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心得体会1000字6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现在,我局又开展了构建和谐单位的活动,它能够为职工搭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基层的精神。今后,自己一定要牢固树立“勤奋、创新、严细、自律”的工作理念。时时处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立足本职岗、勤奋工作、团结互助、争创一流。增强树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自觉维护机关形象,注意协调同事间、内外部、上下级的关系,诚信待人、热情助人,以实际行动营造团结向上、诚信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
我第一次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时,自以为理解了四成含义。第二次读时,才意识到,自己只理解了不到两成。第三次读时,发现这本书常读常新。
如果是别人写的书,那我会责怪作者文风晦涩,不具备将道理讲清楚的能力。但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同,每当遇到费解的段落,我就会停下来,再读一遍,再想一想,再读一遍……
本书像是一台四冲程的活塞式内燃机,每一次阅读,都能给我提供强劲的奋斗动力。每当我低头读书时,它就在提醒我,“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心智品质。每当我抬头环顾四周时,它就在提醒我,还有多少人不具备这种品质。
你可能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才打开此书,翻看了几页后,悄悄地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打开笔记本电脑,偷偷输入一些关键词,搜了许多资料,读了很多篇别人写的读后感。然后,你假装自己读过了这本书,理解了其中的思想,感受到了米尔斯的当年的体会。
我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人逼我读这本书。准确地说,是心理学和分析哲学这两种思维框架塑造了我的知识体系,我对社会学并没有浓烈的身份认同。私下里,我更愿意将米尔斯所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称之为心理学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不管前面加上哪个学科的名字,究竟有何作用?
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值得外行人无条件地盲从。罗素说,他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是花白,别人就越相信他说的话。社会学的想象力,作用也类似。每当你口中蹦出一些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时,外行人就开始准备盲目地相信你说的话了。
让我们抛开这种炫技带来的副作用,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货真价实的效果上。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对自己来说,究竟有何作用?
米尔斯认为,在注意力被信息所主宰的时代,一个理性思考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甚至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能,而是一种心智品质。一种有助于人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便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的心智品质。这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的品质,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书中简单的两段话,还不足以让人们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甚至,你就算把这本书读个两三遍,也不见得就具备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那我为什么还要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别人都在推荐,我不推荐就显得自己不合群吗?还是因为别人都没有推荐,所以我要靠推荐这本书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可能是因为我看到了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内心总是在忧虑。我又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这些不合理的事情,心中毫无忧虑。于是,我希望别人也像我一样忧虑。
就像你在网上看到一张辣眼睛的图片,随手就将它转发到朋友圈中,配上文字:“大家都来感受一下,绝不能让我一个人瞎。”
出于这种“报复社会”的动机,我经常向他人推荐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思想是一种传染病,被感染的人将变得身不由己。当你被社会学的想象力所感染,你就会从“本该熟悉的房子里突然惊醒”,意识到“过去显得理据充分的决定,现在来看,似乎成了无法解释的糊涂脑袋的产物”。你会被迫变得“不再漠然,转而关注公共论题”。
“意义”一词有两种混合交织的意思,一种指“价值”、“作用”、“效果”。我们说工作的意义、旅行的意义,读书的意义,说的其实是工作的价值,旅行的作用,读书的效果。
另一种指“含义”、“意思”、“内涵”。我们说“人艰不拆”的意义就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我们说英文单词“bank”有两个意义,分别是“河岸”和“银行”;我们差不多就是在说这种意义。
阅读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有什么意义?
