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意思写作文六年级让500字6篇
让,可能只是简简单单后退一步,但它却可以浇灭人心的怒火,折射出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
让,是一种宽宏大量的胸襟。
纵观三国,多少英雄豪杰,多少豪言壮语。诸葛亮以他宽厚的胸襟包容了天下,而与他相反的正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他倒在了嫉妒的血泊中,时年36岁。死前,他还在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但如果他当时懂得忍让,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的话,与诸葛亮共同伐魏,那么,不光他的命运就此改变,可能三国的格局都会被重新书写。
让,还是一种睿智的表现。
有一天,大文豪歌德到公园散步,迎面却走来了批评他作品的批评家。于是,这个傲慢的批评家发话了:“我这个人是从来不会给傻子让路的。”谁知歌德竟轻松的回答:“而我却恰恰相反”。说罢,便侧身让出了一条路。歌德的行为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以让为进,似退实进。”
让,还是为人处世的素养。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因为与他做邻居的吴姓人家想越界盖房,家人们就一气之下写了信,寄给了张英,而张英的回信只有四句:“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孔融四岁能让梨,让出了亲情。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气概。韩信受了胯下之辱,让出了风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的生命在谦让中释放出无尽的光彩吧!
让,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冬日下午的公交车往往人最多,我和妈妈上公交车时,车上已经很挤了,人们都想坐眼前的一班车,能快点到达目的地,又上来了几人,我和妈妈只能站在一个角落里。
不一会儿上来了一位老人。他看起来已经六七十岁了,他沧桑的脸上布满皱纹,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可车里的人太多了,他只好扶着扶手站在那里。公交车刚开动,那位老人就因为惯性而向后歪了一下,还好旁边的一个中年男人扶住了他。我望了望坐在座位上的人们,有的正兴致勃勃地玩手机、看视频,有的在说闲话,还有的更过分,就当作没看见,扭头看窗外的景色,谁也没有主动让座。
“老爷爷,您来后面坐吧!”一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小伙子,站起来给老人摆手,站着的人都不由自主让出了一条通道,站在老人旁边的一位叔叔扶着老人朝公交车后面慢慢移动……公交车静静地开着,车里一片寂静。
让座,多么容易的一个动作,可做起来又是多么的“难”。就是这个普通的动作,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之美德,需要我们共同去传承。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让”,看似我们失去了一些,但实际我们收获了许多,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如友谊、快乐、亲情、爱心、和谐……让我们学会“让”吧,它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近段时间,我的同学李明,每次都是第一个去打饭。可是今天老师让他背书,他去打饭的时候。打饭的队伍已排成了一条长龙。他很焦急的望着前面,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跺跺脚,最后他走到最前面跟同学说:“请你让我排在你前面,我要赶时间把饭送给在医院的妈妈,我妈妈生病了。”那个同学看了看李明焦急而哀求的神情,回头望了望排在他后面的同学,就这样他们不约而同地后退了两步。李明同学打了饭,感激地看了同学们一眼,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一溜烟的跑去了医院。
让,不仅在学校里,也在公园里。
我和爸爸一起去公园跑步,我围着公园跑了一大圈,跑累了,看见了一个凳子坐下来休息,此时正好看见一条腿一直在抖的老爷爷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我赶紧起来说:“老爷爷,你坐吧”。就把老爷爷小心翼翼地扶到了椅子上,老爷爷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和爸爸会心一笑就回家了,让使我们的心情变得那么美好。
让,不仅在公园里也在马路上。
爸爸和我有事,开车等红绿灯,发现对面的大楼正在燃烧着熊熊大火,突然我发现后面有消防车,我对爸爸说:“我们快给消防车让路”。可爸爸说:“我们让路的话会违章罚款的”。“可是爸爸大楼里你可能有很多人等着救急啊!”爸爸不再犹豫,迅速的把车开到旁边,消防人员经过我们时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看到这一幕,我和爸爸开心地笑了。
我深深地感到多一份让,生活会更轻松愉快,会让心灵多一份纯净和美好。
让,能使人快乐;让,能叫人舒服;让,是一种礼貌,让是一种文明。自古以来,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孩提时代,“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就已熟记在心;刚上小学,“我爱秋阳道众,人人谦让温和”的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再长大一点儿,明白了“只要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可是,在生活当中,真正做到谦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座的故事,早已成为“老生常谈”,但在生活中,却时时都在发生。记得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情:公交车上,到虎坊桥路口东时,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这时,车里的座位都坐满人了,这位老爷爷看了一圈后,发现没有座位,便扶着一个座位的把手站在那里,低头叹了口气。
我站在老爷爷的旁边,心想:怎么没人给老爷爷让个座呢?我环视四周,发现每个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的人在看手机,有的人在闭眼睡觉,有的人在望车窗外的风景,好像没人看到有位老爷爷站在这里。我似乎有些气愤,真是雷锋叔叔不在了!大家为什么不能给老爷爷让个座呢?尤其是那些年轻人!
