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作文9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5:24:23
篇1:黄梅戏伴我成长

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去青少年宫报声乐班,没想到在选班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班,坚持要学黄梅戏,爸爸帮我一起说服了妈妈,就这样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爸爸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唱腔,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随我们黄梅戏老师去安庆少年宫,和那里的小朋友交流学习黄梅戏心得。安庆少年宫“小小黄梅戏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虎跳、涮腰、跨步翻身、卧鱼、点步翻身等经典动作,她们的基本功棒极了。随后她们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到底人间欢乐多》,十分精彩。我们也不甘示弱,表演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观灯》,她们用雷鸣般的掌声作为回报。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从中我得知,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是唱黄梅戏《小辞店》出名的。因为她在那场戏里演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改名叫严凤英。严凤英学习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随后,我还看了许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从严凤英身上,我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功,是没有平坦路的,只有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从王少舫的身上,我也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梅戏已经伴我成长四年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总会唱一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每每都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传承,深深扎根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每当我在灯光炫目的舞台唱响黄梅戏时,都会深思:这传承至今的戏曲,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呀!

篇2:偏偏喜爱黄梅戏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呀好新鲜……”这是我最喜欢的戏曲唱段。按说作为河南人的我应该喜欢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黄梅戏,特别是《女驸马》。

那天我称妈妈不注意,偷偷打开电视准备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这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在播放黄梅戏《女驸马》中那女扮男装的冯素珍和公主在洞房里的唱段。那演员俊俏的扮相、高亢的唱腔一下吸引了我。通过妈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民女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来李家败落,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珍在花园赠银于李兆廷被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宫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之子。冯素珍男装逃出,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召为驸马,花烛之夜冒死陈词感动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过人的古代少女形象,演员的一颦一笑得得的吸引着研婉转的唱腔显示。显示演员的薄厚功底我简直佩服的不得了,我开始喜欢上了黄梅戏。现在的我还不时也会很上几句。

中华戏曲博大精神,希望大家不要把“遗忘”了,因为每部戏都是之不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还要继承戏曲的博大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篇3:安徽的黄梅戏

  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篇4:淳朴的黄梅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篇5:好听的黄梅戏

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篇6:黄梅戏

“啊啊啊。。呀呀呀。。”这个声音每天都伴着我早起。对于这个声音,我早已习以为常!相反,如果哪一天没有听见这个声音、我想,我一定会不习惯的!

告诉你吧,这是隔壁的王伯伯又在院子里对着墙拉嗓子呢!他是个黄梅戏无敌痴者,按王奶奶的话说:他可以没饭吃、没钱花,就是不能不唱黄梅戏!如果,一天不让他唱,他身上就像多个跳骚一样,浑身技痒难耐!呵呵,不过,他可不是一般的痴者哦!待会再和你说他的痴心吧。

因为,有一件事,我一直没弄不明白,很是好奇!

我很喜欢黄梅戏,也许因为我是生在安徽吧!安徽,是黄梅戏之乡!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背出好多,炙手可热的黄梅戏歌词,什么“: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怎么样我很厉害吧!平时,只要哪有唱黄梅戏的,也一定少不了我的身影。我看过很多人唱戏,就是觉得王伯伯唱的和别人有点不一样!要说唱呢,他和一些戏曲明星还是没有一比的,但就他那痴劲,那肯定是有的一拼哦!我的好奇就在这里了,他唱歌一般在早晨、黄昏。这可以理解。每个人的生活安排肯定不一样嘛!我不能理解,他为练嗓子为什么每次都对着那堵冰冷的院墙,每次都是同一个地方、同样的3米远!

我问过王奶奶,王奶奶支支吾吾,没有给我准确原因。看她为难的样子,我就没再问了。但是,那日我还是懂得了,王伯伯何来的痴与怪了!那天,我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一只脚刚踏进院门,便觉得有一丝的不对劲,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我环顾四周,没有人啊。奇怪,什么情况啊,我怎么变得疑神疑鬼的啊。见没人,我就朝家走去。“。。你回来了,过来!"猛然被人喝住,顿时觉得一蒙。是王伯伯的声音。刚才没见他人,怎么一下就出来了,吓死我了。他示意我和坐下来,他开口了,。。。我看的出来那副眼镜背后、藏着一丝忧伤,同时也有坚强的光芒在闪现着。。。。那日下午,他和我谈了很多,谈到为什么对着那面墙,他流泪了。

真是不敢相信他会流泪,他经历过很多别人无法想象的磨难,都不屈不饶的没有滴下一滴泪,那个曾经被誉为”铁汉子“的男人如今,却在我这个小黄毛丫头面前滴下泪珠,说起来,又有谁相信呐!

