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作文20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7:38:51
篇1: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鐀鐀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鐀鐀
鐀鐀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篇2:暑假“隐居”

我妈在永嘉借了一栋房子。听她说乡下怎么好怎么好,空气清新啦,竹林舒服啦,有鸡有鸭有狗啦,说得我的心只痒痒。于是我跟妈妈说好,带孙乐伊一起全家人在乡下“隐居”一个暑假。

开车到乡下一个小时路程,我一直在看外面的风景。正如妈妈所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我兴奋不已,只盼着赶快到。
终于到了,我跳下车,哎呀,我都快被烤焦了!
太阳那么烈,我先受不了了。赶快跑到屋内,不料大腿立马很痒,我抓了抓,摸到了一个大包。糟了,蚊子给我“见面礼”了。死蚊子!
我在心里骂着。看到孙乐伊也在不停挠痒痒,呵呵,彼此彼此。屋里收拾得倒挺整洁,一看就舒服,还有空调。
我妈说:“长裤穿着不会被蚊子咬。”说着去拿长裤。我心中不乐意,夏天穿长裤,多热啊。可我更不想被蚊子叮,只好被迫穿上长裤。
我和孙乐伊想去小溪里玩,可妈妈说得吃晚饭了。她正说着,大盘大盘的菜被端了上来。“哇!”孙乐伊叫道,迅速夹了一块香喷喷的肉。“这是我们自己杀的鸡,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瓜,这是我们的鸡下的蛋。”那阿姨一个个介绍。我夹了一点蛋,真好吃!
我们这顿饭吃得好香。
吃完饭,我听见门口有狗叫,便拉着孙乐伊去看了个究竟。打开门,我看见了一条大黄狗摇着尾巴看着我。我觉得它是一条野狗,饿了,便叫爸爸扔了块骨头给它。狗狗看了我一眼,叼了骨头心满意足的走了。
第二天早上,我吃完早饭,在妈妈同意以后,我拉着孙乐伊,拿着饼干去喂鸡。一打开门,热气又扑面而来。“哇!”孙乐伊叫道,"好可爱的小鸡!”我也感觉这些乡下小鸡可爱,毛茸茸的如滚来滚去的一团球,它们啄食着饼干,估计也觉得新鲜,但饼干老是被大鸡抢去。
因为乡下太热,蚊子太多,我们住了三天就回家了。可这三天里的事写也写不完,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蚊子多,风景好,鸡鸭多,胃口好!

篇3:拜访隐居的隐者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贾岛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来到了一座山林中,拜访隐居的隐者。

一路上,鸟语花香,经过一段时间,他在一间被山雾笼罩的草屋前见到了正在于小狗嬉戏的隐者徒弟。贾岛不慌不忙的走到了一棵高大的松树前,徒弟一看,便走过去接待他。贾岛一看这个童子像是隐者徒弟,便和气地问:“你的师父到哪里去啦?”徒弟微笑着说:“我的师傅去采药去啦!”贾岛一听,向四周张望,不见人影,所以有点失望。可是一点希望又油然而生,他又问:“你的师傅去哪儿采药去啦?”徒弟连忙回答:“对不起,因为这山中云雾太浓,很难看清人影,而且还很容易迷路,所以我不知他在哪儿。”贾岛一听,很是沮丧,这句话把贾岛的一线希望彻底打破了。可是贾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虽然他未见到隐者,却写下了这鸿诗巨制。

篇4:我想做隐居者

我曾经设想做一个隐居者,因为,生活不管怎么活都是无聊的,脑子里想的和眼睛里看到的是两回事,因此,我讨厌自己的脑子,也讨厌自己的眼睛。但是,脑子是个上紧了发条的闹钟,滴滴答答走个不停,没办法让它停下来,就像直升机的螺旋桨总在上面盘旋不停,当它转得很快的时候,看上去很慢。