突然,一位抱小孩儿的阿姨站起来,对那位老爷爷说:“您坐我这儿吧!我们一会儿就下车了!”这位老爷爷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不用谢!”我想:这位阿姨要不是快下车了,也不会让座的吧?只见这位阿姨把小孩儿放在地上,拉着孩子的手,站到了车门的旁边,好像在对孩子说些什么,阿姨笑了,孩子也笑了。我悄悄地回头看着,又过了两站,阿姨还是没有下车。这时,我该下车了,走到车门旁边,看着阿姨快乐的笑容,看着小孩儿天真的笑脸,我明白了:是“让”的美德,给这对母子带来了快乐!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让,看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但是说到容易做到难。有位名人说过:“谦让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圣的美德都从那里萌生。”从“让”做起吧,“让”出这个世界更多的神圣美德!
人们说,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孔融让梨,而今也有行车让人。“让”似乎已成为我们骨子里一种习惯。
我与她是从小陪伴彼此成长的朋友,我们的故事也是从“让”开始——她将心爱的玩具熊让给了我。“让”是我们间不觉形成的默契,也因如此,我们的友谊走过了7年,成为同学眼中的“灵魂伴侣”
“下个月学校将举办演讲比赛,每班只有一位代表参加,有没有毛遂自荐的同学?”老师话音落地,班中一阵沉默。坐在前排的我(作为一个从小练习演讲与口才的同学)自信地高举右手。而我似乎忘了,她是那个从小陪伴我练习的人。
同学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与尖叫声。我疑惑地转过头,原来后排的她同时也举起了双手。老师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那么你们自动成为对手,由同学们决定代表!”我的脑海中一片混沌,只留下一个呆若木鸡的脸庞。
我不想与她成为对手——不想因这一场比赛伤害我们间的友谊。我们间似乎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我不知如何开口,更不知如何靠近。晚上,辗转难眠。
“老师,我退出比赛,让她作代表参加吧……”办公室里,我面露难色。可不知,她就在办公室外。“我们间的友谊不需要你这般的礼让!”她冲进了办公室,“比赛是没有礼让的!”
我忽而明白了,在交往中礼让,会使我们的友谊走得更远;在比赛中礼让,是不尊重对手,更不尊重这段纯洁的友谊。我不再犹豫,认真对待这场公平的比赛。
这天的讲台上,她大放异彩,我也不甘落后,拼尽全力。
“我宣布,李同学将代表我们班参加比赛!”她赢了,不是因为礼让而赢,而是因她自身的光芒。
今天,我们依旧认真对待这份友谊,依旧在这段友谊互相礼让。这是我们一起过的八年,让“礼让”二字书写了我们的友谊。
下了车,熟悉的地方再次映入眼帘,崇德路两旁碧绿而又茂密的树叶填满枝桠,偶尔会有一片叶子轻飘飘地往下落,正好停在哪个路人头上……老师、同学们来到了体育馆,这里正举行学校运动会,而他们是来呐喊助威的。
快到了,我穿过人群,走到体育馆的D门,从门外望进体育馆,里头早已是人山人海,老人、小孩、同学、老师,如同源源不断的流水,从我眼前经过。庞大的D门只开了个小铁门,尽管人群再拥挤,也只能挨个进出。“一、二、三、四……”我站在一旁默默数着从小门里进出的人。大概过了七八分钟,人渐渐少了。瞧见已没有人进去的迹象,我迈开大步伐往小铁门走去。刚抬腿想跨过铁门槛走进去,谁知一位约有七十来岁、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的大爷也准备走出来。出于习惯,我立刻往后退了几步,想让他先走。而老大爷并没有直接迈过,甚至与我同时后退。我有些惊讶与好笑,我在让着眼前这位大爷的同时,他竟也让着我这个小孩!
“你先过。”他点了几下头,用手示意我先走进去。
不知为何,我觉得有些腼腆,微笑而小声地说了声:“您先过!”
大爷乐呵呵地笑了,连声说:“谢谢,谢谢。现在的小学生真有礼貌。”他边微笑着向我点头示意,边迈过门槛健步走开了。我赶紧走入门内,往后望去,大爷挥动手臂大步向前走的身影让我觉得特别高大,自己的心像被什么融动了,软软的,暖暖的。看着他的背影,我怔住了几秒钟,随即嘴角上扬……
这两天老师组织我们看《主持人大赛》,大赛里头有一则新闻报道图片:一位76岁的退休老人在衣服上挂了块LED显示牌,上面显示“无需让座”四个字。每逢乘坐公交车之时,他总是把座位让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他认为自己每日坚持锻炼身体健朗,退休在家没做什么事,应该把座位让给比他更需要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他认为陌生人之间更需要理解与包容。于是乎,在他的影响下,公交车上让座的情景屡见不鲜。
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是一种情分;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注是一种本分。在情分与本分的相互交融中,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向上、向善、向美。我始终相信,中华美德礼让的这根接力棒一直在传递。