遗憾只有一丝欣慰。他和我们说到了澳大利亚,在那个环境中,两种天赋的孩子最容易获得认可,一种是体育好,一种是音乐好。在学校里校长、老师、同学都把孙亦廷当作求之不得的宝贝看待。孙亦廷和他说,老师最常说的话是你真棒,你太厉害了。知道这次又要上最强大脑,老师在他离开前带着全班学生给他送机并在机场临别之际对他说:“你简直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所以他在场上没有任何压力。他现在语言还不通,但是过人的音乐天赋已经让他担任学校的乐团副首席,并且在那里结交了非常多的朋友。没有人欺负他,也没有人因为他和别的孩子的些许不同而去用非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以至于他来录完节目,就跟爸爸说想回澳洲。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背井离乡的牺牲只有他的父亲才知道。但是他并不后悔。

我们一度怀疑过孙亦廷是不是得了很多天才得过的埃斯伯格综合症,他的父亲带他也做过许多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正常!但就是听力完全超越常人,对数字的敏感也异于常人!正因为他对声音的超人敏感让他给所有人的回馈超于常人。而据他爸爸透露在国内学钢琴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调音师调的音在他耳朵里是准的。一个小插曲,第二季的时候我们做他文字采访时他偷偷告诉过强哥,他觉得国内张信哲李健10个音能准5个,周杰伦唱得也很好,10个能准5个,其他听过的很多专业歌手只能准2~3个。

也许有人会说,他走就走呗,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的能力反正机器也可以做到。但这里强哥想说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何中国没有大师?好不容易憋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欣喜若狂的背后不代表我们可以持续的突破。我们需要人才却不知从何培养,当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即将绽放的时候,仅仅因为他和别的花朵有些许的不同,我们所有人立刻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写这篇长文不是为了批判所谓的校园凌霸。也不是批判谁指责谁,只是告诉大家:对不起节目中所说的“你的天赋是人类的财富”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阐述一个客观事实,告诉你们一个客观事实,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他们的能力值得我们喝彩。

我们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有太多天赋异禀的人。我们感叹他们拥有着我们渴望不可及的技能,但是我们看不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我们为他们的脑力喝彩,但也只想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们需要那些励志故事的鸡汤去温暖麻痹自己的内心,但是世间他人真正的冷暖我们无需太多过问。这个舞台上,我们经常说你的天赋是人类的财富,对不起孙亦廷的故事让这句口号成为了我们《最强大脑》节目的集体YY。我们把很多选手当成这个舞台的英雄,在这三个月里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烟花迷离住了我们的双眼,但是烟花易冷,当结束之后他们依然回归生活,走入平淡。命若琴弦,每个人都会面对命运的挑战。但是一个孩子,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没有因为生命的一次绽放而荣归故里,只能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远走他乡,对所有的旁观者来说有太多的遗憾,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在这里不去计较孰是孰非,唯有一声叹息。

世界再大还是遇见你,舞台再小还是错过你,孙亦廷你的天赋一定会是上帝给你最宝贵的财富,少年的眼睛里不会有太多世间的忧伤,离开这里雾霾再也遮不住你的双眼,加油小小少年。

篇3:校园暴力的英语作文附翻译

校园暴力事件:

there is a news that makes me shocked. it is said that there happened a violent event in compus which cause 4 students injured and 2 dead. some reasons arouse in this event.first, schools should try to avoid things like this, if the students are injured or dead, the schools have responsibility to them; second, families, especially parents should educate their children well, give them a good guide and take care of them; third, the society should control violent events. if the above three try their best an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m, things like this should be avoided.

翻译如下:

据报道,在广东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造成2死4伤的严重后果。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你 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英语写一篇短文,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谈谈如何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篇4:对待校园暴力的议论文

  我们都身处在校园环境中,校园欺凌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一直都存在,只是近几年,随着各种传播渠道的发展,它们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很多关于此事件的报道都抢占了新闻头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校园暴力在缄默的环境中愈演愈烈,这和学校、家庭、社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教书即教授学生知识,育人则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而现在大多数的学校仅做到了教书而为育人,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理,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标志,那么好学生便成了老师的宠儿,而差生则成了拖油瓶。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发生后,学校以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解决问题,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甚至因为学校的这种不重视导致了其发生越加平繁。


