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作文800字10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5:41:48
篇1:随波逐流的解释及造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随波逐流是贬义词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随波逐流

【色彩】贬义

【拼音】suí bō zhú liú

【基本解释】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二、成语造句

1, 小王是个随波逐流的人。

2, 艺术贵在创新,如果只是随波逐流,搞什么模仿、赝品,那艺术还有什么生命力?

3, 平时为人做事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原则。

4, 遇事要有主见,决不能随波逐流。

5, 既不横眉怒目,咬牙切齿,也不听天由命,随波逐流。

6, 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上,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7, 一个人必须要认识到,随波逐流无异于蒙蔽你的双眼。

8, 危险在于许多经理人仅仅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9, 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他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

10, 学校要培养学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以免学生随波逐流。

篇2:随波逐流

你可否记得,上一次仰望蓝天和星空,上一次对陌生人微笑或伸出援手,上一次对一条消息的真伪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记得,那是昨天,上周或不久之前,那我该庆幸和祝喜,你没有被“大流”带走。因为我深深地对如此现状感到恐惧——人类,像机器人一样思考,冷冷冰冰、无心无情。

正如许许多多机器人反攻人类主题的电影,人们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向人类一样思考,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的灾祸。然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认为,比之更可怕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这种“思考”,甚至于不能被称作思考,它更像是一种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所见即所信地随波逐流。

这是一场更大的灾难,直击社会和人心。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思考”,只是把看到的信息,如计算机一般复制粘贴进脑袋,记忆并相信它,不探究竟,不在乎真假。随着“碎片化”时代的来临,时间和信息的碎片更促使了这一“思考”模式。打开手机,浏览几条新闻推送,读几条微博动态,然后看看大众的评论,就随波逐流地做出附和大众的言论。这一过程用不到五分钟,看似对个人、社会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呢,这种行为重复得多了,我们就会被潜移默化地去相信所见的每一条信息,却不加以自我的分析和珍珍的思考。这是一种强大的惯性,它让我们重复“看——记忆、相信——做出迎合大众的评论”这一随波逐流的过程。并不是说所有的“随波逐流”都是不好的,只是人随得多了,就失去了浮出水面的能力,最后,再也不挣扎,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丢失在大流中,依附在大众上。躯壳里,只留下一具麻木的灵魂。

这场灾祸更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场群体行为,不仅麻木了个人,也冰冷了社会。其罪魁祸首,就在于每一个个体随波逐流地对一件事发表的评论和个人价值观的缺失。也许这是我们无心之举,但其后果却恶劣万分。因为我们不在乎真相的言论,使语言成为一种暴力、传谣的工具。

一位美国营销专家说:要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观念,只需要六个月。铺天盖地地炒作,网络营销,广告,仅此而已。这话乍一听十分让人不爽,但仔细想来,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太容易被营销和舆论带走,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把价值观丢入大流。一些不实却抓人眼球的东西,反而能博得大众喜爱。跟随着“大众的脚步”对一件事件或人物进行疯狂指责甚至辱骂也不在少数。但事件反转的不少,辟谣的更不少。人们不知自己不负责任、随大流的言论给当事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人们总觉得是网络欺骗了自己,于是变本加厉地冷漠麻木毫不关心真相,“自欺欺人”地再也不肯挪用自己已被网络“骗”了的同情心。更不负责任地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随波逐流。于是整个社会愈加冷漠,现实中多的是叫不醒的装睡人和自我价值观交给大流的假醒者。

我们在随波逐流中放弃了挣扎,甘愿堕落成一个蒙面暴力者,假面梦游者。罔顾后果只顾自我娱乐发泄。人类社会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拉近距离,反而因为人类如计算机一般的思考开始分崩离析,中伤无辜之人,蚕食同情怜悯之人性。

虽然,这是一个“打字不用负责任的年代”,虽然我们拒绝不了大流,但我们可以拒绝随波逐流,趁独立的价值观和同情心还未漂远,把它们找回来,活得像个人,而不是计算机。

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历经着他人想象不到的痛苦,所以愿你能善待他人,别再罔顾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愿你能拒绝随波逐流,被他人温柔以待,愿你还能像期待蓝天的少年,总抬头。

