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的议论文15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4:28:22
篇1:做中华文化的传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着我们民族的伟大成就,支撑着民族团结,和谐与奋斗,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精神文化。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一颗中国人的心灵,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多少事件让我们触目惊心!又有多少伟人让我们敬佩不已!

  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下定决心,努力奋斗,他的伟大精神我们怎能忘怀呢?今天,当我们成为新一代祖国的花朵时,我们真的把祖国的文化传承下去了?

  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黄皮肤,同样是说中国话,可是我们是否想郑成功一样,把民族的力量团结统一,把国家的力量,放在心头?我们会因为身边的小事和同学吵架,会因为自己的不满和老师顶嘴,如果在1661年,我们又怎么可以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作出贡献呢!

  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可是被称为“小公主”“小皇子”的我们,是否关心过?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伟大的中国养育着我们,可是我们却在一步步忘记国家,忘记了那不可抹去的耻辱,忘记了郑成功的伟大精神!

  当我们凝视着那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国旗时,当我们屹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面前时,我们应该好好的想想了,祖国给了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可我们却不能好好的保护它。如果没有了那甘洒一腔热血的英雄,哪里来的和平环境?如果没有郑成功的努力奋斗,哪里来的团结拥抱?维护国家和平,传承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妈妈的皱纹越来越深,可爱的家园也日渐富强。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是未来的继承人,我们该挑起明天的担子,让中华文化,让郑成功的事迹永远传承!

  泪滴水成冰,我们的梦想不再是远在天边,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着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努力!

篇2:中华文化的古与今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刻在中华文化特征上两个熠熠生辉的词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略有所悟。

从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层出不穷的仁人志士,熠熠生辉的中华美德,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抗倭名将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云;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豪杰匡扶正义,为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为民族尊严献身成仁,共同铸成可歌可泣的中华历史篇章。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更令我心生钦佩的是三国丞相诸葛亮与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都必躬亲,后写了震撼人心的《出师表》。作为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难道不让人由衷敬佩吗?

毛泽东在中国即将存亡之际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壮美地成立。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面对困难迎刃而上,为和平解放不畏牺牲。

这些美德,这些精神,在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永不泯灭。

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源远流长地发展。在当下社会,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已从娃娃抓起,从学龄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及与其同行的应试教育,《弟子规》《论语》等中华文化篇目已深入中国人的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孝顺父母的最重要体现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更是长辈对后辈从小的教导……但诸如儿女殴打父母等与“百善孝为先”背驰而行的做法着实令人费解与感到心寒。

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与洗礼,中华文化固然有它可敬可赞可传承的地方,但一些落后思想还需淘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中华文化发展中产生一定影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现在是不应传承、不应追捧的。毛泽东说,继承中华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民主性的精华”。所以,中华文化还需批判性地继承。

他还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新的风貌跨入新的世纪,中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等共同形成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古灿烂辉煌,在今愈发生辉。当下,全国人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篇3:走进中华文化的世界

微风拂面而过,捧一卷诗书,茗一杯香茶,听窗外雨声,勾起万千思绪,走进了中华文化的世界。

阅诗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短短两句,将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挥发出来,随带星星点点的忧伤,更有一种寻寻觅觅的信念。不愧孔子云:“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中的屈原,向往美德,纵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粉身碎骨也永不变心。此坚定,此志向,尤其是奸人谋害而能改变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阳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皎洁的明月之下,苏轼感慨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月皆有阴晴阳缺,好好珍惜大好时光,能与家人团圆便已足矣。

捧一卷诗书,陶醉其中,中华文化所酿之诗书,岂不香矣?

