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尚有荣光作文8篇
秒针嘀嗒,在钟表的数字12上重重地顿了一下。时针正指数字10。
窗外鸣笛声起,人群肃然而静。
今天是公元二零七零年四月四日。半个世纪前的庚子鼠年,浩荡的新冠疫情席卷华夏。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没有硝烟的战疫里,许多个为毕生理想而战的灵魂陨灭,也有许多人在被守护的各方微小的角落踽踽独行,深信不疑着梦想的力量。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这是外婆常与我道的一句话。外婆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半生与文字打交道,书房里别的没有,书籍和相片尤其多。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再收藏老相片,她却一直坚持着将照片冲洗出来的习惯。照片有的记录她几十年里采访过的人、到过的异乡,也有她少年时候的剪影,标注着时间和简语。其中有一张尺寸比其他稍大的相片,相片里是一个穿着校服趴在书桌上睡着的小姑娘,手里还握着一支笔,背面注:
“2020.4.4 彼方尚有荣光在。”
小姑娘生在南方的一个小村落的平凡家庭,父母皆只有初中学历。家里并不富裕,小小的房子塞满了杂物,也塞满了她十六七岁所有的关于文学的爱和幻想。
姑娘学得刻苦,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她不属于天赋异禀的选手,也没有优于常人的能力,她只有敏感、自卑和缄默,浮浮沉沉,不为人知。那些年少难以言说的情愫和心绪深深地埋进土里,却意外地破土发芽,朝着名为读书的方向伸长。她不舍得去逛书店,就一个人泡在村里的小书屋,从骄阳当空到日暮西垂,从一点小小的盼头至几近狂热地投入。
就在那几年里,她虽在一方角落,却早已到过莲叶何田田的江南,访及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西域,也曾停驻同林清玄先生煮雪,说走就走随三毛赴往遥远的撒哈拉,去看那片由一颗一颗的想念铺成的热土。书屋的藏书量很少,却斑斓了她生活里原本的空白,成为那时她向上走、探星光的唯一仰仗。
新冠肺炎临袭之时,恐慌随之铺天盖地地降落。当她用书屋的电脑上网,看着网页上层出不穷的新闻和急速增长的死亡人数,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身在一段壮烈的历史中。那些她过了很多遍的历史书上的字句和图片,在这一刻忽然不再单薄,马鸣和鼓声从遥远的大漠传来,声声撞击着她的心灵。
四月四日,举国默哀。鸣笛声停,她哭得不能自抑。许许多多的人前仆后继、生死置外,而她被守护得安然无恙,隔着一道以理想和生命筑起的屏障,过着有条不紊的生活。就是那一天,她决心此生不甘平凡,应为理想而战。她一定要向上走,去从事一份能与人民生息共振的职业,让她深藏心底多年的文学梦,能在这万古长夜里,发出微弱的光。
姑娘是我的外婆。那一张照片,是那一夜她在村里书屋读到凌晨不堪困倦时,老舅舅拍下来的。外婆同我说每一张照片的故事时,眼底总是闪着骄傲的光芒,再也看不见一点自卑的影子。后来的她如愿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访谈过一些人物,也真正到达过因书而向往的地方,少年时无人问津的背负,全都铺垫着后来她走过的平湖烟雨、岁月山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临登。”
时代徐徐前行,却从未落下过一粒尘埃。多难兴邦,疫情埋葬了一批人的生命和梦想,却也激励了另一批人奋起,激励他们相信彼方尚有荣光在,并坚定不移地努力,去组成历史里的那道荣光。
傍晚六点钟的夕阳总是如期而至,它透过窗,斜斜地照在课桌上。
又是枯燥的数学课。我呆呆地看着窗外,傍晚六点的夕阳总是那么好看,整齐地铺在空中。云朵缓缓地飘,随着的是几只鸿雁。
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回响在耳畔。蝉声依旧聒噪,匆匆又秋天。窗外的梧桐树叶渐渐落下,去年夏天没有答案的数学题,便没落在这枯树败叶之下,遗憾被秋风吹散。
对于我这种“中间”的学生,恐怕就最多去个四校,因为只有年级前五百名才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一天对于我来说,总是枯燥的,学习没有动力,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去食堂吃完饭回来,必经之路是校道,大多数人都是结伴地慢走,欣赏天空那迷人的晚霞,我也不例外,一边走一边到处看,偶然看见一些人奔跑在校道上,在缓慢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却让我内心一震,我尝试着像他们一样,奔跑回宿舍冲凉,奔跑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一道光下。果然,这让我比大多数人提早来到课室。
月亮已经出来了,但那最美的月光总是出现在那燥热的自习课上,我忍不住对着窗外一如既往地发呆,但是又转了回来,这次,我还是决定看向书本。
书上的题目总是让人恐惧,但是我发现,每当我用心去接近它,就会变得易懂,不再像之前的蚂蚁样乱爬了。我明白了,哪有天生优秀,只是把我们看风景、散步的时间,用到了别的地方。
低下头,一道道题目清晰可见,抬起头,黑板已经被节本挡住了半边,透过黑板,竟然隐约看见了未来,我想,就算等到书把全部黑板都遮住了,我依旧能看见。
我依旧奔跑在傍晚的夕阳下,那最后一缕夕阳。我沿着它消失的方向不停地追赶,试图赶上黑暗追逐黄昏的速度,因为它的尽头叫作未来和希望。
我坚信,彼方尚有荣光在。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就这样歌声悠悠然叩开了一颗炙热的少年爱国心的心门。