两眼睛也是圆的,睁开眼皮,它们就像两双胞胎似地行动一致。耳朵收到了什么消息,眼睛两兄弟就急切地想去证实,而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行为,它们总是徒劳地想知道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东西。

我什么都离不开,却要离开一切,这就是我常常夜里,穿过到处迷漫的,音响和电视的声音,去寻一条幽静的小路走的原因。直到那些声音,因为力所不及的,虚妄的能量耗竭,而给我一点喘息的,不管怎么说是幸福的平静。我在那平静里隐居下来,只有轻轻的脚步踏在轻薄的月光上,那月光多么像一片朦胧的幻境。

我看见远处的家,那个高高耸立在夜色的城堡,我占据着的地方只是其中之一很小的空间,看不见窗户。它只是向着城堡的内部开了几扇阳光不充足的窗户,在那儿,正午的阳光和午后的阳光仿佛就是早晨和黄昏。因此,我感觉的夜色总是十分浓厚,适宜隐居。

我在月光里,想着这个世界黑洞洞的一面,很想忽然就在脚下裂开的缝隙中坠落下去,这时我还会本能地撑住左右的泥墙,让自己下坠得慢些,让我有时间想想那些过去的事情。那些事情从黑而深的洞底浮上来,比如一张熟悉的脸,一个大街的热闹景象,生活的海市蜃楼紧紧地贴着我的眼睛,将我叠床架屋的谎言压成一片废墟,这太压抑,太沉重了。

这就是我的潜意识?或者不用这个词,这就是我的内心?我的充满着逃离欲望的那种决定?找不到意义。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如网上的浮沫,我在那儿有一张固定的面孔,这张面孔开心地大笑,以为那儿绝对是一个隐居的妙处;人来人往,无所不为,我的乐趣,艺术的才能,流动的情绪,生活的见闻,和我的肉体、现实,完全分离开。我分解了,照顾不及各个漂移的部分,那真是一种任意东西的活动,我的灵魂自己要干一些自己交付出全部热情的事情;不再区分虚拟的和现实的,在分解中隐居,隐居,就是把自己干掉,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现实中抹掉。

你说身体?没有了,忘了,不存在了。本来就毫不起眼,忘掉多好!若是肉体还有些趣味的话,那就是在月光下朦朦胧胧地淡去影子这一点具有美妙的,绝对的意味,就如同爱情的彼此消融,抵达开初的愿望的境界,在那儿,消除语言,让原始的迷离之情陡然升高到所有静止的语言,优美的语言,神秘的语言所无能为力的境界,那是一个由喘息、叫喊、汗液、颤抖组成的婚床。它漂浮在意识中,那里星光点点,灯火摇弋,然后就一直黑下去,就像胎腹中的婴儿所感受到那种深夜的闹钟的声音,一种虚空的寂静。

逃避是不可能的,但注定要逃避。唯有逃避,才像一种抽象的隐居,才能得到自由的呼吸。那里,没人会对你的出气和吸气指手画脚,他们的手脚鞭长莫及,永远也够不着,想也是白想;你潜水了,在深处了,那儿没有别人的发声器官能把废话弹进你的双耳,你却能从深处浮到水面冒一个泡,吹一会儿风,看看这个世界又在鼓吹什么神奇的事情,把你的感觉摇摆一会儿。

离开了人生的戏剧,你是完全不重要,彻底忽视的角色。你躲在灰色的境地里,一露头,比如阳光照见你了,你便成了一个被拯救和挽救的人,其实你就想那么呆着,诸事皆胡乱地避开;你只想安安静静地那么隐匿起来,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并非非得有一个老山密林的幽处,或者是深渊般的地下洞穴里,那里其实放不下你日常的吃喝拉撒,还有女人,那些美丽的,小心的,有耐性的藤蔓植物,那些羽毛,受惊的鸟,安慰和堕落之所。