茗香茶

茶之香,不同于美酒之醇厚,不拘泥于树叶之清香,茶之味,乃世间之独一无二。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闲暇时候沏杯茶,清香溢满小屋。端起杯,轻轻吹去那漂浮的茶叶。轻啜一口,微微的苦涩,浓浓的清香,通体的疲倦荡然无存,诸多的烦恼悄然远逝,遐思也飘远了。

此时之美好,乃茗一杯香茶,置身于茶之中华文化。

听雨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古诗人皆爱观雨。廊下听雨,隔窗望雨,皆有不同的趣味。

窗外下起了细雨,淅淅沥沥的,别有一番风味。大千世界皆为一片天空,但中华之雨,其风趣乃独一无二。

中华之雨伴随中华文化,得其精华,随诗书之朗读声,让人置身于中华文化之世界。

捧一卷诗书,茗一杯香茶,听窗外雨声,中华文化之精华于其中。走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乐在其中。

篇4:诗词中华文化的瑰宝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诗词用于陶冶情操,由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诗词也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刚说出第一题,全场一片“寂静”,我挠了挠脑袋,还是没个结果,环顾四周,全场人都在发呆。

“刚刚才说过的。”老师一提醒,还是没人能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一些诗看似熟悉,却又陌生,我好似神游于彷徨中。

“瀚海阑干百丈冰”,这句话一下子打破了我的彷徨。“愁云惨淡万里凝”我立马脱口而出。终于蹦出一首我耳熟能详的诗,这首诗一下打破了没人回答的惨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老师的另一句诗词,也被我迎刃而解。

气氛马上就活跃了,随着我的连答两题,敌队准备着反戈一击。

“决眦入归鸟的上一句”全场人慌了阵脚。对我这种不适合反向思维的人是种考验。敌队的人不知怎的,都不说话。全场人又回到了开场时的尴尬。

“这不是《望岳》吗?”旁边的小潘支支吾吾了起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呃你,下一句是啥?”他一时语塞。

“哦!是荡胸生层云。”他思索了一会儿诗便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我们队刚想庆幸一番,老师便直接浇了盆冷水。

“回答正确,可你们没举手啊?”全队那想庆幸的念头马上被浇了个彻底。

几轮下来,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那胜利的乐趣,同时还有那沐浴在诗词中的快乐和藏在每一句诗词中的独特韵味。

篇5:中华文化的韵味

我国中华文化具有历皮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我们文化更加多样,丰富多彩。


当然,前代人也给我们留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著作。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者,文人的情感,体会到我们中华文化的韵味以及丰富的内涵。


相信你一定阅读过不少中国经典名著、那它们是否对你产生过什么影响?我也会偶尔阅读,翻翻看看名著。我喜欢在阳光下,享受着太阳给我带来温暖的同时,翻阅着自己喜爱的书籍。感受只属于自己的宁静。脑壳里,那些文字无处不在,不知不觉中,一本书已到结尾我还意犹未尽我最喜欢的是《诗》,我爸在我十六岁那天,他送我《诗》,觉得不可思议爸居然会送我这个我迫不急待的打开第一页,接着第二页。起初觉得索然无味,后来无聊时也会拿着《诗》看看,慢慢的我就熟悉这本书了。其中有许多诗作,我时常会读读,日积月累,也就对这本书越来越熟悉啦。


每首诗中都藏看诗人的心声,心,怒,哀,乐都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我才发现文字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两三个字便能把人物感情描述出来,两三个字就能使人喜笑颜开而或怒发冲冠。两三个字也能使人感受景物的美好,虽未曾亲眼看见却身临其境,如临其景。


中华文化不仅仅藏于经典著作之中,还在于现实生活中,古老的文化有些流传至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优秀的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糖粕。


中华经典有许多,我所喜爱的《诗》,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学会了许多处世的道理。


相信你会也会找到你喜欢的那本中华经典,像我一样慢慢地了解慢慢深入、细细品尝。


中华经典给使我受益颇丰,不仅仅是我,只要你愿意,它不会抵触。学习中华文化从经典著作开始。


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我们去体会它的韵味!