历史的车轮缓缓地向前转动着 ,在经历了无数次痛苦与磨难后它依然不屈不挠滚滚向前!我,一位新世纪的中学生,今天在这里,正是为了纪念无数次爱国运动中的一次——纪念‘12.9’青年运动,缅怀那些在运动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弘扬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青年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中国的领土,而反动政府无耻地采取不抵抗政策之时,我们的前辈用鲜血和身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在这里,以特有的激情颂出对祖国的骄傲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古代的屈原,还是近代的秋瑾,鲁迅,只要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深深地懂得这个最简单的道理。爱恋自己重于斯,大于斯的故乡和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激发了中华儿女酷爱自由,坚韧勇敢的个性,使他们为了救之图存,争取独立,自由,幸福而顽强地战斗,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从强权压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正是这种感情,赋予中华儿女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无穷的创造力,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
‘12.9’运动告诉我们,一切爱国者都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12.9’运动告诉我们,个人的理想,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相戚相关的。杰出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说过:“如果你失去了祖国,你便失去了自己。”“唇亡而齿寒”“做了亡国奴,连人格和自由都得不到,还谈什么个人利益与幸福呢!”“位卑未敢忘国忧”,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绝不能在我们手上失去!
诚然,我们的祖国还不先进,还处于发展中。然而,爱国是不以祖国富裕为前提的。“穷目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今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从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加入WTO组织,到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这些都足以证明,我们的国门已经打开,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祖国现代化的发展,正需要大批现代化的专业人才,祖国正期待着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需要我们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改变中国面貌的“青云之志”,掌握富国强国的现代化知识和技术。
我一定会秉承周恩来先生的理念,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贯彻自己的人生,毕竟彼方尚有荣光在,而祖国就是我最大的荣光!
三毛曾说:“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理想与梦想仅仅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微妙而难以共通的鸿沟。“梦”,是虚无缥缈,是夜深人静的奇思;“理”,是脚踏实地,是夜以继日的努力。
我有一个理想!
那里枝叶繁茂,草木葳蕤。未名湖畔,银杏叶下,谁敢坦然没有过这样的愿望?求知学堂,济济人才,那明信片上的字纹仿佛镀了金,一点点刺进我试图维持骄傲的内心。
“未名湖畔的桃花开了,就在前几天。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陌上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
浑知自己并非天生聪慧,试图撕裂这命运黑暗的桎梏却有心无力。
我一人前行,却好似带着百万雄兵。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向来相信巾帼不让须眉,在初三紧张的学习节奏中,我不能掉队。与同学竞争的压力,原地踏步的成绩,拼命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巨大落差,让我无数次在深夜崩溃大哭。多少次放弃的念头和泪湿的枕巾,却还是在晨光微启时从床上爬坡,朝着心中的理想奔跑。
我坚信青春无悔和天道酬勤,我信仰少年自强知行合一。我从不奢求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相信所有苦难尽头都是我所向往的明天。仍记得一张张经手的试卷,一行行逐渐模糊的字迹,一支支用尽的笔芯。无数次的忍耐和锤打,无数个日夜的挣扎与反复,才会成为高山仰止的注脚,浇灌高岭之花。
山已攀登过半,大雪何能阻我?暮色黑夜中,多了一盏通明的灯,多了一个倔强的背影。那光下,只我一人恣意欢笑,光照进了心,理想照亮了前方。
怀揣着一颗少年心,我终将拨开霁云见明月。因为我相信:
“彼方尚有荣光在”!