篇3:随波逐流的流年

  我想,很久以前我们都有一个梦,旖旎或者繁华,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留在了千颗尘埃之下。今天之前或今天之后都是纷纷攘攘的兴盛与破败,往事故土间的故事不再会提起,那些触不到的满城飞花不再被惦记……

  十年之前,我有着那无数童话般的梦,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渴望。我盼望着长大。十年之后,怀揣着斑驳的心,浮躁的心情,很多事再也没能让我平静下来过。我,不想长大,太多的烦恼,难以平息,自己将面对这人生的风风雨雨,没有谁还能庇护,是雄鹰总会展翅飞翔,大风大浪都是得靠自己顶住,或许最后看残山剩水有昔年尚且繁华。黄昏,有夕阳西下,燃尽了平生妄念。花落,枝头浅淡到荒凉……

  有的时候,喜欢站在窗前,看远处的那一片灯光,五颜六色,高楼屹立,家家户户有一盏光,可是灯下的那些人又是怎样的心境,来看这一边的黑暗与迷茫,窗对面很多的树和坟,这座山点都不可怕,那座坟是景色不过是徒增感伤,看的人彷徨也凄凉,苏轼念妻的“无处话凄凉”,言词满腹悲伤。那些人无法得知的典故,和着这一杯黄土埋葬在青山上“人面不知何处出,桃花依旧笑春风”。

  雨丝滴滴落下,风吹雨入谁家,浸开万里河山问雨雨不答。扣进心弦的晨音,将世间昨日尘嚣与浮华冲刷得干干净净。是否还有以往的尘埃染尽了还未洗涤的阴暗,不是无法驱逐的黑暗,只是阳光还没到来。

  往事惆怅,流年也要它随波逐流,梨树飘雪花,终将覆盖这一世风烟流散在天涯……

  天边放晴,明月夜总是两茫茫,十年过往梦一场,这只不过是曾经流传的断章,繁华梦里,没有不诉衷肠。看景也是看自己的心境,看世间也是看自己的一生。

  十年太长,漆染红墙,染透看文章。秋冬逐春夏,满城落花只能在梦里才被斜阳绕庭芳,也许冬雷夏雪也只是欲盖弥彰……

篇4:不要随波逐流的议论文

人们总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总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却从未想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选择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生活中的一些权威,一些个人崇拜,一些从众心理都好像是一块布,他们蒙住了人们的眼睛,是指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因此,盲从现象便普遍开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代的小故事:东施在集市上看见了生着病的西施觉得他这个样子别有一番风韵,就学着她的样子一边捂着肚子一边从集市上走过,西施的样子令人怜爱,而她因盲目模仿西施却只留下了个‘东施效颦’这样令人嘲笑的典故。

古代与之类似的典故还有‘邯郸学步’等不胜枚举,他们都因为盲目追随他人而丢掉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没有挖掘过自己的独立个性。

就拿如今的追星来说吧,人们总是以追星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尤其是青少年们,不停地掀起‘追星热’他们因明星的外表,歌声而崇拜,由崇拜又转向迷恋,不惜舍去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一切和明星们有关的活动。它是大多数青少年盲从的一个缩影。

由于日本核辐射的原因大家疯狂购盐的事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详吧,很多人都是道听途说的关于盐短缺的事,由于从众心理,人们失去了理性,宁愿蒙着眼睛盲目的跟随别人的脚步。然而有的人却立在这盲目的漩涡之外,始终相信着自己的判断。

伽利略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当人们都觉得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毋庸置疑的时候只有他提出了疑问,只有他挑战了权威,在他遭到所有人嘲笑时,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勇敢地拿掉了眼前的‘布’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哲学家那个蜡做的苹果测出了那个最有理性的学生,那个学生从头至尾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和大家一样随波逐流,他的眼睛才是最雪亮的。

从古至今,盲从的事例不计其数,这些不都告诉我们四个字吗?‘不要盲从!’要做到不盲从那就需要我们理智的思考,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让社会上又多出一双被蒙住的眼睛。

篇5:随波逐流,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随波逐流,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独辟蹊径,方能嗅到成功的异香。

随波逐流 ,常是失败。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就告诉我们了:“随波逐流, 常是失败,如同实验中的毛毛虫一样,美味的叶子就在身旁,只因“随波逐流”的心态,都死在了嫩叶旁边,真是悲哀啊。"难道这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吗?