篇6:中华文化的魅力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

  一女子,静立水边,飘动的衣衫,浸湿在清涟,落日下,她的背影是如此的凄美。

  正如刚进大观园,满园的姐妹惊叹于她的婀娜多姿,她的超凡脱俗,她的卓尔不群,那双似水如泉的含情目,那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在她的桃靥上恰到好处,然而,在大观园中她是最无助的一个,寄人篱下的自尊,从生来就有着敏感细腻的感情,她开始变得孤标傲世。

  我愿变成她手中的那卷素纱,寄托她无尽的愁思;我愿变成她指尖的那泓清泉,映照她芙蓉般的面容;我愿变成她手中的那柄花锄,埋葬她怜爱的落花。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路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她的命运,犹如这一树的桃花,虽然美丽,但终将凋零。她轻举花锄,那落花便轻轻逝于净土,泪,无声的落下,她知道自己的命运犹如落花,已错过了花期。她悲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在大观园无数眼睛的注视下,她无处可藏,没有熙凤的泼辣干练,没有宝钗的端庄稳重,更无湘云的豪爽大气,她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坚韧。于是,她只得用刻薄的语言来包裹自己瘦弱的身躯,用强烈的自尊来掩盖自己心中的不安。

  夜幕降临,她点起烛光,朱唇微启,泪又一次滑落,纤手一摆,将往日的情思,一页一页,幻灭在跳动的烈焰中,顿时,一切都灰飞烟灭,像是隔断了她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牵挂,这时,背后传来他温暖的声音:“我早已背熟,但烧无妨。”心似被暖阳轻抚,在大观园中,能读懂她的,却只有他。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终于离家出走了,而她也在忧伤中死去。

  她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一部华丽的悲剧,一部唯美的悲剧,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篇7:中华文化的味道

院外的菊愈开愈艳,缝隙中流进的是几缕桂香。雁阵,拉开秋的序幕。无声息地,那专属秋的节日——中秋,也愈近了。

父亲走过来:“中秋要到了,你想做什么?”“写作业,吃月饼,赏月。”我不假思索。父亲扭头看向窗外,缓缓地说:“中秋,真的只有这些习俗吗?”一句话,点破了我的思索。中秋,中秋,花好月圆的别样习俗,我却不能名其一处。

中秋节如期而至了。傍晚,我们一家赶往江苏老家,去到乡村中。大姨早已开始忙碌了。芋头洗净去皮,正在锅中翻腾,一个个水泡喷吐出清新的香味;桂花鸭已放在案板上,等待着被切块装盘。另一边,刚到的祖母和母亲已经卷起袖子,开始制作桂花糕:

将已经磨碎的糯米与糯米粉揉和,在蒸锅底上铺上一层,撒上腌制好的糖桂花、白糖,嵌入核桃、蜜枣。在一层馅料上面再铺一层米糕,在嵌入相应的桂花与其它配料。糯米粉在祖母手中不断揉捏,翻滚。那布满沟壑的手娴熟地翻动。最终,蒸笼的盖子掩上了。我问祖母为什么手法如此娴熟。祖母说,这是我父亲儿时最憧憬的美食,年年都等着中秋吃桂花糕,年年都会蒸。

不一会儿,蒸笼便被掀开,仿佛解开谜题一般。蒸汽冲上屋顶,我探着头欣赏美妙的成果。待糕稍凉,我便把它切成小块。看着手中柔软细腻的小方块,扑面的是桂花与核桃的清香。父亲走过来,对我说:“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的美食呢。你会做了吗?等你长大了,每当中秋节时,你也要给你的孩子做桂花糕哦。这桂花糕不仅有着中秋的清香味道,更是文化的传承。”我品尝一块桂花糕,体会到了胜于那份甜香的,文化的味道。

晚餐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男女老少。老人们聊着养生,叙着回忆,平时淡淡的寂寞早已不在;大人们谈着生活,讲着家庭,抛下平日工作的琐碎;孩子们,则在院子中与平时看不到的家畜玩耍,喂食。每个人脸上都不见疲惫,都那样快乐——团圆的味道,如此清美。

饭后,桌上收拾完毕,大姨端来了一个我不曾见过的东西。一个斗状的瓷器,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我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告诉我,那是香斗,要将斗香攒聚在香斗里,点燃后可以为将至的秋冬祈福。我细细一看,香上写着“出入平安”、“人口太平”。简单的祈福,却有着近千年的历史。

烛焰燃起了,仿佛新生的婴儿,娇弱地,却点亮了周围的一圈斗香,点亮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期望。烟丝丝缕缕地飘出,却不呛人,有着淡淡的檀香,古朴神秘,为月色笼上了一层古老的氤氲。那落下的烟灰,落到我心中,沉淀着中秋的印记,带着檀香的芬芳。