在隐居的地方,才有一种神秘的活力存在。那时候的意识是梦幻的、模糊的,深处是尖刻的、批驳的、讥讽的、颠覆的、困窘的,它最后的一点力气总是从灵魂的围墙上钻一个孔,然后,只让月光一闪一闪地照进来,照在自己的脸上,那对痴狂的眼睛里。

篇5:隐居的高中生活

我现在的样子,大概是被逼迫的,但我确实感觉还好。卸去一身多余的负重,减轻了我的压力。不少人劝我说,别想太多,很多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倒并未做更多的解释,反而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不知从何时起,逐渐树立起了自信。不再一味的妥协,顽强的选择放手一搏。像是每个人临死前回光返照,蓦然觉醒了。命运对我如此恩惠,给了我这次机会,仅这一次,我已足矣。我懂得了珍惜,同时也明白了生活要有所舍,之后才有所得。

在众多诱惑面前,看到他人被折磨的死去活来,痛苦不堪。我通常不变的莞尔一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内心抵抗,然后我得到了收获,没有被那么多的东西扰得逼迫着左右。愉悦之后,开始自嘲曾经太多的时间都用在了不务正业,浪费了一去不返年华。待到人人都说我长大了,猛地大吃一惊,上一场梦做了好长,差点就埋没了一切。他人也不再说,你还小,让我来吧。那些云云,回忆起来软绵绵的,颇有些幸福。

以往时常会因别人的过火,难以理解而痛不欲生。次次打击、冷遇过后,心态变得宠辱难惊了。人长大了,增长了许许多多早些年不曾有的本领,有些是的,有些则是逼迫的。

现如今,放学回家,自由的时间真是很多了。往日的玩伴,都大多去了真实的社会拼搏,也已没了往日的玩兴。浮躁的不安随时都会来袭。还好,知道了要做好自己,周围的一切只是拿来做欣赏的表演。“举手之劳”有时也埋藏在了内心深处,然而我已不敢向任何人提及,尽管会在心底受到成千上万遍地刺痛。

定会有无数的同学发出感慨:“我的拉力太大了……”为了学业,也是费尽了心思,到了几近枯竭的地步。谈论着是否要报专业,否则考大学就要无望了。我在心里想:“决不能为考大学而考学,勉强附加的专业,我无论如何不会去学。活这一辈子追根到底为了什么?之后再去做出选择……”身后仍是喋喋不休地争论,为了避开熙攘的人群,常常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

晚上休息前,室友们总是按捺不住心情,高谈阔论。买房、买车、升学、就业、地震、战争……本来已淡忘的杞人忧天,又来了。堕落的习性袭击每个人的大脑,睡意消失的无影无踪,开始郁闷发呆,想入非非……太多无聊的事,把他们伤害得不浅。我用心感悟着周围的一切,坐观他人的喜怒哀乐。很少能够进入角色,只能做个旁观者。“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过着有些隐居意味的高中生活,其乐融融也。

篇6:大自然中隐居的朋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和妈妈带着一脸的微笑走在前往树林的羊肠小道上,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拜访那些在大自然中隐居的朋友。

走进树林,抬起头来,几十棵,哦,不,几百棵参天大树几乎遮住了阳光,使我觉得树与树之间,似乎有一种隐形的东西让它们能够自由交流。果然,我看到树枝间的枝叶是如此亲密地靠在一起,好像在我们的头上纺织出一顶自然的生命绿伞。

阳光透过枝叶,在落叶铺成的“地毯”上投下了斑驳的金印,有一缕阳光斜射进来,正好照在我身上,立刻,一种不可言传的温暖,像有魔法般在身上弥漫开来。又一道阳光倒映在林旁的小河上,顿时,河水潋滟,波光粼粼,似乎有谁在河里撒了金子一般。

哦,起风了!但见一片片树叶从树梢飘落,在林中,它们专心听着风教练的口号,跳着螺旋舞缓缓降落,就因为这些小家伙,这片树林因而改头换面,从自然的领地变成了落叶的舞会场所,再看看那些已经着陆的叶子,可真够热情。呵!整个被落叶覆盖的林子都因为我们这些新客人的到来而“沙沙”作响呢!