作为含义的意义,只能在翻译中体现。如果你想知道,那我只能打开书本,拿出纸笔,一句一句地解释给你听。
作为价值的意义,因人而异。阅读这本书对我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不会在你身上完美重现。
不过,我依然要向大家推荐此书,因为,我喜欢它。
我喜欢这本书的全部。译丛的总序,第一章到第十章的正文,作为附录的《论治学之道》,Todd Gitlin的新版跋,李康的译后记,我全都喜欢。
都说可爱即正义,如果你愿意仔细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也会认识到它的可爱与正义。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太难,那乔恩·威特的《社会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可能更适合你。
社会学,一个有点冷门的学科,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社会学中,有着奴役与自由的本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对个人的全面控制。有人把社会比作一座大监狱,它利用人渴望被群体接受的心理,来操控人的思想和行为,让再桀骜不驯的人也得回归轨道。
伯格是在社会学学科内外的广阔背景中引导着我们开始这趟旅程的。首先进入眼帘的风景是社会学学科的主要理论图景和社会学的视野,而这些可以启发并且丰富我们对日常平凡琐事的理解。伯格从人文视角出发,指出了这一学科与历史学和哲学的密切关系。
然后,这趟旅程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学的追求――"社会学的视野是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广博、开放的视野,是摆脱了束缚的视野"。
第三站我们进入了社会的微观层面,去看一看每个人是如何形成自我形象和世界观的,在这里我们发现我们的"自画像"不断在变化,因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往往反复进行新的解释。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的几章"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 联系甚为紧密,仿佛一串连环炮弹,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并重建着我们的三观。一番狂轰乱炸之后,心灵的世界仿佛清静了许多,社会原来这般摸样。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想想在你每次面临人生"转折点"之际,身边的人,尤其家长老师还有各种关心你的长辈,总会嘱咐一句,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当你毕业面临就业,走向社会那天,他们更是语重心长告诫你,一定一定要适应社会。所谓的适应就是,别管社会给你事先设定了什么跑道,你只管跟着大家跑就是。千万别脱轨,千万别偏离跑道,千万别掉队。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真是完全自发、来源于内心吗?还是说承受着法律、家庭、职业、身份带来的重重压力,只是尽力表现出人们所期望的样子?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控制无处不在。而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脱离控制、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我们时刻保持怀疑,反思“常识”,然后才能构建自己的世界。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温习一遍《社会学的邀请》中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今天我们来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差异性后果”和“系统研究”,而关于“系统研究”,我们可以将它放在“关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当中。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这一部分在本书中并未单独抽出研究,而是贯穿整本书的阐述。我们可以从地位、权利、特权、资源、选择等角度简要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或许说“联系”更加确切。
首先,我们会有一个较为易于接受的事实:我们的地位、权利、特权都不尽相同,我们所获得资源,面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稍稍推论,处于相似的地位,所拥有的权利、资源等或会相近。如书中所言:“处于相似地位的人往往具有相近的喜好,并会做出类似的选择”,“通常也会面临相同的难题”,“拥有获得相似资源的途径”。也即是说,“个体所能遇到的相会与障碍是由其社会地位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的是,社会存在分层,自然就有权力、地位的不等。而相应的,资源获得的途径,资源的多少、好坏,面临选择的机会,选择的优劣,都不会是相同的,甚至说是差异巨大。而这种差异通过代际之间的传递、影响,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难免囿于上一代际给予的地位、资源、关系网络的限制。当然这种限制并非不可打破,在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层级的向上流动愈发频繁,社会提供的相对公平的平台或机会也逐渐增多,这种限制对我们的掣肘也会相对地减弱。