夜渐深了,灯一盏盏遁去了,我却难以入眠。是在思念,思念没能来团聚的亲人。更是在思考。这样淳朴的中秋,我能过上几次?这是一个没有月饼,没有联欢晚会的中秋,但这个中秋,却更有味道。我习惯了月饼陪伴的中秋,却深深地恋上了这个中秋。我想起父亲的话,中秋的习俗,不应该被人们淡忘。这中秋节的味道,更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而这烙印——

不是桂花的香甜,饭菜的清美,和斗香的神秘。而是在那背后的中华文化与千年历史的味道。

篇8:诗词中华文化的瑰宝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诗词用于陶冶情操,由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诗词也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刚说出第一题,全场一片“寂静”,我挠了挠脑袋,还是没个结果,环顾四周,全场人都在发呆。

  “刚刚才说过的。”老师一提醒,还是没人能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一些诗看似熟悉,却又陌生,我好似神游于彷徨中。

  “瀚海阑干百丈冰”,这句话一下子打破了我的彷徨。“愁云惨淡万里凝”我立马脱口而出。终于蹦出一首我耳熟能详的诗,这首诗一下打破了没人回答的惨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老师的另一句诗词,也被我迎刃而解。

  气氛马上就活跃了,随着我的连答两题,敌队准备着反戈一击。

  “决眦入归鸟的上一句”全场人慌了阵脚。对我这种不适合反向思维的人是种考验。敌队的人不知怎的,都不说话。全场人又回到了开场时的尴尬。

  “这不是《望岳》吗?”旁边的小潘支支吾吾了起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呃你,下一句是啥?”他一时语塞。

  “哦!是荡胸生层云。”他思索了一会儿诗便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我们队刚想庆幸一番,老师便直接浇了盆冷水。

  “回答正确,可你们没举手啊?”全队那想庆幸的念头马上被浇了个彻底。

  几轮下来,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那胜利的乐趣,同时还有那沐浴在诗词中的快乐和藏在每一句诗词中的独特韵味。

篇9:中华文化的力量

  伴着风雨,迎着朝霞,中华文化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其力量也深深熔铸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生死存亡时,总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鼓舞着中华人民去战胜苦难。

  当日军的铁蹄踏上中华大地时,当中国人的鲜血染红这一片大地时,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面对侵略,铸就了了一段辉煌。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的团结一致面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那一次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华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团结在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当地震袭来,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了一起,当地动山摇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当被埋在废墟下时,人们互相鼓励;当地震过后,灾区的人们互相安慰、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帮助灾区的人们渡过难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这种来自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国人团结在了一起,正是这种团结,才使得中华儿女在困难中凝聚到了一起,在灾难中凝结到了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当浙江省温州市甬温线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时,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爱心,人们纷纷去献血、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客人、一股股爱心的暖流在城市中传播,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助人为乐,发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时,当中华文化已经进入中华人民的血脉时,它会迸发出一种力量,去增强中华儿女对困难的勇气,去领导中华儿女战胜中华民族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文化力量如春雨,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如火炬,可以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如一盏明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中华人民才可以笑对困难,才可以团结到一起,共同去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我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儿女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将会运用这种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10:中华文化的前路在何方

  车水马龙,倒映着国家的“繁荣”;灯红酒绿,绚烂着社会的“昌盛”;歌舞升平,点缀着世间的“荣华”。而我站在静默的巷角,面对雍容华贵的世人不知何去何从,本想以博深的中华文化为伴,却无处寻觅,只引来无限惆怅。

  物质充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无人不说中国在崛起,无人不说炎黄子孙在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让多少人陶醉其中的假象,相反,中华民族在某一意义上来说,是在倒退的!倒退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内涵在逐渐流失,渐渐的剩下一个空壳让世人景仰,而炎黄子孙却美在其中,殊不知危机四伏。

  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时;当人们出口就是脏字时;当我们追随韩流,乐在其中时;当天安门广场粘满了口香糖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哪里?难道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当“超女现象”反映出娱乐圈的肮脏时;当三鹿,双汇等企业为了利益而危害消费者健康时;当商标冠名于大学时;当有人戏称我们为“盐荒子孙”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哪里?国民的素质在哪里?我们又怎敢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礼仪之邦呢?