“快看!有松鼠!”妈妈大声叫着。“刷”,一道灰光十分利索地从我眼前闪过,我看到了一只大树之灵,它逍遥自在地摇着大尾巴,蹿了几蹿,最终消失在了密林深处。还没回过神来的我们,好长时间呆立不动,只觉得这次特别的“演出”,一点也不亚于专业杂技演员的标准动作,看来,这片树林真是一块难得的翡翠呀!就连松鼠这种罕见的小动物也来定居。

我们继续向前走去,这时,城市的喧嚣渐渐在身后离我们远去,迎面而来的是自然的声音,一首自然酿造的共鸣曲开始了演奏。

鸟,在曲子中欢唱。它的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妙动听,因为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鸣叫。蝉,在琴谱内歌唱。它的歌声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婉转,因为它是在自己的天地里奏乐。鸟叫,虫吟,蝉鸣……在林间此起彼伏,仿佛为我们讲述自然的故事,仿佛为我们描述它们无忧无虑的生活。闭上眼睛细细倾听,只觉得整个身心都早已融化在这可以忘掉一切的境界中。林外,汽车的轰鸣声被自然无边的法力制服,退去,退去。

提起鼻子,仔细一闻,啊,一股浓郁的芬芳在鼻子尖来回飘动,里面裹着枝叶间雾霭的淡香和花草间露水的清新。又来风了,这个极为普通的家伙在这片林子里也显得别有特点,这风啊,整日裹着野菊花的清香在林中转悠,把点点秋意散播在树林的每一处。

啊!这片林子不就是自然的一扇窗吗?

篇7:我想去乡村隐居

我常常想背叛城市

到那漆黑的乡村去隐居

让人类的灯光看不见我和我的影子

让汽车的噪音驱出我的耳膜

我要真正地孤独起来

孤独地去享受阳光的温暖

空气的清新和大地的潮湿

在那里

我想穿衣服就穿

不想穿就把它悬挂在河边的树上

让我像条小鱼

游走在清澈的水中

我想啥时候上岸就啥时候上岸

山梁上的微风是常来看望我的亲人

树上的小鸟都是我可爱的玩伴

黎明前的狼吼狐鸣狗吠

都是大自然在与我真诚攀谈

我要用双手去耕种长满荆棘的土地

让秋天的果实堆满我的视野

在冰雪来临的时候

我平躺进金黄的柴禾

让太阳的光辉陪伴

我会与春天一起走进凉爽的夏天

我绝不与四季较劲儿

紊乱我的一生

我要在自然中酝酿我的长寿

我要用多出的生命

弥补我过去的缺失

在这漆黑的乡村

每一个避难的人都是一盏明灯

独自闪着清冷的光

不会像都市的繁华那样刺眼

城市太累

谁陪我

隐居…

篇8:出仕和隐居

古人中不甘于平庸者,最常见的两种出路:一种是典型的“出身仕汉羽林郎”,参军,便有可能出人头地。不过这种方法一是受到身体的局限,第二点是保证不了生命安全,虽有话说:“纵死犹闻侠骨香。”但死的几率大,死后有没有“侠骨香”就不一定了。

于是大多数人都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科举考四书五经,也考八股文等等。但年年花样不翻新,考察的东西非常死板,选拔出的“人才”不一定有能力。追根溯源,孔子是很早就提倡“仕”的,但孔子又有话了,说“仕”是为了寻求“大道”,也就是说,只要寻求到了“大道”,不管你是村夫还是农民,孔子都十分敬重。也就是说,主要目的不是当官,而是悟道。

道为何物?并非黄老之道,并非孔孟之道,也并非禅宗之道。道独立于天地间,一旦领悟到了人生、人世的最高境界,便叫悟道。六祖慧能说的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有尘埃?”此中“佛性”便是“道”,悟道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