——题记
一张期末成绩单拉开了暑假的帷幕。“又下降了!”我苦恼的怨天怨地,可不管怎样都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于是我计划着暑假弯道超车——每天都一头扎在学习里,茶不思饭不想,到头来问自己“今天都学到了什么呀?”……
表面上我学不离手,实则我不是在发呆,就是像得了多动症一样,玩玩这看看那,甚至一看到一行行楷体字,一道道数学题,我有说不尽的厌烦。就这样,我开始自暴自弃,从学不离手轻松变成机不离手。妈妈终于看不下去,把我送到正唱戏的表妹家,我和表妹以及小伙伴们畅快淋漓的玩耍——跳绳儿(“老胳膊老腿”的我意识到再不跳跳就要得骨质疏松了),踢毽子,打篮球,打扑克,就连坐下来聊聊天都会让人笑的前仰后合。这时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时间如流水,快的不敢眨眼。但这也是我暑假最为充实的时光。
玩性未尽的我却带着满面春风回到家中,因为在和小伙伴儿们在一起时,无意间看到一位朋友的屏保是这样一句话——彼方尚有荣光在,何须悲叹少年轻。宛如触电般点醒了我。
清代画家郑燮荒年为百姓求取赈济,却得罪了官府。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心系百姓,而是毅然辞官作出“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来借破岩中的劲松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而我又怎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卷刃了呢?还有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子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哪一句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不放弃,才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厌学的原因,想到一直以来我都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不断逼着自己得到一个好成绩。我觉得这种“破封建思想”该淘汰了,要为了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知识而学习,不再局限于小小的成绩单,而是想知道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王朝更迭,想知道文人骚客的奇妙经历,想知道星星为什么那么亮,宇宙到底有多少奥秘?其次和伙伴的时光中,我也悟得了:热爱学习的同时也要热爱生活。
八月末的微风寒气逼人,把我生生从思绪中抽回。望着今天没有晚霞的天际,散发着和镁一样耀眼的光芒。
八月的微风吹走了我的暑假,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
爱意随风起,风止意难平夏起的风,伴辉所起,黎明所散。可一段爱情恰相反,他会烦琐在生活之中,成为岁月斑驳,成长的痕迹。当时间执意要将夕阳抹杀,余辉的一抹绯红,慢慢黯淡,天色薄暮冥冥,直到被黑暗徐徐吞噬。。。。。。
万物有灵,通达实力。草木懂向阳而生,落叶归根,是感恩;鱼鲸懂海洋哺育,鲸落,是对海洋馈赠;君曾许吾多忠贞不渝,曾予吾温馨回忆。吾毋忘,希君生羽翼,一化北冥鱼。落墨酌章,赋以报。岁月不拘,时节如流,人间忽晚,山河好个秋。回首往事,内心百感交集,内心惆怅,委屈不懈集成束,莫思量,千古悲坟,与谁唱?记得末端时刻,我是孤独的,是埋怨的,是充斥不满的,相顾无言,唯有忍泪不禁。强忍抽噎,我淡淡挤出了最后那句:“其实说实话这段日子我不是很快乐。”我等不起答复,夺门而出,我再也忍不住刀刮的痛,泪如雨下。
后来我辗转反侧,心怀余悸满是不舍,何尝甘心呢?但事实是放手是对自己的救赎,你我卸下责任,化为无忌,我想与君宜良友,君不曾答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这前路漫漫,我亦何尝等得起。
少年最是充满朝气,他们放荡不羁,自负才高八斗。他们是天神眷恋的天使,有着不卑不亢之精神,顽强拼搏之毅力;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缺乏经验,不懂条理使他们屡屡受挫。玫瑰艳丽,即便扎手,吴旧是心悦,若有栀子的清香淡雅相媲美,我仍虽然喜欢玫瑰,但太扎手,再无精力去侍弄了。对于这段短暂,卑微,荒谬,一眼看到尽头的爱情,我不屑一顾,无话可说。爱情本是高尚的,是纯粹的,是给予付出奢求回报,是脚踏实地的。什么憧憬美好,许诺都是虚无的,缥缈的。一个人厌倦,大概就是他寻遍字里行间,都寻不得当年的模样,踏遍岁月斑斓,也找不到一点的爱。于是,它再也挺不住了,它鼓起勇气选择了解脱,想要得到救赎。
他累了,或许只是简单的腻了;他疲惫了,或者已经看不到了希望,找不到了价值。实说,它也再没有了深宵思君切,默守君床前。行足复始过,只为探君颜的雅致和精力了。这情趣,大概让时间抹杀了,让风儿吹散了,让明月吹散了……
许君一轮月,共济云起时。
心怀千尺墨,不羁断人情。——《无题》
释译:[许]渡,允诺。
[君]敬词,第二人称,您。代指。
[共济]一同面对
[云起时]本意为起风,这里指愿景得以实现或美好的事。
[怀]有,存
[千尺墨]运用比喻,将心语比做大篇笔墨书写的文章。