  抛开外界因素,校园暴力之所以发生,还是在于孩子自身。现在的学生法制观念越来越薄弱,甚至根本不懂法。知乎的一位答主曾经也是一名施暴者,他分享了他们的逻辑:不见血等于没事;见血了等于又要请家长了;受重伤等于又要赔一大笔钱了;而死人则等于完蛋,要进局子蹲三年。这样的逻辑不是一个懂法者所能够有的。而通过大量的事实,被施暴者大多对于这种欺凌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对于这种欺凌丝毫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勇气。也正是这种自卑感和恐惧感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校园暴力其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弱肉强食是生存准则。而校园暴力实则比社会更加残酷,校园暴力所发生的对象是还未成熟的孩子,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这样的事件只会给他们尚未确定的三观造成扭曲。也会给被施暴者留下心理阴影,这样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校园暴力现在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未上升到法律层面。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4年湖南的一起案件中,一位女生对班里同学进行长期的殴打造成其精神失常,治疗花费超过30万,一名花季少女就这样毁了,而对方仅赔偿1。5万元加上一纸检讨。这是因为执法人员被错误的社会舆论所误导,常有这样的声音“不就是学生打架吗,教育教育就好了,怎么能判刑呢?”。而在美国,这样的事件处理丝毫没有同情。前几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欺凌同学的事件被网络疯传,在美国法律下,这几名留学生最高可能会面临终身监禁。我们可见美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程度,我国对于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因做出一点改变。


  校园暴力的发生不是哪一个人的原因,而是多方造成的结果,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要多方共同努力。

篇5:关于校园暴力的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听了一场讲座是关于校园暴力的,刚开始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增强防范意识,远离校园暴力。


  后来,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些文字与图片,都是关于校园暴力的,犯罪分子有男的也有女的,但还是男的居多。


  图片中的人被揍地很惨,有很多人在事件中不幸遇难,有的人则在心里刻上了抹不去的阴影,那些照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用暴力逼迫受害人下跪的照片,那些施暴的人还恬不知耻地摆起了“V”的手势。


  这很荣誉吗?这好玩儿吗?子曾经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还有人曾经说过:“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场讲座,让我看到了好多校园暴力事件,犯罪的人大都是一些未成年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我希望:不要让自己走上这条错误的道路,更不要因为自己选错了道路而在监狱里懊悔不及!

篇6:关于校园暴力的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校园暴力》,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免受他人的侵害。


  《校园暴力》讲述的是一位叫祥翔男孩的故事。


  一天,妈妈叫祥祥出来吃饭,叫了半天,却没有看见他出来,走进房间,发现祥祥昏倒在地上。


  妈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祥祥是因为暴饮暴食才昏倒的。”


  妈妈觉得很奇怪,在妈妈一直追问下,苏醒后的祥祥只好向家人说出了自己遭到敲诈的真相。


  原来祥祥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敲诈,每天都要给他们钱,,而且一次比一次多。


  每次祥祥给他们钱后,回到家就猛吃东西,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才造成今天的后果。


  同学们,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你们会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撒腿就跑”。


  假如跑不掉呢,难道像祥祥那样,乖乖的把钱奉上吗?有的同学说:“我和他们拼了,就是不给他们钱。”


  这样一来,可能自己的生命安全就要受到威胁了。


  有的同学又说:“告诉爸爸,让爸爸狠狠地揍他们一顿!”……。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才是最可取的呢?我觉得最正确的做法是,当遭到第一次敲诈时,假装妥协,把钱给他们,记住他们的相貌,佩戴的校徽,然后告诉班主任或家长,甚至可以告诉警察叔叔,让他们保护自己!


  我们一定要牢记祥祥的教训,要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健康康地成长!

篇7:关于校园暴力的观后感

      校园,我们学习的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我们渴望在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


  然而,校园里也时常有不和谐的音符。


  也许因为一个误会,有人恶语相加;也许因为一次无意犯错,有人挥起了拳头……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校园暴力》,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免受他人的侵害。


  《校园暴力》讲述的是一位叫翔翔男孩的故事。


  一天,妈妈叫翔翔出来吃饭,叫了半天,却没有看见他出来,走进房间,发现翔翔在地上呕吐不止。


  妈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翔翔是因为暴饮暴食才导致现在这样。”


  妈妈觉得很奇怪,在妈妈一直追问下,苏醒后的祥祥只好向家人说出了自己遭到敲诈的真相。


  原来祥祥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敲诈,每天都要给他们钱,而且一次比一次多。


  每次翔翔给他们钱后,回到家就猛吃东西,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才造成今天的后果。


  同学们,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撒腿就跑”。


  假如跑不掉呢,难道像翔翔那样,乖乖的把钱奉上吗?有的同学说:“我和他们拼了,就是不给他们钱。”


  这样一来,可能自己的生命安全就要受到威胁了。


  有的同学又说:“告诉爸爸,让爸爸狠狠地揍他们一顿!”