所以说,人生的最高追求应是悟道。而“仕”只是一种方式。但后期科举已完全违背了选拔“仕“的本意,而众多读书人,例如范进,也仅仅是利用科举获取功名。正是众多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扭曲了科举考试,而正是科举考试,残害了众多范进。

少数范进爬上了统治阶级,但他们腹中只有迂腐陈旧的一套,不仅推动不了社会发展,甚至倒行逆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出仕的悲哀,更是出不了仕的悲哀。

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另一些人则不干了,他们不愿过这样的人生,于是隐居山野,亲自耕种,以供生活。这样的隐居者有陶渊明这样留有诗文在的,但更多的是无名之人。

但这样的话,就等于放弃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有社会抱负的人是不干的。即使他们向往隐居,厌恶世俗,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得不通过科举之路。

这就是隐居的悲哀,更是想隐居又不忍隐居者的悲哀。

于是古代知识分子就面临了两难的抉择。最为痛苦的是白居易,他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却又无时不刻不向往隐居生活。他在《琵琶行》中写到自己“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行绕宅生。”的落魄境地时,内心是很悲愤的。但有时他又会写道:“怅望青田云水遥。”说明他在希翼出仕的同时又向往隐居,这种情怀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出仕与隐居,只是两种不同的悟道方式。范进们的悲哀之处不完全在于他们沦为了腐朽的科举制的牺牲品,更在于他们忙碌一生,疲惫一生,却没有自己的“道”,没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出仕或是隐居,都是失败的。假如他出仕只为了功名利禄,隐居只为了显示清高,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人生,应像孔子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


篇9:我决定——隐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南下的匈奴族不断骚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作为爱国将士的我,怎能无动于衷呢?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而我却只能一声长叹。迟迟不肯出兵。

怒发冲冠,凭栏处,仰天长啸。我空怀一篇爱国之心,却毫无用武之地,朝上,我一再要求攻打匈奴,却遭到反驳,我身心疲惫,缓慢退出宫殿。走时,我听 到,宫中又开始歌舞升平。我仰天长啸,“何时才能击退匈奴!人民何时才能安定!?”我又长叹一声:“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而你,我们的君主,却不顾百姓的死活,还在宫中寻欢作乐,歌舞何时才能休啊!”

我义愤难耐,踏上跟随我几个春秋的战马向边疆飞驰。

路上,看到的尽是大漠孤烟直,草木早已被铁骑无情的踏平。寒风吹过,卷起千层沙,远处的几个光秃秃的土坡上,有几棵已经掉叶的树显得无依无靠,飞来 的几只乌鸦停在稀疏的树干上喳喳地叫着,更使得这塞外边疆的荒凉令人心寒,不知这里的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于是,我继续往前,才找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 村落。、

这里,能抢的都已经抢光了,全无一点生机。一片死寂中,一扇破窗被风吹得嘎嘎直响。这种凄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从焦黑的房屋上,又揭示了匈奴组的残忍,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难道,一把火就可以烧了一切吗?

想当年,我身披铠甲,杀敌无数,赢得了赫赫战功,而今,却只能在这里看着百姓受苦,而无能为力呀!

回到家,我无一日不在为边塞人民担心啊。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思的都是他们,想的也是他们。

终于有一天,闻妻说,皇上下令抵抗匈奴,我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拿出封锁已久的战袍,拍去上面的尘土,喃喃地说:“你跟了我这么多 年,现在又是你立功的时候了。”妻子却有些不舍:“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归啊?战场无情,刀枪无眼,要是万一出了错······”“那又何妨?为了边疆 的安定,就是死了,我也不会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皇上令我即日出发,。我骑上战马,军队早已在门外等候了。我迫不及待的一声令下:“出发!”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始出发了。一路上,不断有成群的百姓 来为我们送行,还为我们送来了粮食,看到老百姓对这次攻打匈奴的支持与期待,我心中充满自信。我在心中默默许下誓言:不破匈奴终不还!