  纵观历史,德意志民族与大和民族是很优秀的,虽然一战与二战的罪恶为他们泼上了污水,但我们不得不去佩服他们那顽强的民族精神文化。德意志民族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均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原因就在于。国家虽败,但民族文化还在。再看日本,其在二战后经济国力迅速恢复,更是创下了振兴的神话。其实这都得益于强大的精神文化基础。

  当然,我们中华民族还不是很落后,还不是陷入深渊,无法自救。当长江学子舍命救人时;当教师义无反顾赴火救学生时;当灾后全体人民团结一致时,我看到了文化复兴的希望,也只有全体中华儿女觉醒,捡起那如玩具般丢失的文化时,中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崛起。

  从古到今,文化是一个民族盛衰的决定因素。文化在心,又何怕民族贫穷落后,文化在心,又何怕他国的压迫与侵略。愿中华儿女早日醒悟,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篇11:中华文化的价值

年轻的一代,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养尊处优,不知寒苦,贫于安逸,精神空虚。在他们的概念里,唐僧几乎成了“长舌妇”的代名词,而猪八戒竟成了业余的“感情指导”。名著被戏虐,经典被颠覆,这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对此的理解。而社会对此的管窥之见,真的说明文化价值的失落吗?

其实不然,“大话”之风本无可厚非,而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它。

身处第三代工业革命时期,时代的步伐是匆匆而矫健的,在我们追求着一种大超越的同时,应会不时地添加一些轻松而简单的话题,如社会上的“大话” 、“戏说”之风盛行,诸如“大话西游”、“水煮三国”、“戏说乾隆”等等它们并无深刻的内涵,娱情而未必娱心,而是以一种后现代的无厘头为现代生活做一些点缀罢了。它们并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主流声音,更不能引领一种潮流,我们的主旋律是积极的充实的,而不是颓废的空虚的。看上海APEC会议上一水的唐装,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和”展现,都是对古代经典的传承,对现代时尚的发展。若说“大话”之风导致文化价值的失落,纯属无稽之谈。

另外,“大话”之风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古今思想的差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思想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制式。对经典的戏虐,无非向人们展现了一种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念,无所谓是非,无所谓雅俗,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以现代的视角对历史的思索,对文化意义的推陈出新。正如词曲方兴起时,被认作靡靡之音,不为当时社会所接受。而宋词就是在众人非议中发展壮大的,近而形成一种经典,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由此看来,雅俗本无一个明确的界限,他日之俗方为今日之雅,而文化的发展与兴盛便是在雅俗共鉴中跨越泱泱五千载历久弥新。

因此,我们说“大话”之风合理地存在于这个社会上,我们应以一种容纳古今的心态来面对,不可一概排斥之,更应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切不可管窥蠡测。只有明确文化的主旋律,兼容各类观念,方可使中华文化的价值经久不衰。

篇12:探寻伟大的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许许多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智慧结晶,有通俗易懂的歇后语,还有举世无双的汉文字,更有博大精深的诗歌……在我看来,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并不是奇妙多端的汉字,而是令人如醉如痴的诗歌。

我喜欢诗歌,我们六(5)班的同学们都喜欢诗歌。诗歌令我们陶醉:它的朗朗上口令我们陶醉;它的字字珠玑也令我们陶醉;它的高深莫测更令我们陶醉。但是,正因为它的含义深远,大多数人就只能迈进它的门槛,领略一下它的韵味,就无法再继续前行了。今天,天赐良机,杨老师要给我们上一堂关于古诗的教研课。同学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上课铃一响,就迅速找好了自己的位置,端端正正地坐好啦!