独辟蹊径,就是不盲从世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著名的诗人陶潜,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于是隐于山村田园,在那生活,才 写下这了流传至今的名句。正由于他的田园诗风,才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也是田园诗派的始祖。正是由于他不盲从世俗,才终嗅到万古流芳的异香。“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梅也不愿与百花齐争春,于是在寒冬独放,让香气满溢乾坤,因此获得掌声一片,赢来无数迁客骚人的赞赏。相比在春季开放的花朵,它更惹眼。正是由于它不盲从世俗的性格,才嗅到了万人赞叹的异香。植物都明白独辟蹊径的重要性,难道中国人还不明白吗?

独辟蹊径,就是敢于走不寻常路,敢于创新。新中国的建国伟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他就敢于走不寻常路,将共产党带到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革命从城市走向农村,终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带中华人民走出腐败的封建统治,走向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正是由于他敢于走不寻常路,才嗅到了万人拥戴的异香。动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和生有军刀状利齿的剑齿虎和象牙向上弯曲的猛犸象,同为古代神兽,为什么大熊猫能躲过灭顶之灾活到现在?就是因为它当时归隐山林,没有同猛犸象和剑齿虎在一起,灾难来时,充足的食物,才能活到现在,在美好的现代呼吸新鲜的空气,咀嚼着幼嫩的冷箭竹。正是由于它敢于走不寻常路,才嗅到了万古长存的异香。动物都明白独辟蹊径的重要性,难道中国人们还不明白吗?

独辟蹊径,就是敢于用:“知识改变命运。”比尔盖茨他就是这样的人,凭着对软件的嗜爱,专心研究,终登上了世界财富排行榜榜首,跻身世界富翁之列。相比还在模仿他人成功的求职者,他更胜一筹。外国人都明白独辟蹊径的重要性,难道中国人还不明白吗?

成功者往往 独辟蹊径,成功的国家也往往是独辟蹊径。

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应独辟蹊径,不要等其他国家都申请专利了,我才来复制他们的产品。外国人只卖给我们专利权,让我们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制造产品,却将大量利润作为专利费交给外国人,这样真的不行啊。著名的手机行业就是例子,现在火热的“尼彩”造手机造的有4S的外形,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但一用就露馅了,根本没4S操作那么流畅,还被称作“山寨版4S。”难道我们国家只会复制其他国家的产品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也制造出了“龙芯2号”高智能芯片。难道我们国民智商低吗?答案是否定的。古代四大发明都出自中国,原子弹,氢弹都是中国自主研制出来的。这些能说明什么?这些能说明华夏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这些能说明我们中华儿女是翔跃在东方的神龙,是天之骄子。我们要证明我们不仅会复制,更会独辟蹊径,嗅着成功的异香,终要研发出属于我们国家的产品,开辟出一片属于我们国家的新天地。

昙花一现。昙花它知道独辟蹊径,就盛开在孤寒的夜里,也因此赢来众人的关注。它的花香也被人们熟记。如果它当初也与百花齐放在春季,在白昼,,它还会被关注吗,它的花香还会被人们熟记吗?

梅花,昙花等植物知道独辟蹊径,终能嗅到成功的异香。大熊猫等动物都知道独辟蹊径,终能嗅到成功的异香。外国人都明白独辟蹊径的重要性,难道中国人还不明白吗?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少年更应该懂得独辟蹊径,终能嗅到成功的异香。这样才能让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让中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中国更强盛。

篇6:请别随波逐流

生活,请你原谅我,原谅我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端详你的美,我也很无奈。

我也很无奈,将自己套入这样的生活模式,将自己扯进这样的桎梏。你要知道,我周边的人都已成为了这样的生活的傀儡,我别无选择,只好暂时随波逐流。我们也不想为了有一技之长,必须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乐器;我们也不愿意,为了一个高于分数线的数字,拼死拼活地啃书嚼字;我们也不引以为傲,为了胜人一筹,把时间利用得一滴不漏。我们都迫于无奈,选择了压抑而被动的别样生活。