为了维护这个民族的尊严,我半卷红旗临易水。到来之时,敌兵还没有来袭,我们迅速的将宿营驻扎好。

虽然战争还未打响,却听得士兵们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个个雄心勃勃。我下了马,与手下看着远方的长河落日,我知道,这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晚上,我在营帐里怎么也睡不着,于是斟了一杯酒,想到终于可以为受苦的百姓雪耻了,我独自一人饮着一杯又一杯。深夜,残晖尚几星,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倚在床边睡去了······

塞外的边疆,寒风不停地怒吼,角声满天秋色里。果然,他们又来了。

我军早已守候在阵地旁,等待着他们的到来。他们扬着马鞭气势汹汹地向我们冲来。我军一触即发,虽然敌方人数少于我军,却个个强悍。我军也毫不示弱,拿起刀枪施展浑身解数,敌军在我军前纷纷倒戈。最后敌军死伤过半,最终风止胡天牧马还。

我赢得了这场战争,皇上赏赐我黄金万两,此时的我也已是两鬓斑白了,我决定——隐居。

篇10:李煜和陶渊明隐居田园

寂静的夜晚,月光从暗黑的夜幕上倾泻下来,洒落一地清辉。

高楼上,一个孤独的身影正凭栏远望,一袭长衣在风中显得格外单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他独自吟唱着,低沉的声音中满含无奈与惆怅。

陶渊明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想一探究竟。不料那人却已听到了他的脚步声,缓缓地转过身来。陶渊明一惊,连忙作揖,说道:“在下陶渊明,请问阁下是……”“李煜。”“啊,原来是南唐后主,久仰久仰。”陶渊明连忙抱拳,“我刚刚好像听到……你是在吟诗吗?”“唉——”李煜叹了口气,“亡国之人,吟几句排遣排遣心中的苦闷罢了。”陶渊明望向李煜刚刚远眺的方向:“你还在想家?”

“是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只是一个诗人,一个愁比江水更多的诗人。我不该为帝,不该君临天下,我不懂什么治国方略,更没有什么远见卓识,有的只是这一肚子无用的墨水。大臣们说的对,‘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我爱我的子民。大宋兵临城下时,我连打也没打就投降了。因为我知道,如果两军兵戎相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知会有多少无辜的生命为此而受到牵连。为了保全百姓和大臣们的性命,我选择了放弃江山,放弃王位,放弃自己的家。他们都认为我懦弱,他们哪里知道……”说着说着,他潸然泪下。

陶渊明见状,忙走上前去,扶住他的肩,沉思片刻,问道:“你愿意跟我走吗?”“什么?跟你走?”李煜惊诧地抬起头。“我住在一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屋前是自己种的田地,屋后是青翠欲滴的竹林。那里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征战,也没有尔虞我诈,只有青山作伴,绿水相依,蝴蝶翩飞,鸟鸣啁啾。我们可以观鸟赏花,吟诗作画,岂不乐哉!”李煜转悲为喜,热切地看着他,眼神里充满憧憬。“好!我们这就走。”于是,陶渊明带着李煜,回到了自己的家。

从此,李煜和陶渊明隐居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篇11:隐居不应被提倡

提到“隐士”二字,人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古道仙风、看破红尘的高人形象。然而对于社会来说,我们真的需要那些隐士吗?他们又为这个社会、国家做了什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堪称隐士之中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外出为官,后因厌恶官场的险恶,于是解印辞官,回乡隐居。他走的洒脱,但是他回乡之后除了饮酒采菊之外,又为国家做了什么?他一走了之,但是百姓还在继续受苦。他看似洒脱的背后,有着消极避世的心理。

同样的看破红尘,同样的厌恶官场,但苏东坡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苏轼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一群小人破坏。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是遥远的海南。而他却在贬谪之路上感受了百姓生活的不易,于是被贬何处,何处的百姓就会受益。他在位兴修水利,抗灾救民。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他的爱民之心会用被世人所铭记心间。