......落日的黄昏是美的,最后一道晚霞的余光,在一老一小的身上投出一道绚丽的光芒,好像在向别人诉说的它的不舍!

那日后,那个站在院墙旁边的,便成了一个小女孩,她在努力,让跳跃在心中每一个熟悉的音符,变成好听的旋律!那个曾经为了一首不会的歌能听一个星期的磁带、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演出,可以清汤寡水的半个月 。为了逝去战友的爱好,那份诺言赔上自己后伴生的,累出病来的老人!。。。。如今,在医院的病床度过他的余生!他不在唱、不愿再自语了。

2个月后,他带着安详的笑容走了,有一个女孩静静地握着他的手,两手之间有一张音符在跳跃着。那仿佛是他人生一份满意的答卷!他的嘴角那抹微笑好像在告诉别人,他的安慰。那双似随时都能挑起的浓眉,似乎诉说出他所有的坚强。。。

有一日,院墙里没有了那个女孩的身影,听说,一场有名的黄梅戏巡演,从他的老家开始。。。

篇7:我依旧唱着黄梅戏

回首走过的路,只有我的脚印和我的歌。 —— 题 记 一

小学时由于身材修长被老师选去跳舞,其实我本是要唱歌的,只是那天感冒嗓子哑,没被选上。好在舞蹈的训练地与唱歌的训练的在一起,每当练舞疲乏了,便可在一旁观看。

听着听着,便觉得其中的一首歌很好听:“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清丽婉约,像一个有点内向而又带着一点活泼的农家女孩,可能就是所谓的小家碧玉吧!旁边的姐姐告诉我,这是黄梅戏中的《打猪草》。

于是 ,我愈发的喜欢上这温婉清丽的,而又带着些许活泼气息的黄梅戏。有时候,星期天我就站在家门口唱这歌。好像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有时候连铁门紧闭的邻居都会听到我的歌声。自己唱歌时,有时候竟自编自舞起来,就好像自己真的站在舞台上那样欢乐。

直到有一天,我再一次去跳舞时,舞蹈老师笑眯眯地走过来:“欣,这两天是你在学校后面长黄梅戏的吗?不错嘛,听了两天就会了嘛,不过有一点走调,吐词也不怎么清晰。”我知道老师的建议是出自真心的,可我的脸还是红到了耳朵根。我想辩解,可是时间到了,我只得说了一句:“没有啊!”

本来这件事就这么完了,可是走过的同伴却让这件事像风一样刮过班级。

回到教室后,同桌捅了捅我:“欣,听说你在家门口唱黄梅戏,唱一段嘛,也让我们听惯了流行音乐的耳朵换换传统音乐的风味。”随后就是一阵坏笑。

我脸上火辣辣的烧着,恨得咬牙切齿,心中颇有埋怨:这该死的黄梅戏,害得我丢尽了脸,我再也不要唱着破歌了,永远不要。

就这样,好久好久没有在听黄梅戏了。

直到有一天,我和妈妈去苏果购物。苏果外面搭了一个戏台,上面有两个演员拉长着嗓子唱着。记忆里那一片渐渐淡去的记忆就像被春风召唤的小草,一下子复苏了。一个个轻快的音符像燕子一般在我的大脑里飞翔,不经意间又从我的嗓子里飞出。

原来我还是放不下我所喜欢的黄梅戏,关于它的美好记忆已经融入血液,不是一两句讽刺就能滤除的。

最终能够深厚地沉淀在记忆深处的 ,只是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而那些冷嘲热讽,在成长的路上也就随着时间而烟消云散了。

走在成长的路上,我依旧唱着黄梅戏。回首走过的路,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和自己的歌。

篇8:说安徽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

黄梅戏用她那淳朴流畅、质朴细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众多优秀的剧目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也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广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打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希望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篇9:黄梅戏陪伴我成长

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去青少年宫报声乐班,没想到在选班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班,坚持要学黄梅戏,爸爸帮我一起说服了妈妈,就这样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爸爸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唱腔,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随我们黄梅戏老师去安庆少年宫,和那里的小朋友交流学习黄梅戏心得。安庆少年宫“小小黄梅戏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虎跳、涮腰、跨步翻身、卧鱼、点步翻身等经典动作,她们的基本功棒极了。随后她们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到底人间欢乐多》,十分精彩。我们也不甘示弱,表演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观灯》,她们用雷鸣般的掌声作为回报。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从中我得知,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是唱黄梅戏《小辞店》出名的。因为她在那场戏里演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改名叫严凤英。严凤英学习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随后,我还看了许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从严凤英身上,我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功,是没有平坦路的,只有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从王少舫的身上,我也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梅戏已经伴我成长四年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总会唱一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每每都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传承,深深扎根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每当我在灯光炫目的舞台唱响黄梅戏时,都会深思:这传承至今的戏曲,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呀!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