我迟疑着,我害怕了,我正在逐渐向这样的生活的里走去。生活的意义难道正的是优胜劣汰吗?难道只能做了“人上人”才会快乐吗?不,应该不是。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一步一步逼近这样的生活呢?为什么还要如此乐此不疲呢?我不知道可以使那么多的人完完全全信奉于此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更不清楚生活他真正的面目在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模糊不清。

我独自一个人走在了沿河的小路,望着缓缓向远方流去的河水,努力地想从倾斜洒满河滩的夕阳余辉中找出生活原来的样子。起初我走得很慢、很慢,身旁有很多行色匆匆的路人,不觉间,我的脚步随着身旁这些人的节奏也愈来愈快。我一直没有察觉,直到我走累了,慢慢减缓速度,停下来。我的心在一刹那间仿佛被什么重重地击了一下。回过神来,我质问我自己:为什么走那么快?原本不是想慢慢走,去体会一下生活的小闲情吗?我环顾四周的人群,无奈了。人群的洪流,仅凭小小的我,哪里可以逆流而不顾呢?无奈,只能暂时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了。

生活的真谛在我心中燃烧着,我却随波逐流为了成为“强者”过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我将自己套进这样的桎梏,也并非心甘情愿,但面对社会残忍的趋势,我也无能为力。

我很无奈。

生活,请原谅我无法将人们唤醒,无法改变人们的脚步,于是我偶尔会停下脚步来端详生活的美,然后用我笨拙的字句来讲述我的无奈,然而我决定从此以后的生活。我憧憬着生活的美,苦苦追寻,欲罢不能。我相信,美好就藏在一杯香气四溢地咖啡里,站在一颗开花的树下,陪着忙忙碌碌的我们。也许,当我们蓦然一回头,它宛若惊鸿一瞥,在灯火阑珊处,面如桃花。

我无奈,我随波逐流,可是生活的真谛告诉我,绝对不能甘心于此。美好总会在人们不经意间走出来,那时她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它的冰清玉洁,让人们朝思暮想。它是倾城的一朵花,就不会默默的开在城墙之下,总会有欣赏它的伯乐,许它一世繁华。

请别无奈,请别随波逐流。转身,抬眼,前方不远处,便是想不到的清水悠悠,天高云淡。

篇7:随波逐流不是件好事

人生,是个让人永远摸不着,想不透的东西。其实,人生就像一把牌,每个人手中所掌握的每一张牌都是闪光的,有用的。可为什么同样的天赋却无法造就同样的人生呢?

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这句话充分证明了,每个人都可以把每件事情做好,可这取决于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有时候,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可能决定你的人生,所有干大事的人,都是从做每件点滴小事来做起。不只这些,对别人的态度的好坏,可能将来也会影响到你的人生。

这就像下面故事里讲的一样……

从前有一个在上高中的人,他在学校里是一个喜欢欺负老实人的“刺头”。(属于耗子扛枪窝里横的人)见了比自己高、壮的人就i“大哥”、“大哥”的叫,可但凡见到老实认识,就横了起来。这天,一个学习非常好的老实人在学校的读书长廊里安静的读着书,被他发现了,过去“亲切”的说:“哇,你这么好学啊!”老实人没搭理他。他就气急败坏的一把将老实人手中的书夺了过来,向旁边的垃圾箱里一扔,,瞄了老实人一眼,说:“不理我是不是,这就是下场。唉,我的鞋脏了,怎么办?你用衣服给我擦擦吧,看你衣服挺干净的。”老实人挺生气,却又不敢不服从,只好用洁白的校服给他把鞋擦了。长大后,老实人成了一个富商,国内外开发了许多连锁企业;可那“刺头”,因为不好好学习,大学没考上,找工作老是碰壁。一天,他去老实人的公司找工作,(其实他并不知道这是老实人开的公司)老实人在接待时,一眼认出了他,就对他说:“还记得我吗?我也不多说了,你走吧……”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未来无法预知,谁也不知道将来谁会成为谁的过客。人生就像一个没有红绿灯的丁字路口,有人向左走,也有人向右走,但都是各奔前程。过于去随波逐流不是件好事,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你随的什么波,逐的什么流。人生就是这样,从采集一滴滴闪光水来造就一片片幸福流。