我认为一个人即使如何遭受打击,都不应该被打倒。真正的强者就如同苏轼一般,尽管上天待他不公,他也不会消极避世,反而以更热情的为一地之官,护一地之民。如果世人都如渊明一样,你也隐居,我也隐居,那当天下有危难之时,何人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我们可以看破红尘,看淡名利,但一定要去做一个对集体有用的人。尽管我们不在乎那些名利,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才是真的值得我们去高兴的。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

隐居不应该被当今社会所提倡,我大中华儿女都应是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强生的国家,以吾辈之青春,换万世国泰民安。

篇12:《寻雍尊师隐居》李白的诗词

寻雍尊师隐居[唐]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分类标签: 老师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篇13:《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李白的诗词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唐] 李白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篇14:《题张氏隐居二首》

题张氏隐居二首[唐]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之子时相见, 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 归醉每无愁。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鹤注】《旧唐书·李白传》云:少与鲁中诸生张叔明等隐于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又子美《杂述》云“鲁有张叔卿”,意叔明、叔卿止是一人,卿与明有一误耳。不然,亦兄弟也。是诗张氏隐居,岂其人欤。此当是开元二十四年后,与高、李游齐、赵时作。

  春山无伴独相求①,伐木丁丁山更幽②。涧道余寒历冰雪③,石门斜日到林丘④。不贪夜识金银气⑤,远害朝看麋鹿游⑥。乘兴杳然迷出处⑦,对君疑是泛虚舟⑧。

  此首初访张君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言情,此大概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①庾信诗:“春山百鸟啼。”刘琨诗:“独生无伴。”《易》:“同气相求。”②《诗》:“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王籍诗:“鸟鸣山更幽。”③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④【钱笺】《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此地。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今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阴铿诗:“翠柳将斜日。”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⑤《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⑥《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鹿仙。⑦《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庄子》“窅然难言之矣。”注:“窅然。杳深貌。”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⑧庾信诗:“对君俗人眼。”《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之人不怒。”虚舟,谓空无所系。唐律多在四句分截,而上下句,自具起承转阖。如崔颢《行经华阴》诗,上半华阴之景,下半行经有感,“武帝祠前”二句乃承上,“河山北枕”二句乃转下也。崔署《九日登仙台》诗,上半九日登仙台,下半呈寄刘明府,“三晋云山”二句乃承上,“关门令尹”二句乃转下也。杜诗格法,类皆如此。首句“春山”二字一读,次句“伐木丁丁”四字一读,下面“涧道余寒”“石门斜日”皆四字一读,“不贪”“远害”“乘兴”“对君”皆二字一读。知得句中有读,则意义自易明矣。

  高棅曰:七言律诗,又五言之变也,在唐以前,沈君攸七言俪句已肇律体,唐初始专此体,沈宋辈精巧相尚。开元初,苏张之流盛矣。盛唐作者不多,而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若崔灏、贾至、王维、岑参,当时各极其妙。至于李颀、高适,当与并驱,未论先后也。少陵七言律法,独异诸家,而篇什亦盛,如《秋兴》诸作,前辈谓其大体浑雄富丽,小家数不可仿佛,诚然。

  杨士奇曰:律诗始盛于开元、天宝之际,若浑雄深厚,有行云流水之势,冠裳佩玉之风,流出胸次,从容自然,而皆由夫性情之正,不拘于法律,而亦不越乎法律之外。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诗之圣者,其杜少陵乎。