杨老师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她将本次的教研课设计出了重重关卡,令同学们眼前一亮,真是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啊!大家精神立刻振奋了起来,都想像开班会那样直接“KO”杨老师提出的每一道难题,成为传说中的“独孤求败”。

杨老师首先给我们上了一道“开胃菜”—清炒组名。每个组都以最洪亮的声音,无比自豪的将自己那充满激情的组名和口号报了出来。它们那诗情画意般的称号,个个都蕴含着同学们智慧的结晶,也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然后,我们的古诗“三剑客”闪亮登场了,他们就是同学们公认的古诗小能手:聂臻、龚洲、冯心竹。他们带来了许多名扬中外的古诗赏析,令所有同学都迅速记住了它们。《将进酒》中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让同学们记住了它;《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忧国情怀让同学们记住了它;《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勃勃雄心,让同学们记住了它……他们的赏析都十分到位,表演得非常成功。在最后的评比中,龚洲的《龟虽寿》惊险地获得第一名,其他俩位虽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好退居二线。

当答题环节开始的时候,浓浓的火药味更是迅速地蔓延起来,每个人都是分秒必争、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假如答题机会被对手抢走了,同学们立刻锤胸顿足、唉声叹气起来;当好不容易抢到答题机会之后,心急火燎的我们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用最大的嗓门,不,几乎是咆哮着回答完问题。那一双双小手都像闪电般快速举起,说话时也快得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教室里几乎是“硝烟弥漫”,同学们那熊熊燃起的热情之火把整个课堂都烧了个“热火朝天”。

最后,伴随着龚洲所在一组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诗歌的旅行。在这次充满激情的诗歌赏析旅途中,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拿到了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有了它的帮助,我们相信今后一定能更好地在诗海中遨游,去探寻中华文化的这个瑰宝。

篇1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周五晚上,我打开电视,挨个换着台,却没有一个节目能激起我的兴趣,正在烦躁之时,一个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本以为这就像是在学校里,老师给同学们听写词语一样,谁知,我一看那里面听写的词语,哪里像平时听写的那样简单,那些各种各样的生字僻字、疑难杂字以及许许多多我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成语全都是听写的词汇,秤砣,黄芪等词,算是最简单的,最要命的像改锥,腱鞘炎等专用名词,字是不难写,可除了专业人士,谁能往这方面想,虽然这些词一个比一个难,可这些好像并没有难倒选手们,可场外的成人体验团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

成人们个个提笔忘字,间歇,癞蛤蟆都是平日里人们的常用词,可间歇正确率却不足10%,沭河颠茄猢狲等词更是让人想破了脑袋,这些词别说听写了,我连见过都没见过,有些词嘴上说着容易,可写起来却死活想不起来怎么写。就像我默写古诗一样,看书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只重点记了一些易错字,可真正写的时候才发现,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自己认为那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字,却常常出错,惹出了不少笑话。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没有成功人士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虽然现在是电脑时代,用手写字的机会已经不多,可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母语都写得一塌糊涂,那么再富再帅又有什么用呢?

写好汉字,刻不容缓!

篇14: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随着时间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

如今国家和社会也在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电视台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赛、舌尖上的中国等,来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也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只有它,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

落实到个人,便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具有良好的品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向我的大国梦,我们的大国梦进发!

篇15: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代文章必有宗,有名事者得其传。”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沉淀,不论是神韵飘逸的唐诗、细腻淡雅的宋词、还是婉转缠绵的元曲、跌宕起伏的明清小说。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

其中,四大名著可以说是我的最爱了。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西游记》。里面大体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经历。其中,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妖魔鬼怪的阻拦,才取得真经。看完后,我心潮起伏,有时我还会想:如果我有孙悟空的本领就好了。但是因为唐僧的好坏不分,在他刚收孙悟空为徒时,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他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孙悟空赶走了,我也为孙悟空感到悲哀。其余的三部中,《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之间的情深义重,《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真挚缠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是,《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之间的三国争霸以及其中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则更加令我着迷。看完之后,刘备的礼贤下士也让他成为我心中的偶像。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三顾茅庐的场景: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并没有令他灰心;第三次再请时,关羽、张飞都有些不耐烦了,而刘备却意志坚定,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值得我学习。

我想:如果我也可以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有什么事不会成功呢?四大名著,四朵美丽奇艳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在书的花园里漫步,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