篇8:不当一条随波逐流的鱼

我是鱼。

我是一条懒鱼。

我什么也不喜欢做。就象里的厌厌一样,我本想一个自传,说说我这条鱼如何如何地懒惰的做事的,但是我写到这里已经不知道如何写了。

我痛恨现在的生活。我更痛恨的是,我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它。我痛恨我自己为什么不主动地游到别的水域去。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太懒了。

所以我痛恨自己。

但当我在鱼群里看鱼来鱼往的我问过一条鱼时候,我却只能再拾起现实的思维,打起精神微笑的和无形的压力抗争,在这种时候我就会恨自己的退缩和不敢于承担生活压力的怯懦,禁不住黯然神伤,想要离开一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一种逃避呢?我问过一条鱼,说我们能不能通过变换空间来改变自己?她说,无论怎么样最后只能是先改变自己的心态。

这个道理我懂,而且非常的清楚:如果不端正自己的态度,那么将很难去适应各种环境。很多事情我都知道它本身的道理,却不知道它置于现实应该怎么做才能完整。也许就是因为想的太多把时间都浪费了,有些事情是等不了的。我现在唯一的奢望就是想从这样的一种状况中把自己解脱出来,然后我对自己说如果在我年纪大之前不能做到,那就会形成一个定局,再去改变就很难了。不想太放任自己的懒惰,也不想给自己加上很多的压力逼自己 ,如果现在都不能做到,那我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是不是当一切都来的太迟了才去悔恨?我问自己。

我可能唯一不懒的,就是想,后来我连想都懒得想了。有个飞过水面的鸟说,它很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什么也不多想,它的心告诉它需要去哪里就去哪里。其实水里也一样,可以到处游,但是我总是固定不动,我觉得没有鱼管我,我也不去管别的鱼,所以我是一条鱼活的悠然自在。

篇9:米勒:千万别随波逐流

  米勒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为了换钱吃饭,他只能画最畅销的裸体画。
  一天晚上,他孤独地踯躅于巴黎街头,在一个明亮的橱窗前,他听到两位青年在议论着陈列在这里的一幅少女裸体画:
  “这幅画糟糕透了,简直令人厌恶。”
  “是啊,米勒画的吆。他是个除了裸体女人,什么也画不出来的人!”他回到家中,痛苦地对妻子说:“我决定今后不再画裸体画了,即使生活将会变得更苦,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已经厌恶巴黎,我想回到农村去,住到农民中间去!”
  米勒很快移居到巴黎附近的巴比松。在这里,他用自己烧的木炭画素描,靠朋友的接济度过最困难的日子,还要经常对付资产阶级文人学士在艺术上对他的诋毁和攻击。但是,他始终没有动摇,坚持表现农民题材,他画的《播种》《拾穗者》《扶锄的人》等都是世界美术史上十分著名的作品。巴比松风景优美,附近就是枫丹白露森林,后来一群画家聚集到这里,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米勒是这个画派的代表。
  这位享有“农民画家”之誉的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说过:“我生来是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有时,随波逐流是许多人的通病。知识分子看到MBA吃香了,就一窝蜂地赶着去为自己镀金;大家看到炒股炒基金的赚了,借钱也要入市一回;农民看到别人种西红柿卖了高价,于是就把地里的黄瓜拔了种番茄。其实,在潮流面前,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时候你的能力并不适合在目前的潮流里打滚,那就要看清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什么,找准发展的方向。如米勒,他不适合当画裸像的贵族画家,那么就当农民画家好了,一样挺好、挺出色!

篇10:“随波逐流”的全新认识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 。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感悟:和整体协调,跟整体移动。这真是对“随波逐流”的全新认识。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