韦伯曾提出“生活机会”的概念:“个体可能获得的成就是以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概而论之,个体的成就主要依托于他生活的小群体,这个小群体的地位、资源、关系网络等等构成了个体成长的基础,亦即成长的“跳板”;同时,这些要素也成为了他日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们简要做个小结,我们可以说,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异常紧密—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抑或说是常识。联结社会化中,“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这一论述,我们可以有一种双重的认识,即“认识到个体的作用,也认识到社会的作用”。
差异性后果:
社会学不仅研究“是什么”,还有解释“为什么”,以及回答“怎么办”,差异性后果即是关注社会各项资源是如何分配的,并根据资源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来分析分配的结果,从而“揭示和分析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当然,社会学更关注社会权力,更注重对社会权力的分析,社会权力、资源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如何使这种影响朝着好的、利于个体成长的方向发展,大抵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社会学的一些方法,我们可先了解收集资料方法和研究资料方法。前者有调查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后者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
收集资料方法:
1、调查法
这种方法是社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它主要由问题组成,以书面形式出现(如调查问卷)。大多数问题设计采用封闭式结构,即“问题答案以选项的形式被预先设定”。
2、参与观察法
又名实地研究法。此方法中,资料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是研究者对日常生活的主动参与的结果。这一方法有助于得出较为清晰的认识,不必拘泥于一些预先设定好的问题。
3、访谈法
这是一种介于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之间的方法,它可以融汇以上两者的优点,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被访者更加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想法,读后感也可以使调查者拥有“询问附加性、深究性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双方更好的互动。但显而易见的是,与调查法相比,访谈法更花费时间与资源;与参与观察法相比,则显得纵深度不够。
4、实验法
实验易于验证因果关系,即个体或群体受到的实验变量的影响与个体或群体特征、反应之间的关系。在经典的社会学实验中,“实验变量被视为引起不同反应的根源”。在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我们已了解了实验法的诸多缺点:涉及伦理时易影响实验对象;实验室实验缺乏真实性,与真实生活剥离;模拟实验则难度较大,需不被人识破。
二手资料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现有的资料,如档案、记录、数据库,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说是定量的。
研究资料方法:
1、定量法
这种方法强调用数字或统计学的方法计量与分析数据资料。与之相对应的,收集这类资料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2、定性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倾听与观察他人,接受他们对自己生活发生之事的理解。与此对应,收集此类资料常用方法为参与观察。实际上,社会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两种方法都用到,只是侧重面不同。作者:俗世游鱼
这次读了马尔科姆·沃特斯的《现代社会学理论》,在我看来,这本书总体而言就是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汇总和评价,也分别对其进行了阐述和解释,非常适合作为现在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学理论的途径。《现代社会学理论》一书迎着潮流,对当代社会思想中的核心争论做出了全面的论述。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这些观点联系到社会学的当前论题,如变迁与全球化,女性主义与社会理论,以及向文化分析的复归等。
社会学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毫无疑问属于一门学科,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它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其二是它在方法论上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然而,真正确定这门学科的却是理论,因为正是理论,对社会学可以告诉其受众有关社会世界的种种内容做出了总结性的概括。《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章就是介绍社会学中的一般性理论。这个很重要,因为社会学理论既算不上一套统一的方案,也称不上一套完整的方案。它被分化成许多专业化了的兴趣关注点,而这些关注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联系在一起。即使如今,社会学方面还看不到有任何希望解决它所持有的一些二元对立:行动和结构,物质论与观念论,个体论和整体论,理性工具论和沟通论,以及价值中立和价值相关等方面。