[不羁]没有陪伴,形容分别。
当金黄的落叶撒满了整个街道,黄昏的余霞映在了斑驳的树荫下,篮球架旁的冰水,操场上的五星红旗,以及窗边那个解不开数学题的我们,都成为了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因为我的年少有他们,因此"彼方尚有荣光在"。
永不消逝的"友谊"
我的年少轻狂,只因有你们而精彩,刚到班上,看着陌生的教室,陌生的环境,也曾无助的乱眺,希望有人能帮我适应然后,你来了,你是多么的自信大方,全身上下似乎流淌着一种热血的气息,让人安心,你帮我抢过食堂里最后一个鸡腿,借我抄过不解的作业,三年里的茫茫夜晚,每日不离不弃的,是你"友谊"
永远不解的习题。
如果说友谊值得高兴,那么那些年永远都解不出来的习题,便是罪恶之源,课上慵懒的的睁眼,看着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公式,看这身旁同学津津有味的点头,自己却不解的挠挠头,发现又掉了两根头发,最后又无可奈何的埋下头去,最后,那些没解开的题目,在毕业证书下画上了一笔浓墨,那是"习题"
藏在心底的"暗恋"。
都说年少时的心动,一辈子也忘不掉,直到我遇见了他,他很优秀,那细长睫毛下闪着光的黑眸,散发着冰冷的韵味,我悄悄的跟在他身后,去食堂的那条小路,跑操时的努力追赶,成绩上的努力奋斗,都见证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年少,他曾经站在那鲜红的红旗下,对我们说:"彼方尚有荣光在"
那束光继续照着,我们又再次走上那条林荫小道,彼此微笑,互相知晓着对方心意,继续对学弟学妹们说道:"你看,彼方尚有荣光在"。
秒针嘀嗒,在钟表的数字12上重重地顿了一下。时针正指数字10。
窗外鸣笛声起,人群肃然而静。
今天是公元二零七零年四月四日。半个世纪前的庚子鼠年,浩荡的新冠疫情席卷华夏。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没有硝烟的战疫里,许多个为毕生理想而战的灵魂陨灭,也有许多人在被守护的各方微小的角落踽踽独行,深信不疑着梦想的力量。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这是外婆常与我道的一句话。外婆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半生与文字打交道,书房里别的没有,书籍和相片尤其多。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再收藏老相片,她却一直坚持着将照片冲洗出来的习惯。照片有的记录她几十年里采访过的人、到过的异乡,也有她少年时候的剪影,标注着时间和简语。其中有一张尺寸比其他稍大的相片,相片里是一个穿着校服趴在书桌上睡着的小姑娘,手里还握着一支笔,背面注:
“2020.4.4 彼方尚有荣光在。”
小姑娘生在南方的一个小村落的平凡家庭,父母皆只有初中学历。家里并不富裕,小小的房子塞满了杂物,也塞满了她十六七岁所有的关于文学的爱和幻想。
姑娘学得刻苦,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她不属于天赋异禀的选手,也没有优于常人的能力,她只有敏感、自卑和缄默,浮浮沉沉,不为人知。那些年少难以言说的情愫和心绪深深地埋进土里,却意外地破土发芽,朝着名为读书的方向伸长。她不舍得去逛书店,就一个人泡在村里的小书屋,从骄阳当空到日暮西垂,从一点小小的盼头至几近狂热地投入。
就在那几年里,她虽在一方角落,却早已到过莲叶何田田的江南,访及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西域,也曾停驻同林清玄先生煮雪,说走就走随三毛赴往遥远的撒哈拉,去看那片由一颗一颗的想念铺成的热土。书屋的藏书量很少,却斑斓了她生活里原本的空白,成为那时她向上走、探星光的唯一仰仗。
新冠肺炎临袭之时,恐慌随之铺天盖地地降落。当她用书屋的电脑上网,看着网页上层出不穷的新闻和急速增长的死亡人数,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身在一段壮烈的历史中。那些她过了很多遍的历史书上的字句和图片,在这一刻忽然不再单薄,马鸣和鼓声从遥远的大漠传来,声声撞击着她的心灵。
四月四日,举国默哀。鸣笛声停,她哭得不能自抑。许许多多的人前仆后继、生死置外,而她被守护得安然无恙,隔着一道以理想和生命筑起的屏障,过着有条不紊的生活。就是那一天,她决心此生不甘平凡,应为理想而战。她一定要向上走,去从事一份能与人民生息共振的职业,让她深藏心底多年的文学梦,能在这万古长夜里,发出微弱的光。
姑娘是我的外婆。那一张照片,是那一夜她在村里书屋读到凌晨不堪困倦时,老舅舅拍下来的。外婆同我说每一张照片的故事时,眼底总是闪着骄傲的光芒,再也看不见一点自卑的影子。后来的她如愿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访谈过一些人物,也真正到达过因书而向往的地方,少年时无人问津的背负,全都铺垫着后来她走过的平湖烟雨、岁月山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临登。”
时代徐徐前行,却从未落下过一粒尘埃。多难兴邦,疫情埋葬了一批人的生命和梦想,却也激励了另一批人奋起,激励他们相信彼方尚有荣光在,并坚定不移地努力,去组成历史里的那道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