  为了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我总结了几条安全小贴士:


  1、身上不要多带钱和贵重物品,如手机,mp3等。


  2、遇事要沉着冷静,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反应和判断。


  3、可以给对方一些财物,并寻找时机,记住对方的相貌特征,衣着打扮,并及时告诉班主任或家长,也可以告诉警察叔叔,让他们保护自己!


  4、学校附近行人稀少的小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高发区。


  上学和放学期间不要单独在这样的小巷里行走,尽量结伴同行。


  当我们遭遇校园暴力时,千万不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应及时告知老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必要时还要寻求法律的保护。


  同时,也不能不计后果、以牙还牙,恶意报复只会导致雪上加霜。


  让我们一起努力,驱散笼罩在校园上空的黑暗!

篇8:校园暴力的读后感

今日,我们在校园观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受害者小燕被群殴的校园暴力视频。这件事情的主使者是初中身为班干部的小雯,根据网上的那段视频,我们清楚地看到小燕穿着一件牛仔服跪在地上,旁边的人时不时用脚将她踢倒在地上,还一个接一个扇他耳光,这真是令人惊心触目!使人不觉联想,她们之间到底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啊!

随着案件渐渐浮出水面,我们才得知:那是几年前的一些小矛盾,小燕到小雯的班级管纪律,小雯是班干部,却带头吵闹,小燕不经意说了她一句,多年以后她仍耿耿于怀,所以才有了那段震惊网友的报复性视频。

案件发生后,小燕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我想,即使身上的伤全愈了,留在她心灵的创伤却是永久的,参与这次殴打的孩子的家长纷纷来医院道歉,受害者家属情绪失控,换在谁身上谁能接受的了?

这不仅仅是一次暴力事件,据媒体报道,参加这次群殴的孩子,全部都是未满十八周岁,有的仅仅才十二岁,她们与小燕素不相识,却对她大打出手,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扭曲吗?

看完这段报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令人深思,是什么导致校园暴力频繁发生?我想是有多种因素的,主要是父母和孩子沟通太少了,小雯最终没露面,但警方察明,小雯的父母离异,她是跟着爷爷一起生活的,爷爷耳朵几乎丧失听力,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小雯渐渐走上歧路。

警方这回解决了这个校园暴力,还指不定会有多少类似的暴力事件发生呢?治标不治本,是没有用的,主要还是在于家长的教育发面,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需要家长们跟他们多沟通,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言正道,做个社会文明人!

篇9:校园暴力的观后感

又看到一条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六名未成年女生围殴一名女生,并逼其喝不明液体,这样的新闻看的让人触目惊心。

都是同学,还都是未成年,本应该一起课间玩耍,跳绳什么的,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校园暴力,什么愁什么怨,谁都是父母的宝贝,不知道是现在时代变了,还是我老了。

我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只知道读书,课间也会一起玩耍,生气也就是吵几句,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同学,不过现在的小孩已经变了,不像当年的我们,每个小孩都有智能手机,还总会发些矫情和找男女朋友的帖子,在他们眼里,十四岁都是老了的。

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发生的时候都会有人录下视频发到网络上,看着视频里的小孩围着一群,有打人的,有哈哈大笑的,还有抽烟的,男女生都有,真的不理解录这视频是在炫耀吗,不过也应该谢谢这些录视频的人,让我们都看到她们做了些什么,那些根本就不是什么祖国的花朵,就是一些恶势力。

发生校园暴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的,这样的事对当事人是很大的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终身心理阴影。

虽然我没经历过校园暴力,不过我身边发生过很多,高中的食堂很挤,特价是中午放学,有的人可能碰到了挤到了,便拿起餐盘就砸另一个人的头,可笑的是,身边那些男生没有阻拦的,反而还在看热闹,这都不是未成年了,却依旧这样。

很多明星也都参加了校园反暴力,校园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改革,但这件事还是应该从孩子本身进行教育,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还学校一片净土。

篇10:有关校园暴力的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击侵害校园犯罪,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足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我们在打击侵害校园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二是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二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

总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