有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说过,社会科学讲究的是超越,而不是理科的取缔,这样说吧,在量子力学成为主流,牛顿的经典力学不适用在微观领域的时代里,现在的物理学界,经典理论只能作为一种标志。但社会学不是,无论我们如何研究,发展,终究离不开大师的关怀。所以,其实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有哪些理论,何种思想,更让我们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去感悟大师的视野和智慧。就拿韦伯做例子,马尔科姆·沃特斯认为,韦伯的思想,“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韦伯的社会行动分析,以及他所深入阐述的分析和理解人类行动的方法,是关于行动的理论陈述的主要经典源头。韦伯从三个彼此联结的关键定义开始。首先,他吧社会学定义为“一门关注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并因此关注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的科学“。这里韦伯是要提出一种解释社会学,寻求对意义的理解。
看完这本书,更加觉得社会学的发展其实是很曲折,应该说还是正在发展中的一个学科,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而大师精英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在学习社会学的路上也更需要通过多方面了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所得着。
我高中时的学校很卑鄙,连守校门口的家伙都甚是嚣张,学校领导一个比一个委琐,尤使我汗颜。
考进这所高中的时候,在以前我总是对它充满期望,但靠进之后又立马变成失望,一段日子过后就绝望了。我相信就读于这里的人都有种感觉,我们被它“县重点“这个招牌给蒙了眼,使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导致上了当。
实际上,我的学校是黑社会。
校长就是此帮派的“总瓢把子“。与其他总瓢把子不同的是,别的老大都是自己带头去“谈判““火拼“,而我们这位恰好相反,一有什么芝麻小豆大的事就溜得最快。然后才打个电话:喂!XX主任呀,我现在很忙,关于学生群架那事你就先去摆平吧。然后就屁颠屁颠地喝茶去了。要是实在溜不了,还是打个电话叫他兄弟或是小舅或他大叔叫上十几辆车来,什么事都摆平了。
继校长之后的就是此帮派的各个流氓头目,他们表面的职业就是所谓的主任,级组长,某书记等手握着某种权力的人。与外面社会流氓头目有所差别的是,他们是一群有纪律有文化有思想的流氓,而且他们可以享受到外头流氓享受不到的权利。比如说,用公款旅游,出差;敲诈“最低层市民“--即我们;强迫全体学生订他们不想订的书等等。他们大多数的共同特征是:普通话烂得令人发指;开会时总照着本子念,经常“啊““啊““啊“个不停,总结语是: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万事顺利,废话连篇,啤酒肚,面容肥胖,说话很喜欢重复,自以为说的很有道理,常常以长辈的资格教训人,看到这篇文章都会说:作者是戴着有色眼睛看问题的。
接着就是实行“任务“的流氓混混。他们在这一行中有个外号,叫“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在各个班级实行专政制度,并且选出准流氓--班干部来协助他们,以便管理和处罚,还口口声声说这些干部是大家的选择,民主的选举,尽管是他亲自点名。同时他们还控制着我们的命脉,即“学分册“,这东西影响着我们的前途,所以我们不得不迎合着他们,恭维着他们,还要处处顺着他们。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这样的一个群体--学生会。他们口口声声说什么这个学生会是不受学校支配的组织,宗旨是一切为了同学们。但它的实质是,学校的走狗,学生的汉奸,黑社会的专用打手。这帮人极其恶心,面容嚣张,只会仗势欺人,处处维护着学校,特征是虚伪。
最后要说的是,这里的最低层人员,被榨取者。他们的青春在这里遗失,财富被掠夺,思想被改造,三年期间,折磨不断,为的只是得到天堂--大学的一个名额。他们大多数是平庸的,只会盲目地遵守学校的安排去生活,不懂地反抗,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但造化又为他们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寞的悲哀,在这里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这也就是这么多学生中只有一个韩寒的原因了。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飞扬跋扈的环境里。每天早上按时到校,六点三刻就听到了广播操的音乐,但没有早操,原因是校内的活动空间狭小,容不得那么多人。但由于空间狭小也给领导造成了又一种收入来源:以前校内是允许停放车辆在指定位置的,而现在到了我们这一届就被他们找出这个理由来禁止校内停车。而他们的亲戚--或是有关系的人在校门口旁边设立一个专门管理车辆的地方,并且规定每人每辆每月10元,收入不菲。值得一提的是,校内停车的地方依然没有什么人活动。
有时候在篮球场打球也会遇到校长带着一群人来“抢场“,不说一声,就这么占了。就这事校长表现的极为积极,肥胖的身体像弹珠一样在人群中穿梭,远点儿的人瞧见了,还以为是国家克隆出了新品种--光腚的猪八戒。之后就给他们这帮所谓的女教师比赛,但是流氓始终是流氓,比赛中尽展流氓绝招--抓,抱,推。身材丰满一点的在里面就所向无敌了。你投篮准是吧?好,我跟你拼了。整个人撞了过来。从此在我们学校就传开了一句话:想看动物打架吗?请来这里,免费。
如果一看到他们穿西装打领带搽口红戴耳环逢人就问好,加之校门口摆上几盆话和喷水池喷得老高,这就意味着,有市级领导来检查了。
每次开班会时都会听到他们强调学生不要染发穿拖鞋等,但他们自己却如此。这不由另我意识到:现在的人,他就那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