  胡应麟曰:近体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若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互合以成声。思欲深厚有余,而不可失之晦。情欲缠绵不迫,而不可失之流。肉不可使胜骨,而骨又不可太露。辞不可使胜气,而气又不可太扬。庄严则清庙明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大则泰山乔岳,圆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迄唐,高、岑明净整齐,所乏远韵。王、李精华秀朗,时觉小疵。学者步高、岑之格调,合王、李之风神,加以工部之雄深变幻,七律能事毕矣。又曰:近体,盛唐至矣,充实辉光,种种备美,所少者曰大曰化耳,故能事必老杜而后极。杜公诸作,正所谓正中有变,变而能化者。今其体调之正,规模之大,人所共知。惟变化二端,勘核未彻。不知变主格、化主境,格易见,境难窥。变则标奇越险,不主故常。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七言近体诸作,所谓变也,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化境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皇簧”,句中化境也。“昆明池水”、“风急天高”、“老去悲秋”、“霜黄碧梧”,篇中化境也。又曰: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模,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系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王世贞曰:王允宁生平所推伏者独少陵,其所好谈以为独解者七言律。大要责有照应,有开阖,有关键,有顿挫,其意主比主兴,其法有正插,有倒插。又曰:七言律,不难于中二联,难于发端及结句耳。发端,盛唐人无不佳者。结颇有之,然亦无转入他调及收顿不住之病。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五十六字,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犹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偶对而妙者,皆兴诣而神合气完使之然。

  杨士弘曰: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实,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连珠不断方妙。

  陆时雍曰:工部七律,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周敬曰:少陵七言律,如八音并奏,清浊高下,种种具陈,真有唐独步也。然其间半入大历后声调,实开中晚滥觞之窦。

  其二

  之子时相见①,邀人晚兴留②。霁潭鱣发发③,春草鹿呦呦④。杜酒偏劳劝⑤,张梨不外求⑥。前村山路险⑦,归醉每无愁⑧。

  (此记张氏留饮之兴也。曰“时相见”则往来非一度矣。“邀人”句起中四。鱼跃鹿鸣,晚时之景。酌酒削梨,留客之具。醉归忘险,极尽主人之兴矣。【顾注】杜酒、张梨,暗用宾主二姓。酒本出于杜,故云偏劳劝。梨自出于张,故云不外求。)①之子,指张公。《诗》:“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②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③别本作济潭,是指济水言。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诗》:“鱣鲔发发。”《齐风·硕人》篇《正义》以鱣为江东黄鱼。今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发发,盛貌。④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诗》,“呦呦鹿鸣”。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⑤《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魏武帝乐府:“何以解忧,惟有杜康。”⑥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⑦沈炯诗:“火炬前村发。”杨炯诗:“山路绕羊肠”。⑧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公《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醉言归。”张綎曰:前诗但述隐居孤寂以美张氏,未言相留款曲之情,故次诗尽之。

  可见古人作二首者,不徒然也。鳌按:此两诗非一时之作,玩首句“时”字末句“每”字,可见。黄常明“诗话”曰:杜诗多用经语,如“车辚辚,马萧萧”、“鱣发发”、“鹿呦呦”,皆浑然严重,如入天陛赤墀,植璧鸣玉,法度森严。然后人不敢用者,岂非造语肤浅不类耶。

篇15:《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杜甫的诗词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唐]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注译:

①《南史》:“阴铿,字子坚。五岁能诵赋,日千言。及长,尤善五言诗。”
②《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归。”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16:《贻阮隐居》

贻阮隐居[唐] 杜甫

陈留风俗衰,人物世不数。塞上得阮生,迥继先父祖。
贫知静者性,自益毛发古。车马入邻家,蓬蒿翳环堵。
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寻我草径微,褰裳蹋寒雨。
更议居远村,避喧甘猛虎。足明箕颍客,荣贵如粪土。                                                                         


篇17:《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杜甫的诗词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唐] 杜甫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原注:隐居名昉,秦州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18:《覃山人隐居》

覃山人隐居[唐] 杜甫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征君已去独松菊,

哀壑无光留户庭。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

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19:《宿王昌龄隐居》【赏析】原文 注译

《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韵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 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 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 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 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 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 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 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篇20: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解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